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就一生的幸福——經營家庭要學幸福心理學(1 / 3)

第四章 成就一生的幸福——經營家庭要學幸福心理學

◆哈佛故事◆

有一個哈佛的學生,在愛情上遇到了一些挫折,他因此很消沉。

有一天,他去上了一堂哈佛“幸福課”,下課後,這名學生問老師:“老師,一個人的幸福真的是上帝主宰著嗎?我想這輩子我注定不會得到幸福了。”

老師意味深長地看了這名學生一眼,說:“我剛好從一個中國朋友那兒學會了看手相,很多人都說這個方法很有用。”

老師邊說邊伸出右手,“來,把你的左手給我,我幫你看看手相。”

學生半信半疑的將手伸給了老師。

端詳良久,老師並不言語,學生有些忐忑地問:“噢,手相是不是顯示我命中注定與幸福無緣呢?”老師沒有正麵回答他的問題,而是用手指著其中的一條掌紋說:“請看,這條是愛情線,它可以顯示你的愛情是否幸福,這條是事業線,它可以預示你的事業是否順利,這裏還有一條是生命線,它能夠預示你的壽命。”

學生似懂非懂地看著一臉神秘的老師,老師讓他把手緊緊握起來。繼而問道:“年輕人,你說現在這幾根線在哪裏?”

學生想都沒想就說:“當然是在我的手裏啊!”

“那麼你說幸福在哪裏呢?”

學生恍然大悟:其實幸福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隻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1. 心中常存感激的人最幸福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哈佛幸福課上經常講授的一個課題。感恩,讓我們變得富有,知道了快樂,享受了溫暖;感恩,讓我們成熟,讓我們完美,讓我們富有魅力。

這是一個哈佛學子真實的感恩故事:

1998年,正在清華大學讀大二的鄒健的父母雙雙下崗,家庭生活一下陷入了窘境。當時鄒健隻能一邊打工一邊讀書,十分辛苦。後來,唐山市路南區工商分局決定每月捐助鄒健400元,直到他大學畢業。

在唐山市路南區工商分局一場跨區域的捐助下,鄒健順利完成清華學業。後來圓夢美國哈佛大學。如今他已取得哈佛大學電機工程的博士學位,並在美國紐約的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為回報路南區工商分局的愛心,2006年2月14日,鄒健的父親給路南工商分局打來電話,告知鄒健從美國特別寄來4000美元,他已兌換成人民幣寄給了路南區工商分局。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尤其在家庭生活中,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同時,他也會收獲到來自對方的愛意。

李寧天生性子就急,最見不得的就是別人做事慢吞吞的樣子。然而,他卻偏偏娶了一個慢性子妻子。於是,結婚後不久,兩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日子沒有安寧的時候。

一次,李寧又和妻子發生了爭吵,一氣之下,李寧走出了家門。徘徊在大街上,想起妻子平日裏慢條斯理的樣子,別人十分鍾就可以搞定的事,她最少要用半個小時。看起來總是忙碌個不停,但是一點效率都沒有。想到這些,李寧就覺得日子越過越沒有意思。

他漫無目的地走,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下來了,肚子也咕咕的叫起來,提醒他該吃飯了。想起有個同學在附近開了一家飯館,腳步就不自覺的向那個方向挪動,他想,去混頓飯,同時也可以聊聊天,發泄一下心裏的怒氣。

同學正好在餐館裏。看到李寧來了,非常熱情的招待了他,並且還放下應酬來陪他喝酒。

李寧一邊喝酒,一邊向她訴說自己不幸的婚姻。一說到妻子的確定,李寧想都沒有多想就數了一大堆:整天慢慢騰騰,總是忙卻不知道在忙什麼;家裏亂七八糟的,地板幾乎沒有幹淨的時候;花錢大手大腳,工資總花不到月底……。

聽著他的訴說,同學什麼也沒說,隻是微笑,點頭,給他倒酒夾菜。

酒足飯飽,李寧真誠的向同學道謝:“還是老同學待我親,陪我喝酒,聽我嘮叨。”

同學仍舊微笑著說:“我隻招待你一次,你就對我不勝感激,而結婚這麼些年來,你的妻子為你做了多少?除了抱怨,你想過要感謝她嗎?”

同學的話令李寧愕然,酒也醒了一大半。他暗自在心中問自己,上次向妻子說謝謝是在什麼時候呢?但是想不起來了。能夠想起來的,是自己不會做飯,結婚後家裏的飯一直是妻子做的,然而,經常是妻子做好了飯,他還挑三揀四,甚至於有很多次,他看到妻子做的飯不合自己胃口,一聲不吭的就離開了飯桌,而感謝的話好像從來沒有說過。

同學看了李寧的樣子,就對他說:“是不是覺得有些愧疚了?先回家去,向你的妻子道歉,以後要記得多看她的優點,多想她為你付出的。”

其實,生活中不懂得感恩的並不隻李寧一個,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夫妻之間用不著客套,於是把所有的客氣話,好聽話,都用在了社交上,用在別人身上。對於妻子(丈夫),不僅從不感謝的話,甚至於把工作上遇到的不愉快也都帶到家裏,不管青紅皂白,動輒怒目相向,或不理不睬。我們總以為感恩的心都是用在別人身上的,自己最親近的人不需要那麼客氣。

心理學上就把這個現象叫做漠視傾向心理。夫妻生活在一起習慣了,優點看不到,看到的都是缺點和錯誤,如此下去,夫妻之間就容易產生隔閡,發生矛盾,甚至彼此反感。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哪怕隻是一句微不足道的感謝的話,都可以讓自己最親的人心花怒放,甚至會因為這句感謝而改掉自己的缺點,努力做一個完美的愛人。

於樂剛買了輛新車,一天妻子上班要遲到了,而丈夫因為不舒服在家修養,不能開車送她。萬般無奈下,於樂讓妻子自己開車去上班,妻子有些猶豫,因為她雖然考了個駕照,但是已經很久沒有自己開車了。眼看上班時間就要到了,於樂的妻子顧不了那麼多,開起車子就上路。

於樂的妻子一路上都很小心,但倒黴的是,偏偏有一位冒失的小夥子開車從他旁邊經過,在車上留下了一道醒目的劃痕,雖然那位小夥子說願意承擔責任,但想到於樂愛車如命,妻子還是擔心了一整天。

下班回家,她向丈夫說明了,然而,丈夫不但沒有發火,還安慰她說:“幸虧隻是碰到了車子,你沒事我就放心了。”妻子不放心地問:“你不怪我嗎?”於樂笑著說:“我們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你為我付出了很多,我感謝你都來不及,怎麼會為了一輛車而怪你呢?”

於樂的寬慰讓妻子心裏的一塊石頭落了地,為了對丈夫的寬容表示感謝,她特地做了一桌子丈夫最愛吃的菜。

婚姻學家認為:包容與感恩是夫妻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前提,更是幸福婚姻的基礎。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能夠做到十全十美,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包容和感恩,夫妻雙方卻可以是對方眼裏最完美的人,也可以因此而收獲幸福;如果隻會抱怨,那麼對方在自己的眼中就一無是處,隻剩下缺點了,給自己帶來的也隻有煩惱和痛苦。所以,聰明的丈夫(妻子)都會懂得對自己的愛人表示感謝,因為那不僅僅是哄愛人開心,也是為自己的幸福生活增加砝碼。

大學該提供這樣一種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賦予他們較多的專業技能,而且使他們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

——哈佛大學第26任校長 陸登庭

哈佛心理訓練35: 對你所愛的人表示感謝

⑴集中精力於自己的呼吸大約一分鍾。

⑵確立你的目標,比如,“希望這項練習能夠加強我和愛人的關係。”

⑶再有意識地深呼吸幾次,然後想象你愛人的樣子。

⑷回想他(她)在你生活中的積極影響,輕柔的說一聲“謝謝你”。

⑸回想他(她)曾經怎樣支持你,說“謝謝你”。

⑹回想他(她)曾經怎樣愛你,說“謝謝你”。

⑺再深呼吸幾次,結束練習。

⑻下一次與你所愛的人交談時,對他(她)表示感謝。

2. 幸福公式:知足是幸福的法門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有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他看來,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效用和欲望。效用表示人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滿足,欲望是指想要達到的目標。這個公式說明,當效用既定時,欲望越小越幸福。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麥田裏去,摘一顆全麥田裏最飽滿最好的麥穗來,但是隻能折一次,並且隻能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地走出了田地。

蘇格拉底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為隻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飽滿最好的,因為不知前麵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最後,又覺得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飽滿最好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放在家作聖誕樹。也隻能砍一次,並且隻能向前,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法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再錯過,就什麼也帶不出來。”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婚姻!”

確實,婚姻與愛情的最大區別就是知足,在戀愛的時候,總以為後麵還會有更好的更適合自己的人出現,因此就不斷地尋找,不斷地遇到,因為不懂得知足又不斷地錯過。當錯過了結婚的年齡,自己已經遠沒有當初那麼有吸引力了,於是,遇到一個差不多的就結婚了。

知足,在婚姻裏麵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在尋找另一半的過程中,如果不懂得知足,就總會這山望見那山高,到了另一座山卻又發現還是這座山高一點,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生在此山中”,等到你真的看清了屬於自己的這座“山”,再後悔已經來不及,因為那座山已經屬於別人了,於是一路尋覓一路錯過,總也無法找到稱心如意的。相反,懂得知足的人,當選定了自己的伴侶後,就一心一意地經營愛情和家庭,最後發現原來一直過著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不知你是否聽過下麵這個故事:

琳是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她和初戀情人楓是在大學裏認識的,但是,大學畢業後,兩個人因為各自的理想而放棄了這段持續了三年的感情,倔強的琳選擇了留在有自己父母的城市。

工作後不久,琳就答應了一位同事的追求,她本以為,開始一段新的感情,就可以忘記自己的初戀了,全新的生活,人和感情都要是全新的。但是,這次與初戀不同,即使對同事說一千次一萬次的“我喜歡你”,她也不願意說一次的“我愛你”。她想,“我愛你”這三個字太沉重,包含了太多的內容,這一生除了楓,她不會再對第二個人說的。

同事有著很好的家世背景,對琳也很好,琳覺得很知足,雖然她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愛著同事,但是,她不想繼續尋覓下去。不久,在雙方家人的撮合下,他們結婚了。婚後,丈夫知道琳心裏還裝著另外一個人,但是他從來不介意,因為琳做了他的妻子他就已經很滿足了,所以他依舊對琳百依百順,在給琳照顧的同時,也享受著自己的幸福生活。而琳在丈夫的照顧下也感到很幸福。

在他們結婚後的第十個念頭,楓來到了她所在的城市,並且提出了和琳見一麵。到了約定的那一天,琳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光彩照人,看上去和十年前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她想,楓一定也和以前一樣英俊帥氣。然而,見麵的結果卻讓琳感到失望,在商場上摸爬滾打了十餘年的楓已經完全失去了琳最愛的那份書卷氣,有的隻是商人的圓滑,並且,楓也已經沒有了離校時的英俊瀟灑,不僅胖了許多,還挺著一個大啤酒肚。

相見不如不見,琳對這次見麵很失望,於是拒絕了楓提出的繼續保持聯係的要求。

當琳回到家時,看見丈夫正在廚房裏忙碌著準備他們的晚餐,她的眼睛一下子變得濕潤,因為琳發現這麼多年來,自己對丈夫的喜歡早已轉變成了愛。

其實,感情裏麵不存在最好的,退一萬步講,即使有最好的,自己是否就配得上呢?最近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他沒有逼我長成曼玉嘉欣,我就無權要他成為李嘉誠”。所以,要懂得知足,在婚姻裏保持“知足”的心態,就可以這樣對自己說:也許我遇到的不是最好最優秀的,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接受一個不是最好的,然後用心經營屬於自己的幸福,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

——哈佛校訓

哈佛心理訓練36: 如何發現愛人身上的優點

⑴學會正確的比較。

沒有一個人隻有優點,也沒有一個人隻有缺點,在夫妻相處時,有的妻子總是拿丈夫的長處與別人丈夫的短處比,結果越比越高興,越比越幸福;相反,有的妻子總是把丈夫的短處和別人丈夫的長處相比,結果越比越失望,越比越不滿。這是由於比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結果就不同。如果在比的坐標、比例及標準尺度上不同,比的結果自然就不會相同。

⑵不要貪心。

不要希望自己的愛人十全十美,能夠接受對方身上的一些缺點。如果不能克服這種貪心的心理,就問一問自己:如果愛人真的是完美的,自己會會配得上他(她)嗎?到時恐怕被嫌棄的就是自己。

3.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李萍和男友的婚期定在十一,時間再過一星期就到了,李萍的心裏越來越真實的感受到幸福的來臨,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新婚的前晚,李萍的媽媽和她促膝長談,祝福了女兒後,媽媽給女兒講了一個故事。

李萍的媽媽在嫁給她的爸爸之前,也曾度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幻想與期待,那種幸福的感覺絲毫不遜於女兒現在。然而,婚後沒過多久,她才發現真正的夫妻生活並不像她想象的那麼簡單,以前對自己言聽計從的男友在變成丈夫後,似乎沒有以前那麼順從了,偶爾還和自己對著來。這些都讓她覺得無所適從,於是試圖和丈夫理論,然而,丈夫似乎並不吃這一套,並且也能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與自己理論。就這樣,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但是兩個人都無法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天長日久,李萍爸爸和媽媽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得到解決,還變得越來越深。

李萍的媽媽喜歡看書,有一次,在一本家庭雜誌上,她無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令她印象深刻,那句話是: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從那以後,她改變了和丈夫相處的方式,每次無論她覺得自己多麼有道理,都不會與丈夫爭論。有一次,她應邀參加高中同學的聚會,回家時,發現丈夫的臉上極其難看,一問才知道家裏失盜了,好在損失不大。那天丈夫加班,就責怪她沒有把家看好。當時她雖然覺得很委屈,卻一反常態,沒有和丈夫據理力爭,而是將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的頭上,安慰丈夫說:“沒有多大損失就好,我以後會注意的。”她態度的改變也引起了丈夫態度的改變,丈夫沒有再追究是誰的責任,第二天,他主動去買了一扇新的防盜門裝上,此後家裏再也沒有出現被盜的事情。

後來,“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一直被李萍的媽媽牢記,她發現,自己不再和丈夫講道理後,丈夫似乎又變回了以前溫順的性格,很多事她還沒有說丈夫就會去做,他們之間再也沒有發生過爭論。

講完這個故事,媽媽對李萍說:“我給你講這些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你記住哪句話:‘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聽起來,很沒有道理,事實上卻是真理,是至理,是無數的夫婦,無數家庭用所有逝去的歲月,以及無數的辛酸、愛恨、是非對錯,在糾纏不清難解難分的混亂中,梳理出來的一個真理。”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是講愛的地方”,李萍的媽媽將自己用畢生的時間和經曆總結出來的經驗濃縮為這樣的兩句話,也許並不驚天動地,但是足以感人至深。當夫婦之間開始據理力爭時,兩個人的感情便會在爭論中出現裂痕,他們各自都會不自覺地抱一堆麵目全非的歪理,敵視對方,傷害對方,最後隻能兩敗俱傷,難以收拾。問世間多少夫婦,為了表麵的一個“理”,最後不歡而散。因為,他們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真理: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不是算賬的地方。婚姻生活中,愛才占主導地位,因為這種愛,兩個人才能互相遷就,而不是以理論為依據斤斤計較。

然而,遷就這個詞,說到容易做到難。處於熱戀的時候,男性似乎總是很能遷就女性,不管遇到怎麼不講道理的情況,都是笑嘻嘻的。有時候,女友的蠻橫、賭氣、吵吵鬧鬧反而是愛情中的小插曲,可以把愛點綴得更加甜蜜。可是,女友一旦成為妻子,男性的好脾氣就會一下子消失,因為婚姻讓男性變成了一家之主,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再低三下四的哄著誰了。但女性的轉換過程則比較慢,她們還認為是婚前的狀態,隔三差五還想跟丈夫賭賭氣,耍耍大小姐脾氣,還想讓丈夫哄著她遷就著她。但是,這樣矛盾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她們的丈夫早已不是那個戀愛時處處謙讓的男孩子,而是會以更加理性態度對待自己的妻子,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錯,就采取決不妥協的態度,於是雙方僵持不下,就必定會引起戰爭,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就會動搖到婚姻基礎,影響婚姻和諧。而隻有在婚後依舊懂得遷就的人,才能有幸福美滿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