第三章 輕鬆贏得好人緣——經營人脈要學交際心理學(2 / 3)

因為這幢住宅的確很不錯,所以購買者聞訊蜂擁而至。住宅的底價是8萬美元,但人們很快就將它炒到10萬美元。而且價錢還在不斷攀升。老人深陷在沙發裏,滿目憂鬱。是的,要不是健康狀況不好的話,他是不會賣掉這棟陪他度過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個衣著樸素的青年來到老人麵前,彎下腰低聲說:“先生,我也想買這棟住宅,可我隻有l萬美元。”“但是,它的底價就是8萬美元,”老人淡淡地說,“而且現在它已經升到10萬美元了”。青年並不沮喪,他誠懇地說:“如果您把住宅賣給我。我保證會讓您依舊生活在這裏,和我一起喝茶、讀報、散步,相信我,我會用整顆心來照顧您!”

老人站起來,揮手示意人們安靜下來。“朋友們,這棟住宅的新主人已經產生了,就是這個小夥子。”

青年用1萬美元得到了這幢漂亮的住宅。

世界上最強大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一顆博愛的心,故事中的小夥子擁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因而得到老人的青睞,僅僅用1萬美元就成了這幢漂亮住宅的主人。

博愛是為人處世的一種高尚品德,唐朝詩人韓愈說:博愛之謂仁,而仁者從來都是無敵。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具有博愛之德的人不受人喜愛和敬仰的。生活中我們如果能保持一顆博愛之心,把無私的愛獻給周圍的人:親人、同學、朋友以及那些陌生人,這樣不管你有什麼夢想,他們都會幫你實現。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52歲得子,其愛子之情自不必言。但是鄭板橋不僅愛自己的兒子,他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仆人們的子女也照顧備至。他在山東濰縣任縣令時,給堂弟鄭墨的家書中寫道:“家人(仆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淩虐他。凡魚饗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雀躍。”鄭板橋不僅如此告誡弟弟,自己還以身作則。身為朝廷命官的鄭板橋,對待仆人的孩子與自己親生的孩子絲毫沒有差別,他還要求自己的兒子不要欺負他們,有好吃好玩的大家一起分享。

一代畫師不僅技藝高超,其博愛之心更是無人能比。正是因為他的品德高尚,所以他的很多軼事與作品一起流傳至今。

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應如何來表達自己的博愛之心呢?古人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說,推己及人,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其他老人,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其他的孩子,把對親人的愛推廣到對別人身上。如果能夠將心比心,以對待親人的心態去對待所有的人,人際交往中的很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一位老人去商店購物,走在她前麵的年輕婦女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進去後才鬆開手。老人急忙向她道謝,周圍人也向她投來了讚賞的目光,那位婦女說:“我的媽媽也和你的年紀差不多,我隻是希望她遇到這種情況,也有人為她開門。”

醫院裏一位年輕的小護士為病人紮了兩針也沒有紮進血管裏,針眼處開始泛青。疼痛難耐的病人正打算抱怨幾句,抬頭看都小護士頭上細密的汗珠,病人突然想起了自己正在讀醫大的女兒。於是轉而安慰小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第三針果然成功了。小護士終於鬆了口氣,她連聲說:“阿姨,謝謝你!我是來實習的,這是我第一次給病人紮針,太緊張了,要不是你的鼓勵,我真不敢紮第三針的。”病人親切的告訴小護士,她的女兒在醫大讀書,將來女兒實習時,她希望女兒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博愛心態是以人格平等為前提,要人與人之間不管官與民、窮與富,都要互相幫助、理解、寬容、平等。墨子還強調,愛人不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是為了利人。

美國總統傑斐遜小時候,有一年聖誕節前夕,他與父親出外到故鄉的小鎮去購物。傑斐遜的父親是一位心胸開闊的博愛之人,他對任何人都懷著一顆仁愛之心。

購物回來的路上,傑斐遜抱著很多東西,感覺很累,而且愈來愈煩躁,心裏隻想著趕緊回家。這時,一個滿臉胡茬、目光呆滯、又老又髒的乞丐走了過來,並且伸出一隻手向傑斐遜伸手要錢。傑斐遜趕緊推開他的手,很不耐煩的叫他走開。

“你不該這樣對一個人。”走開幾步後,確定那個乞丐已經聽不見他們說話了,父親對傑斐遜說。

“可是,爸,他隻不過是個乞丐。”傑斐遜不服氣的說道。

“乞丐?”父親耐心的教導他說:“孩子,世間並沒有所謂的乞丐。他也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對任何人均該保持一種尊敬的心情。現在你去把這個交給他。”父親從他的皮夾裏掏出一張一元的鈔票給傑斐遜。“照我聽說的去做,把這張鈔票送給他,並且恭恭敬敬地說,我以基督的聖名把這一元錢給你。”

於是傑斐遜老老實實的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了,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那個老乞丐也站直了身子對他說:“我以基督的聖名感謝你。”

從此老乞丐的樣子就深深地刻在了傑斐遜的腦子裏,時刻提醒著他要有一顆平等和博愛之心,他的這種博愛也讓他成為美國曆史上的一位有著重要地位的總統。

心理學認為,博愛不僅給自己、給別人帶來歡樂,而且可使人心理保持平衡穩定,任何人都能夠從博愛中體會到生命的樂趣。

一個認罪服刑的死囚犯,在他將自己的畫作賣掉後,義捐給了需要錢的人,這個人在監獄日記中寫道:“我把粗劣無創意的畫,義賣捐助給需要錢的人。使我體驗到助人為快樂的真正含義。雖然我隻是付出了一些‘無聊時光’,但卻打開了一扇‘心靈之窗’,這是從前沉溺於打打殺殺中的我,完全沒有過的全新體驗。”博愛喚醒了一個死囚犯的愛心。

博愛不是亂愛,而是人性善的一種體現,它能夠讓我們站在別人的位置上為他人考慮,能夠更多的關心他人,體諒他人,也讓我們更多的獲得別人的好感,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心態。

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寬容什麼的藝術。

——哈佛心理學、哲學教授 威廉?詹姆斯

哈佛心理訓練28: 學會換位思考

⑴像耶穌教導那樣,“愛人如己”;像孔子教導那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訓練對人的仁愛之心。

⑵當別人犯錯時,先問自己如果處在他的位置會不會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這樣告訴自己:如果是我做錯事了,也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

⑶與人發生爭執時,試著站到對方立場上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其實對方的觀點或行為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父母總是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過高的期望:學習上要是最優秀的工作上要出色,生活上要儉樸勤快,最好所有家務都能幹……這些要求聽起來有些過分,這些要求聽起來有些過分,被嘮叨煩了還想跟他們大吵一架。但是如果能夠換個角度,試著從父母的角度想一想,理解他們的苦心,這樣,心中的怒氣和怨氣便消了很多。

5. 海格力斯效應:化幹戈為玉帛

海格力斯是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一位英雄大力士。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見腳邊有個像鼓起的袋子樣的東西,很難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海格力斯一腳踩破,反而膨脹起來,並成倍成倍地加大。海格力斯被激怒了,他順手操起—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個怪東西,好家夥,那東西竟膨脹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納悶,一位聖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對他說:“朋友,快別動它了,忘了它,離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會小如當初;你若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與你敵對到底。”

這個故事具有很深的寓意。在生活中,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這個袋子,開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會自然消失;如果你與它過不去,加恨於它,它會加倍地報複。

2007年6月6日,哈佛大學畢業慶典的頭一天,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來到了哈佛,給1700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作了一場生動的演講。

克林頓以人類社會的戰爭和恐怖活動為切入點,在他看來,戰爭和恐怖活動頻繁發生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比人類的共同點要重要得多”。但是,科學家破解了人類的基因組,在30億個基因組中,99.9%是人類共有的,隻有0.1%是不同的。

他接著又說:“你們遇到的最大誘惑是:相信這0.1%的不同使得你們考取了哈佛大學,這也將使你們變得富有或心想事成,從而你們會認為,你們理所當然將得到一切,而其他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是活該的。但這是你們人生道路的陷阱,千萬不要掉進去。”

“盡可能花更多的時間、精力思考這個‘99.9%’,在享受自己的與眾不同時,要意識到人類的共同點更重要。”克林頓說。

克林頓的話向哈佛學子們傳達了這樣一個道理:人是群體動物,離開了社會這個大環境,與別人格格不入,是無法生存的。要認清屬於自己的獨特的0.1%的不同,更要把握99.9%的與他人的相同之處,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什麼事都喜歡和人爭論,經常與那些持與自己不同觀點的人爭得臉紅脖子粗,認為能夠說過別人就是一種莫大的光榮,因為這樣似乎可以說明自己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其實,這是一種不夠豁達的表現,而且是不成熟的表現。

我們應該想到,每個人的個人素質和知識水平決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我們無權要求別人和我們有相同的世界觀,這樣做才是豁達,豁達並不是消極,而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

有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他看到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吃驚。他實在想不通智者會是這樣。於是,他大聲哼了一通揚長而去。第二天,他又回來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講,這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說我是愚不可及的人,我也不會在意。”有人問老子為什麼能對別人的無理而無動於衷,老子很豁達地說:別人心裏怎麼想、怎麼做,我沒有必要幹涉、動怒。因為他的看法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回去,他一定會氣得更厲害,從而和我產生隔閡,鬧得雙方都不愉快。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

在現實生活中,用豁達的心態對待別人的不禮貌行為,就不會為了一點小事與別人起爭執,鬧矛盾了。所以,即便你對事物的看法真是對的,在不爭論也不影響你觀點的正確性的情況下,有什麼必要一定把人打敗呢?與人相處,應該保持豁達的心態,盡量避免爭論,因為除了矛盾,爭論在大多數時候都不能給你帶來什麼。即便你贏得了爭論,可你又得到了什麼?你勝利了,你使別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你使別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損傷,你使別人感到了你的強大,使他感到了自卑,你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你降低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這樣別人反而會恨你,這樣反而影響了你正常的人際關係。而如果失敗了,你的爭論隻會破壞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免不了有矛盾,出現了分歧該怎麼辦呢?按照一般常情,人們總喜歡爭個高低強弱。但是,要知道,越是把事情做得過分,越是隨時隨地都可能反作用於自己。很多人都喜歡爭吵,非論個是非曲直不可,最後再仔細想想,吵架又傷和氣又傷感情還傷身體,這樣做太不明智了,不值得!豁達的人會想: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推而廣之,人和也萬事興。

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一顆豁達的心,因為豁達的人明白,在人際交往中,自己不可能總是對的。或者說,即使多數時間是對的,也應該允許或寬容世界上有不如他們的人,有認識不到位的人,有素質相對比較低的人。豁達的人不是去同這些人比較,而是耐心的幫助他們,理解他們,寬容他們,理解他們的缺點。套用一句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要豁達,主要是在人際交往中不要太認死理,該裝糊塗還是要裝糊塗,該豁達還是應該豁達一些。豁達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就是友好地對待別人不管對方禮貌也好,不禮貌也罷,善良或者凶狠,都能夠想得開,不計較,遇人則能寬容,善愛人,平等相待。因為豁達,不必再為調職晉級苦苦爭鬥,自知平日裏已努力做了屬於自己的那份工作,或許也有不盡如人意,或許也有錯誤與疏漏。總之,盡力了,評說之事雖在旁人,卻從不為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所累。因為豁達,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這次會有偏差,還有下次,下下次呢!哪怕永遠偏差下去,不也少了諸多爭鬥的勞苦,而留下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嗎?那種感覺,自然是旁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豁達,會暫時放下自己的處境,去維護一種公正,哪怕所維護的是極少數人的觀點與意見,也許會因此而使自己更為孤立無援,或者被人所藐視,但執著地堅信著,公正最終是公正的。因為豁達,整日裏可以看到笑得通紅的臉,看到無憂無慮的神情,看到專注於學識的眼神,看到寬敞明亮的心胸。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著想,更是為和諧人際關係著想。

日常生活中,人要想真正獲得快樂,搞好人際關係,就應該學會寬容別人,諒解別人,時刻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才能真正獲得快樂。以豁達的態度對人,才能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

名言是絕大多數人思想的搖籃,又是絕大多數人邁動雙腳的動力。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 皮魯克斯

哈佛心理訓練29: 在與人爭吵後讓自己心情平複下來

在與人激烈爭吵後,人們會發現自己有時激動得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你用一種叫做“腳踏實地”的方法來使自己穩定情緒。這種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將你的注意力轉向事件以外的世界。

步驟如下:

第一步:坐在一個舒適的位置上,將你的胳膊和腿放開。

第二步: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

第三步:環顧你的周圍,說出你所看到的、不會使你感到緊張的東西。在腦海裏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你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看見了地板,我看見了一隻鞋,我看見了一張桌子,我看見了一棵樹,我看見了一位醫生。”

第四步: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

第五步:辨別和說出你所聽到的5種聲音。在腦海裏一一說出。例如,你可以這樣說:“我聽到我自己呼吸的聲音,我聽到一個小孩在跑的聲音,我聽到一扇門關上了的聲音……”

第六步: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

第七步:辨別和說出5種你能感覺到的東西。在腦海裏一一說出。例如,你可以這樣說:“我能感覺到我的手臂放在椅子的木扶手上,我能感到我的腳指頭在鞋子裏,我能感到我的背靠在椅背上……”

第八步: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

第九步:看清自己的心不願被別人征服;那麼同樣別人也不願被我征服。因此憤怒爭吵是無益、無用的,隻能加劇對立。在心裏懺悔自己的憤怒,相信時間和事實可以去解決誰的意見對錯。寬容別人的想法。

第十步:慢慢地、深深地呼氣和吸氣,感受寬容和平靜的輕鬆感。

6. 自尊才能受人尊重

佛印禪師有一天與蘇東坡在郊外散步,正走著,看見了前麵有一座小廟。

蘇東坡走進廟裏,看見了一尊觀音菩薩的佛像,菩薩手中握著一串念珠,好像正聚精會神地念著佛號。

蘇東坡心生疑問,對佛印禪師說:“人在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念觀音菩薩的佛號求助。可是觀世音菩薩好像也在念佛啊?她到底在念著誰的名號呢?”

佛印禪師笑著說:“她也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啊。”

蘇東坡不以為然地說:“自己念自己的名號,又有什麼用呢?”

佛印禪師道:“這你就不懂了,求人不如求己啊。”

求人不如求己,這句話真有哲理!與其央求別人,不如自己把事情做好。做事是這個道理,做人也是這個道理,在人際交往中,要別人尊重自己,首先就應該自尊。

擁有自尊心態是贏得別人尊重的重要前提,古往今來,能夠贏得別人尊敬的都是自尊自愛的人。

我國著名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義熙元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裏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對陶淵明說:那是上麵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的去迎接。陶淵明聽後堅決地說:“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夥獻殷勤。”說完,辭掉官職,回家種地去了。

陶淵明揚長而去,體現的是他作為一個文人的氣節,也體現了他對自己尊嚴的看重,不願為了“五鬥米”而去巴結別人,正是因此,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他也被後人尊重和傳頌。

自尊是人生命運動的杠杆,挺起的是自愛自立的人格形象和堅強不屈的錚錚傲骨,壓下去的是自卑懦弱的暗淡形象,因此,懂得自尊的人,總能夠贏得別人的尊敬。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正確的區分自尊與虛榮心的區別,自尊是用正確的方式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而虛榮心是指以虛假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狀態。自尊能夠幫助人樹立良好的形象,而虛榮心則會將辛苦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網毀於一旦。如果一個人自尊心過強,就會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容不得別人任何善意的建議和批評,這樣既傷他人也傷自己;甚至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惜抬高自己,打擊別人……這些看似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其實是虛榮心在作怪,它顯示出人類美德被扭曲的一麵,維護的是虛幻的尊嚴,嚴重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和諧。

正確的追求自尊,要做到使自己能擺脫世俗的落後觀念的束縛,追求誠實的生活,享受有品位的生活,所以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的自我定位。對自己的品行和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我們便可以在社會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滿足於自己所得到的認同。這樣就容易保持自尊。

(2)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選擇善良、誠實、樂觀、熱情、有作為的人交朋友,可以提高自尊和自信。

(3)讓自己成為不可缺少的人。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不論做什麼事,都爭取做好,讓上級、同事滿意放心,就會體會到自身的價值,贏得人們的尊重。

一個忘掉自己身份的人是可恥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塞得茲

哈佛心理訓練30: 積極賦義法——悅納自我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各有長處和短處。自我悅納不僅指接納自己人格中的優點、長處,也要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一個人首先應自我接納,才能為他人所接納。自我悅納產生高自尊,就是要“比別人更愛自己”,即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喜歡自己,欣賞自己,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成功的或失敗的,都能體驗到價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滿足感。

下麵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自我悅納:

第一步:拿出一張白紙,在紙的正麵寫下自己認為好的性格特征,在背麵寫下自己認為不好的性格特征,越詳細越好,或者說你該怎樣描述你自己。

第二步:對自己寫下的不好的性格特征進行積極賦義,如:多疑——積極賦義就是自我保護意識強;競爭意識不強——積極賦義就是不爭強好勝;魯莽衝動——積極賦義就是勇敢積極;畏首畏尾——積極賦義就是小心謹慎。

第三步:認真思考某些性格特征在什麼情況下具有積極作用,在什麼情況下具有消極作用,該如何避免消極作用。

7. 舍得定律: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所謂“舍得”,先舍後得,有舍才有得。要成功,首先就應該付出,這是很多人都認同的一個“真理”,其實,與人相處一樣,也是這個道理,你為別人想,就是為自己想,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位僧人看見巷子深處有盞小燈籠在晃動,然後身邊的人告訴他:“舉燈籠的是個盲人。”

僧人感到很疑惑,攔住那個盲人問道:“既然您什麼也看不見,挑一盞燈籠有什麼用處呢?”

盲人說:“黑夜裏,眼睛正常的人也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僧人若有所悟:“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呀!”

盲人卻說:“不完全是,這盞燈也是在為我自己照明。雖然我是盲人,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在黑暗中碰撞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