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實現財務自由——投資理財要學財商心理學(1 / 3)

第五章 實現財務自由——投資理財要學財商心理學

◆哈佛精英◆

在哈佛學子中,比爾·蓋茨應該是最著名的一位。他曾經連續13年蟬聯世界財富冠軍。

比爾·蓋茨的一生都在追逐財富,為此耗費了他的大量精力和心血。他對金錢的看法與眾不同。對於他所擁有的財富,比爾·蓋茨表示:“我隻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這就是比爾對金錢最真實的看法。蓋茨很少關心錢的問題,對自己股票的漲跌也不過問。他經常會告訴那些向他求經的朋友:“當你有了1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錢隻不過是一種符號而已,簡直毫無意義。”

比爾·蓋茨有足夠的金錢,但他的生活卻非常節儉。他穿衣從來不看衣服的牌子,隻要穿起來感覺舒適就可以了。一次比爾應邀參加由世界32位頂級企業家舉辦的“夏日派對”,在派對上,他所穿的是妻子梅琳達先前在泰國給他買的用來拍照時穿的衣服,樣子還不錯,但是價格還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錢。比爾從來不在乎自己穿的衣服是否昂貴,在他看來:“一個人隻要用好每一分錢,才能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一個人追逐財富但是又很節儉,在很多人看來會會覺得有些矛盾。但比爾·蓋茨就是這樣的人,他追逐財富,隻當它是自己價值的體現;然而他又非常節儉,因為他的所有財富都要用在該用的地方。

2008年6月27日,比爾·蓋茨正式從微軟退休,將580億美元身家捐獻慈善事業。在此之前,他已經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捐出超過29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世界上最慷慨的夫人。並且,以蓋茨夫婦兩人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組織,其基金規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會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倍。

君子愛財,既要取之有道,又要用之有道。比爾·蓋茨舍天下之財,成天下之善。他的這種財富觀是對待金錢的正確態度,值得人們學習。

1. 對待財富的正確心態

財富課是哈佛大學最具特色、最受歡迎的成功人生課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金·克拉克院長、斯蒂芬·考夫曼博士、戴維·貝爾博士、理查德·特德洛博士等十幾位學者,都曾經主講過財富課程。哈佛的財富課,強烈地感染了幾代哈佛學子,為人們開啟了一片以全新的理念認識財富、獲得財富的自由天地,深深影響了千千萬萬個美國的家庭,使得數百萬人從中受益,被譽為是“21世紀的人生必修課”。

哈佛的教授們這樣教導人們:“財富的成果可以繼承,而財富的創造卻無法遺傳。”“每個人都具有財富的潛能,每個人都能實現財富的夢想。隻要你從現在開始努力。”

哈佛從來不排斥財富,不僅鼓勵學生們追逐財富,而且哈佛的管理者們也這樣要求自己。哈佛大學獲得的捐贈基金居全美高校之首,至2008年6月,基金總額已高達369億美元。這筆寵大的資產由隸屬於哈佛大學的哈佛管理公司管理。近10年來,哈佛管理公司始終保持著15.9%的年均回報率,而表現平平的大型機構基金的年均回報率僅為10.1%。憑借這一驕人業績,哈佛大學額外獲得了122億美元的收益,這幾乎與美國高校財富排行榜的亞軍——耶魯大學所獲得的捐款旗鼓相當。

哈佛管理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是因為它運用的投資策略與普通投資者截然不同。哈佛管理公司采用優秀投資組合模式,在投資組合中幾乎沒有單純的常規項目。哈佛管理公司買到了最優秀的對衝基金。哈佛對這些基金的投資占到公司投資總額的12%,通過這樣的安排,公司希望以後無論股市如何漲落,自己都能獲得可觀的收益。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貧窮都是一種失職。對自己來說,沒有物質基礎作後盾就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對於所愛的家人來說,沒有錢就無法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也不能盡心地孝敬父母。沒有實際行動和物質作為表達,僅僅憑一顆愛心無法為妻子提供溫馨的房屋,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更無法安排老人的晚年生活。

1985年,26歲的吳鷹還沒有成為UT斯達康公司的總裁,隻是一個在美國求學的窮學生。當他踏上美國的土地,在機場迎麵遇到一位美國小女孩:“先生,請您獻一點愛心,救救非洲兒童吧。”吳鷹從口袋裏掏出幾十美分準備投到捐款箱中,卻被小女孩攔住了,“對不起,募捐最少標準是2美元……”這個標準讓吳鷹有點遲疑,因為他來美國後身上的全部費用隻有30美元。就在吳鷹還在考慮要不要繼續捐款時,小女孩開口了:“先生,原來你不是日本人啊。”然後小女孩就一臉不屑的走開了。

吳鷹趕緊追上小女孩,她不耐煩地問他想幹什麼。“我隻是告訴你,我是中國人!”吳鷹邊回答邊將兩美元放進了募捐箱,並說:“不是隻有日本人才會捐獻。”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負責人事先跟我們打過招呼,千萬別找中國人募捐……”

這件事讓吳鷹深受刺激,認識到貧窮是一種恥辱,如果一個國家貧窮,那麼整個國人也會臉上無光。

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樣子,經過這十幾年來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整個世界的經濟結構體係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2008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更是令世界對我們刮目相看,脫去貧窮外衣的中國,正在大步向最富有國家靠近。

所以,不管是對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來說,富有都是值得誇耀的。猶太人將貧窮視為恥辱,認為一切罪惡都是起源於貧窮,而富有是自由、安定的基礎。這個觀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印證。很多的事例都證明了,犯罪與貧窮存在一定的關係,當貧困人數上升時,犯罪活動也會增加,反之,犯罪活動則會減少。

如果一個人一生都處於貧窮的狀態,那麼他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因為沒有錢就會為了謀生而去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即使是有遠大的抱負和美麗的夢想,也隻能暫時為了區區五鬥米而折腰。一個人無法實現自己夢想的最大原因往往就是缺乏金錢。

貧窮還是導致各種不和諧現象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大部分家庭的破裂,第一大因素是因為錢。俗話說的“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已經被統計學所驗證。

因此,如何致富,如何獲得足夠的經濟資源,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是一種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責任。所以,崇富是一種非常必要的積極心態。

但是,很多人因為對金錢本身缺少認識,從而產生鄙夷和仇視的心理,所以,要建立崇富的心態,首先必須正確的認識金錢。在日常生活中,金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到了沒有錢就寸步難行的地步。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當賺錢,用自己的頭腦、勞動等賺錢,讓自己家人過得幸福,這不僅不可恥,還是很光榮的事情。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所有與金錢有關的不合法、不道德、墮落的現象,其罪魁禍首並非是金錢,而是由金錢滋生出來的貪婪和無知造成的。金錢是人類思想的產物,它並不具備任何感情色彩,也不會對任何人產生不利影響。消除了對金錢的偏見,才會認為崇富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人在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哈佛幸福課教授 本?沙哈爾

哈佛心理訓練44: 如何讓錢生錢

⑴製定計劃。

給自己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理財計劃,該項計劃包括消費和儲蓄計劃,債務計劃,保險計劃,投資計劃,退休計劃等。

⑵多種投資。

進行多種投資組合,最適合普通人的投資組合是:40%銀行儲蓄、30%買債券、10%買保險、10%買股票、10%用於其他投資。

⑶馬上行動。

不要等到五六十歲才開始這個計劃,而是從計劃製定的那一刻開始執行。對於理財而言,越早實施對理財人越有利。

⑷堅持執行你的理財計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輕易放棄。

2. 成由勤儉敗由奢

英國著名外交官皮爾利捷斯特教育兒子時說;“賢明而聰慧的人,金錢和時間同樣不浪費。”這句話所傳達的就是節儉的思想。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雲: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古人相信隻要以處處節儉的態度對待生活,就可以逐漸富裕起來。這種說法並非沒有一句,不是有個成語叫“積少成多”嗎?解釋這個成語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用數字進行計算,打個比方,如果你一天節省5元的煙錢,如此雷打不動的堅持20年,你便節省下了36500元,5元錢也許很微不足道,但是36500元卻相當於現在很大一部分人一年掙的錢。如果我們再將這些錢用來購買股票或者基金,還能夠收獲更多。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節儉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讓我們擺脫貧困,甚至還是很多人致富的原因。

沃爾瑪以“全球最低價”而聞名世界,它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也是著名的節儉人士。

有一天,連鎖店裏的一位新員工在給顧客包裝商品時,多用了半張包裝紙,繩子係好後又多剪了一段,這些剛好被巡視的沃爾頓看見,於是對那位員工說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話:“小夥子,我們賣的貨是不賺錢的,隻是賺一點節約下來的紙張和繩子的錢。”

不僅如此,沃爾瑪公司的名稱也充分體現了沃爾頓的節儉精神。按照美國人的習慣,一般是用創業者的姓氏來為公司命名。最初沃爾瑪的名稱是“沃爾頓-瑪特”(Walton-Mart),但是沃爾特在為公司定名時把製作霓虹燈、廣告牌的成本都計算了一遍,他認為去掉ton可以省下一筆錢,於是公司的名稱最後就變成了“沃爾瑪”,該公司因為產品物廉價美,廣受消費者的歡迎,也使沃爾頓一躍成為美國首富。

節儉並不是簡單的省錢,而是讓每一分錢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所以,不管是為別人省還是為自己省,都是對自己有利的。對於“吝嗇”的問題,沃爾頓曾這樣解釋道:“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珍視每1美元的價值。我們的存在是為顧客提供價值,這意味著除了提供優質服務之外,我們還必須為他們省錢。如果沃爾瑪愚蠢的浪費掉1美元,那都是出自我們顧客的錢包。每當我們為顧客節省1美元時,我們自己就在競爭中領先了一步——這就是我們永遠打算做的。”

行事節儉,讓每一分錢都完全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這是很多富翁們堅守的原則,也是他們成為富翁的原因所在。

一美元在平常人眼裏也許不算什麼,然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卻非常重視一美元的價值。一次,他向自己的秘書借了一美元的零錢,說:“你一定要記得提醒我還,免得我忘了。”秘書說:“別介意,一美元算不了什麼。”洛克菲勒聽後非常不高興,說:“這怎麼算沒什麼呢?把一美元存在銀行裏,要整整十年才有一美元的利息啊!”

有錢的時候要節儉,沒錢的時候則更要節儉。有句話說得好,小錢不要,大錢不來。因為對小錢的浪費會成為一種習慣,一旦有了這種習慣,就相當於形成了浪費的習慣,即使手中握有大錢,最終還是會被一點點的浪費掉。並且,大錢都是由小錢積攢而來的,沒有小錢,何來大錢?

節儉不是小氣,不是吝嗇,而是用更理性的積極心態去享受生活,以理性務實的態度麵對人生。節儉的人不是隻會賺錢不會花錢,相對於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節儉的人是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而不該花的則一分也不浪費。印度尼西亞首富林紹良,資產總額已經超過70億美元。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商界巨富,他的精打細算卻是出了名的。他的理財觀點是:錢要用在刀刃上。在投資上,他從來不吝惜花多少錢,但是除此之外,你幾乎不會看到他亂花一分錢。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成由節儉敗由奢”,節儉意味著有更多的收入,意味著在機遇麵前有更多選擇的權利,意味著更容易走向成功和守住成功。

任何學生都不得在沒有征得父母、監護人和個人導師的同意下買賣或交換超過6美分的物品。”

——哈佛大學第一任校長 伊頓

哈佛心理訓練45: 九種方法保住你的錢

⑴用現金付賬。信用卡雖然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方便,但是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不利於家庭的節約計劃,每次劃卡都覺得無所謂,這樣太方便了反而不是好事。

⑵嚴格按照購物計劃執行。列一張購物清單,寫上所有必須購買的物品,購物時就按照清單上所列舉的物品來購買,對於沒有列入清單中而又不必購買的物品,堅決不買。

⑶養成存錢的好習慣。將自己每個月工資中的一部分存起來,不管數目多少,但是每個月都嚴格按照這個數目來存錢,不斷堅持。

⑷硬幣存儲。每天睡覺之前將自己身上所有的硬幣都放到一個儲存罐裏,不管多少,隻要有多餘的硬幣就放進去,幾年之後,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不錯的存錢方法。

⑸AA製。和別人合買一個東西,或者一起吃飯時,按照AA製的方式付錢。

⑹領到薪水後的一周內不逛街。手頭有了充足的錢後,人往往會將它花在不必要的東西上,這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⑺提前購買節日用品。在節前一個月左右購買節日用品,放在家中儲藏起來,以防節日時漲價。

⑻巧妙利用購物優惠。許多商場,超市都會推出買二贈一、低價組合裝等購物優惠活動,反複比較後,以花錢最少的方式買下來。

⑼會省也要會賺。將省下來的錢進行合理的投資,如從事債券、股票、基金、收藏品等具有增值潛力的投資。

3. 誠信效應:信用就是一種財富

有這樣一個故事:

水果市場中有一百多個攤位,城裏人最怕到個水果市場購買果品,這裏太多的欺騙。看上去好好和一箱蘋果,很可能箱底滿了爛蘋果。

後來,有一個陳姓攤主決心改變這種局麵,他在自己售出的所有箱子和方便袋上都用圓珠筆寫上自己的聯係方式和市場投訴電話,告訴人們可以隨時監督。他的生意最好,所有老客戶一進市場就衝著他的攤位而去。到最後,他成為市場中的總代理,相鄰的攤位都以此為借鑒,然後波及整個市場。

電視台在播放這則新聞的時候說,這位陳攤主挽救了整個市場。這些年市場中果品銷量連年提高,其中的原因是經營者都從他的經曆中知道了隻有誠信才會有出路。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誠信效應”。 誠信是一麵鏡子,可以照出一個人心靈上的陰暗麵,也可以像一種化學反應,產生許多有益的副產品。

哈佛學子愛默生曾說:“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在哈佛,每一個學生都懂得,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切美德和能力的基礎,如果失去了誠信,將失去一切。

2005年,哈佛大學商學院取消了119名申請者的入學資格,理由是這些申請者在學校發放錄取通知書之前,利用一個在線申請軟件的安全漏洞侵入了學校網站,使用“黑客”手段侵入學校網站偷看錄取結果。

哈佛商學院院長基姆·克拉克對此發表聲明:“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這是對誠信的嚴重違背,沒有辯解的餘地。任何申請者一經發現有此行為,將不予錄取。”克拉克還說,商學院培養學生的標準是:品格正直、判斷力準確且道德高尚。

上海市民王先生來到上海的一家銀行,詢問他已申請辦理的買車貸款事宜。但他被遺憾的告知申請沒有通過,並且告訴了王先生沒有通過的原因:他拖欠住房貸款的事進入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係統。兩年前,王先生用住房貸款買了房,後來因為生意不好手頭偏緊,曾經有幾次逾期不還分期付款,也為向銀行作出合理解釋。

為什麼銀行會知道王先生拖欠住房貸款的事,並且拖欠還貸還影響到他的買車貸款呢?原來,上海建立了一個個人信用聯合征信係統,這個係統記錄了任何一個人的所有不良信用記錄,當你向銀行貸款時,隻要你的信用記錄良好,貸款申請就可以通過,反之,它則幫助銀行把住大門。工行上海市分行在實施個人消費貸款前,都會通過上海市個人聯合征信係統來查看申請人的個人信用記錄,並根據借款人的情況,設計出合理的借款金額和還款計劃。

其實,在國外,很早就開始重視個人的信用記錄了,在西方的一些國家,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證|”。在美國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保障號碼,也可以說是每個人誠信的具體表現,這個號碼與人們的所有經濟活動有關,比如領工資、納稅、儲蓄等。而國家也專門設置聯網電腦記錄這些資料,每個人的納稅情況,與銀行的交易情況紀錄都可以在這裏查到。並且,銀行根據這些個人信用信息來決定是否提供貸款及貸款額度為多少。因此為了使自己的信用更值錢,很多人都會十分珍惜自己的信用,以免被列入銀行的黑名單,影響到以後的生活。

所以,誠信不僅僅是一項個人的美德,失去了誠信,在這個社會甚至會寸步難行。相反,不管是商家還是個人,擁有了誠信就意味著擁有了良好的信譽,意味著擁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這些甚至是金錢都不一定能夠買到的。

一位美國女記者基泰斯在日本東京奧達克百貨公司買了一台電唱機,準備將它送給自己的東京婆婆作見麵禮,售貨員以日本人特有的彬彬有禮的服務態度,精心為她挑選了一台未啟封的電唱機,基泰斯為售貨員熱情的態度所感動,高高興興地帶著唱機回家了。

當基泰斯回到住所拆開唱機來試用時,卻意外地發現電唱機是空心的,根本無法使用。她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售貨員笑臉的欺騙,怒不可遏,當晚就趕寫了一篇新聞稿件,題目叫《笑臉背後的真麵目》,並當即傳真到了她所供職的美國報社。

不料,次日清晨,奧達克百貨公司的副經理和拎著大皮箱的職員便找到了基泰斯的住所,他倆一進客廳便俯首鞠躬,表示歉意,然而,對於他們的到來,基泰斯感到十分吃驚。

那位經理講述了大致經過。原來,前一天下午檢查商品時,他發現將一個空心的貨樣賣給了顧客。這件事對商場的信譽至關重要,於是他迅速召集全體公關人員商議,想盡各種辦法,終於從顧客留下的一張美國某報的名片裏發現線索,根據這張名片,該商場的負責人打了35次越洋電話,最終總算從美國紐約得到了基泰斯東京婆婆家的電話號碼,並找到了她的住所地。說完這些,經理親手將一台完好的電唱機外加唱片一張、蛋糕一盒奉上。

奧達克公司的誠信的經商態度深深打動了基泰斯。她馬上打越洋電話到美國報社,告知報社昨天的稿件不要發,她將寫一篇新的稿件代替。她隨後又趕寫了一篇新聞稿《35次緊急電話》。後來,報社考慮到她兩篇稿件的視點角度不同,配上編輯的話將兩篇稿件同時刊發。後來,日本報紙又都互相轉發。他們的誠信得到了回報,奧達克公司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也大大提高。

奧達克公司的誠信舉動可以說是感人的,為了召回一台空心唱機,居然會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裏連續打了35次越洋電話,而他們的誠信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那就是兩篇報道給他們帶來的廣告效益,這是投入多少錢的廣告費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的。

金錢對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金錢能夠幫助人們做很多有益的事情,它能夠給我們寬敞的房屋、時髦的家具、各種設備先進的電器、流行服飾、名牌汽車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為了得到金錢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就可以失去誠信,誠信始終比金錢重要,沒有了誠信,就不會有人相信你,不會有人願意與你合作,在你遇到困難時也不會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倒黴時,別人隻會冷冷地說一句:“活該,誰讓你做人沒有誠信呢!”所以,不管是在職還是創業的朋友,要達到自己人生的遠大目標,一定要誠信待人,信奉安分守己做生意是吃小虧占大便宜,偷奸耍滑做生意,是占小便宜吃大虧,這才是誠信世界的大趨勢。

最忠於現實的人,就是那個從現在開始投資於未來的人。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46: 學會真實的情緒表達

很多人常常會害怕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擔心會令對方不高興,或者害怕因此而妨礙彼此間的關係。這種對自己情緒的壓抑和忍讓是一種心理障礙,既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給對方造成虛偽和不誠實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