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以下幾種做法可供參考:
⑴學會直截了當的拒絕。
很多人在拒絕對方的要求時不是直言不諱,而是在支支吾吾的繞圈子,如“讓我試試”、“我再想想辦法”等。這樣不僅使對方無法弄清你的真實態度,而且也容易讓對方在試探中感到有機可乘,從而使你承擔了不願承受的負擔,有時甚至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不會說“不”是人際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現,要改變這種情況,關鍵在於增強自己內心的力量。人的關係是平等的,在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時,可以這樣想:“我為什麼要拒絕,那是因為別人的要求違背了我的意誌,是他首先引起了我的不快。”“既然對方在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就不考慮我是否不快,那我又何必考慮拒絕你時你是否愉快呢?”這樣想通後,就不會在表達自己的真實心態時再有心理負擔了。
⑵采取積極的暗示行為。
有些事情你因為礙於情麵而感到很難直接表態,那麼你不妨采取一些暗示性的行為告訴對方。例如運用身體語言等。還有一種“潛台詞”的方法可以幫助你表達真實情感。例如,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小張想和家人平靜地共度周末,可不巧的是,晚上有不速之客登門了。於是小張就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電影票,客氣地請對方去看電影。在這裏,小張的“潛台詞”其實是表示此刻不想要別人來打擾,但又顯得彬彬有禮。這方法奏效了。
⑶事先表明態度。
如果你預料到某個場合也許會遇上讓自己尷尬的事,那麼你應該一開始就主動說明自己的態度,這樣別人也會因為理解和禮貌而不勉強你。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4. 務實是賺錢的起點
曾從報上看到這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新聞:
美國前國務卿在步入政壇之前,是在哈佛大學執教多年的教授。後來,他出任了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國務卿等高級職務,離開了教授崗位。按美國大學的規定,凡從政者不能兼職,必須辭去教授職務,他雖依然具有大學教授任職資格,但不再是哈佛大學的在職教授了。
基辛格從美國國務卿職位上卸任後,很想回哈佛大學再擔任教授,但他同時提出不給學生上課。結果,基辛格的這個要求被哈佛大學婉言謝絕。原因是他不履行教授任課職責的教授,哈佛大學是不需要的。對此,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博克教授解釋道:“基辛格是個學識淵博的人,論私交,我和他的關係也不壞。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課的大人物。”
從基辛格遭到哈佛大學的拒聘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哈佛大學的務實精神。眾所周知,基辛格博士作為資深政治家、外交家,曾擔任過多年政界高級職務,政績不凡,大名鼎鼎,學識和學術水平不同凡響,有相當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但是,哈佛大學卻隻看求職者的任職條件,不太拘泥於他的閱曆和資曆及社會背景,更不看他當年所擔任過的什麼高級官銜。不管你是誰,資曆再老,名氣再大,隻要你不給學生上課,不履行教授的義務,就不再聘任你。也就是說,哈佛大學不要虛設和掛名的教授和學者,也不用名人來包裝和修飾自己。對基辛格這樣的曾擔任政界要職的大牌人物,哈佛也照樣不給麵子。
泰國有個叫奈哈鬆的人,一心想成為腰纏萬貫的大富翁,但是,他並沒有付出辛勤的勞動,而是相信煉金術會給他帶來財富。他把全部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用在了煉金術的實踐中。不久,他花完了家裏所有的積蓄,一家人連飯也吃不上了。妻子無奈,跑回娘家訴苦,她父母決定幫女婿改掉惡習,於是找來奈哈鬆,對他說:“我們已經掌握了煉金術,隻是現在還缺少煉金的東西。”“快告訴我,還缺少什麼東西?”“我們需要3公斤從香蕉葉下搜集起來的白色絨毛,這些絨毛必須是你自己種的香蕉樹上的,等到收完絨毛後,我們便告訴你煉金的方法。”奈哈鬆信以為真,他回家後立即將已荒廢多年的田地種上了香蕉,為了盡快湊齊絨毛,他除了種自家以前就有的田地外,還開墾了大量的荒地。
當香蕉成熟後,他小心地從每張香蕉葉上刮下白絨毛,而他的妻子和兒女則抬著一串串香蕉到市場上去賣。就這樣,經過時年的辛勤勞動,他終於收集夠了3公斤的絨毛。這天,他一臉興奮地提著絨毛來到嶽父母的家裏,向他們討教煉金術,嶽父母讓他打開了院中的一間房門,他立即看到滿屋的黃金,黃金中間還站著妻子和女兒。妻子告訴他,這些金子都是用他10年裏所種的香蕉換來的,聽了妻子的話,奈哈鬆恍然大悟。從此,他腳踏實地,辛勤勞作,終於成了一方富翁。
看了這個故事,也許有人覺得奈哈鬆的想法太不切實際,這世界上怎麼可能真的存在煉金術呢?但是,生活中卻有很多人犯了和奈哈鬆一樣的錯誤,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很多人寧願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也不願意腳踏實地的付出努力,存在這種想法的人不和奈哈鬆一樣嗎?他們不明白,一夜暴富憑借的是運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那麼好運的;而腳踏實地的付出努力,不管運氣如何,最後都能夠取得成功。
霍華?休斯曾被喻為美國“飛機大王”,他曾是控製美國的十大財團之一的老板,也是美國環球航空公司的董事長。
這位董事長是有名的務實,為什麼這麼說呢?先看一個關於他創業初期的小故事。
有一次,霍華·休斯和另一位美國的大富豪福斯先生開車往飛機場去,他們邊開車邊談生意。福斯在滔滔不絕地談起一筆2300萬美元的大生意,並說要設法做成它。休斯聽了福斯的話,二話沒說,緊急將車停在路旁,因停車的速度較快,車上的人差點被甩出來,然而休斯卻並不理會這些,趕著往路旁的一間藥店走去。
福斯不知怎麼一回事,隻好在車上坐著等候。一會兒,休斯回來了,福斯困惑不解地問休斯幹什麼去了。
“打電話,”他說,“我把我在環球航空公司(他自己擁有的公司)的那張票退掉。因為我要陪您乘另一班機。”他答完後又接著說起福斯剛才提起的那單生意。
福斯笑著說:“我們正在談著2300萬美元的大生意,而您為了節省150美元的機票,一聲不吭地把我放在這兒下去打電話了,這麼急停下來差點要把我們撞死了。”
休斯卻認真地回答:“這2300萬美元的大生意能否成功還是個問題呢,但節省150美元卻是實實在在的現款。”
休斯的觀點和中國的一句古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這並不是人們說的小氣、摳門,而是注重效益,不浪費一分錢,正是在競爭中積小勝為大勝的道理,也是穩紮穩打,降低經營成本即增加收人的道理,是務實的表現。
一個務實的人,會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即使有著遠大的目標,但是也不會放棄眼前容易得到的小利益,不要小看小的生意,有句話叫船小好掉頭,小生意成交起來比較容易,雖然製單、發貨、運輸等方麵顯得費心些,但積少成多,錢畢竟是有賺的。所以看重小生意的人往往能夠積少成多,將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
所以,從現在開始,放棄所有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腳踏實地的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賺錢。財富要靠人創造,金錢不會從天上掉下,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任何一個富翁的發家史,都凝聚著他們的血汗、智慧。他們從貧窮走富裕,都曾付出艱辛的勞動,所以,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那些巨額財富,還有他們的務實,他們對成功和財富的不懈追求,這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
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47: 如何使自己不再“想入非非”
不加控製的大腦是簡單的,但也是不聰明的。大腦思維如果總在想入非非,則無法出現切實有效的思考結果。對總是走神的大腦,我們需要用意誌來加以控製。下麵的幾種方法有助於我們根除這種“想入非非”的毛病:
⑴在做事或進行其他活動的過程中,不時把自己想到的東西記下來。你會發現很多令人驚訝的事情。如果發現自己在某個問題上想入非非,就問自己:
“這樣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我想的東西和自己手中正在進行的工作有什麼關係呢?和我本來打算做的事情有什麼關係呢?”
使自己始終在考慮值不值得的問題,時刻對自己的大腦保持警惕,防止它的神遊。培養大腦養成目的明確的思維習慣,把與目前沒有關係的胡思亂想盡可能的置之腦後。
⑵任何事情都不要三心二意的去做。不斷地對自己說:“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和為什麼要這樣幹。這一件事情是我要做的。”
一件事情完成後,在你一第二件事情之前把它認真地檢查一下。全部完成了嗎?你對自己滿意嗎?如果不滿意,返回去重做。這樣做可以培養你全心全意地集中精力做事的習慣。
5. 要懂得見好即收
從前,有一位哈佛大學中文係的學生酷愛文學,他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自己的導師指點。因為導師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導師聽。讀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導師問道:“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問煽起了學生的激情,他立刻靈感噴發,馬上說:“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
學生回家後,續寫了故事後,又去請導師指點。
讀完新的故事後,導師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學生心裏更加興奮,他想,一定是我的小說精彩絕倫,叫人欲罷不能!他又回家續寫了一段故事。
當他第三次去導師家,將續寫的故事讀給導師聽時,導師說:“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把握情節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決斷是當作家的重要素質,否則,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生活總是充滿了風險,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出選擇:向前還是退後,是繼續還是放棄,是離開還是留下……而麵臨的最多也最艱難的選擇,大概就是關於金錢和利益的投資,在操作股票時,是選擇投資還是放棄?投下去可能大賺一筆,也可能血本無歸;放棄了自己肯定不會損失什麼,但是該賺的沒有賺到不算是一種損失嗎?當我們投資的那支股票正在看漲時,是急流勇退還是繼續堅持?是知止還是希望得到更多?看了下麵的一個故事,也許你會懂得要怎樣選擇。
春秋時期,越國人公孫策想出了一個捕捉野雞的好辦法,他把一隻箱子製作成一個陷阱,並且抓了一把玉米,邊走邊撒,一直撒到箱子的外邊,然後他在箱子的蓋子上係了一根繩子,自己攥著繩子的另一端,遠遠地躲在一邊等著。
沒過多久,有一群野雞發現了灑在地上的玉米粒,於是歡快的吃了起來。公孫策數了數,被引來的野雞有十隻,如果全部抓住夠他吃好幾天的。公孫策耐心的等待著野雞自己進入箱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一會兒,有三隻進入了箱子,外麵的野雞它們進去了沒有什麼危險,還有玉米粒可以吃,於是也爭先恐後的進去了,隻有兩隻好像還在猶豫要不要進去。公孫策一邊暗暗祈禱,讓剩下的兩隻也進到箱子裏,一麵想著如果十隻都被他抓到,那剩下的一個星期就什麼都不用幹了。
他正想著,一隻野雞仿佛感覺到了危險的氣息,從箱子裏溜了出來,他有些後悔沒有及時拉下箱子的蓋子,於是安慰自己說,如果還進去一隻就拉蓋子。可是,在他這樣想的時候,又有兩隻野雞跳出來了。公孫策更加後悔,但他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想:它們肯定還會進去的。然而,結果卻是他眼睜睜的看著所有的野雞從箱子裏跳了出來,留給他一個連玉米粒都沒有的空箱子。
公孫策捕捉野雞失敗就在於他不懂得知止。如果他在有八隻野雞進入箱子的時候就拉下蓋子,或者在第一隻野雞跳出來的時候當機立斷,那麼他最少能夠收獲七隻野雞。他卻期待會有更好的結果出現——有八隻的時候希望是十隻,有了七隻又希望是八隻……沒有見好就收,結果不僅沒有捕捉到野雞,自己還損失了一把玉米粒。
捕捉野雞要懂得知止,投資更要懂得知止,不懂得知止的人,一定有一顆貪婪之心,總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而貪婪會導致投機,投機又十有八九會虧錢。所以,在股市上越是不懂得知止,就越容易遭受損失。因為投機心態容易使人喪失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力,抵不住誘惑,而犯理財錯誤。那些在股票市場因為投機而損失的人,背後總是可以看到貪婪的影子,其因果鏈條是:財務不安全感一貪婪一投機一投資損失。
不懂得知止的人還很容易上當受騙。從各種媒體報道的投資詐騙事件中可以看到,不少金融投資詐騙的手法並不高明,但上當的人有不少還是高智商人士,其中還不乏“精明”之人,不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太急於賺取更多的錢,騙子隻需要掌握這一點,激起人們的貪婪之心,貪婪心一旦占據了上風,人就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輕而易舉的走進了魔鬼的陷阱。
所以,在投資上,應該見好就收,適可而止,這樣可能還能夠小賺一筆。如果一味等待更多的利潤而錯失抽身的好機會,結果可能不僅沒有利潤可言,甚至自己投入的錢都無法收回。
見好就收,不僅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投入,更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術,掌握了這種戰術,就能夠無往而不勝。
70年代的香港,4大資本最雄厚的英資洋行怡和、太古、彙豐及和記,俗話說店大欺客,在許多大企業的生意中,這四家隻手遮天。李嘉誠決定運用長江實業的雄厚資金,收購香港某些具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第一個目標便直指怡和集團的主要旗艦“九龍倉”。然而,以他當時的實力要收購“九龍倉”還需要動一番腦筋。
經過仔細研究後,李嘉誠決定采取不動聲色、出其不意的戰術。他先派人大量暗中收購九龍倉股票,買下了約2000萬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使九龍倉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暴漲,從原來的13.4元狂升至56元。這時候,李嘉誠已經擁有了九龍倉20%的股份,按照香港《公司法》的規定,他還不能擁有對九龍倉的絕對控製權,而以他的財力已經無法繼續購買股價逐漸飆高的九龍倉股。
當時,資金雄厚的華資財團主席包玉剛,也正在爭奪九龍倉。李嘉誠見好就收,見自己控製九龍倉無望,就不再買進九龍倉的股票,卻主動將持有的1000萬九龍倉股票轉讓給他,除了從中獲利5900萬港元,又使包玉剛領導的華資財團可順利取得九龍倉控製權。
李嘉誠認為,當“好”到一定的程度後,就應該抽身撤退,因為此時你已經占有了大部分的利益,如果能夠取得80%的利益,就已經算是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且,如果總是希望能夠有100%的收獲,那不是雄心壯誌,而是貪婪,貪婪會讓我們忘掉賺錢是為了讓生活更加自由、快樂、幸福,並且還有可能會讓我們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現實告訴我們,當每次股災來臨時,除了那些懂得知止的少數人能夠快捷抽身外,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是铩羽而歸,甚至傾家蕩產。
市場風雲多變,誰也不能完全保證自己“百戰百勝”,當你已經獲得了大部分的利益時,就應該適可而止。
21世紀,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
——哈佛商學院教授 理查德?帕斯卡爾
哈佛心理訓練48: 基金理性投資的六大要點
⑴投資心態
基金投資需要一種平靜,一種和諧的心態。不要讓基金投資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努力塑造一種陽光心態,用一種和諧的、平衡的心態對待基金投資,投資基金本來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是一件快樂的事,不要因為太看重利潤而破壞了自己的快樂心情。
⑵投資組合
對於不同類型基金進行組合投資,而不要盲目的隻追求某一個高風險高受益的基金,一定要做到科學的配置。永遠記住分散、保本為先,最後才是增值。
⑶投資期限
投資期限和諧,麵對不確定的市場調整期淨值的波動會更加樂觀一些,因為期限決定了收益的長期穩健定性。在購買基金時,如果不是對基金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就不要去短期投資,頻繁操作。一定要先量化資金閑置的最大期限。然後再按照這個期限來選擇不同類型的基金進行組合。
⑷投資收益
對於基金的收益,不應該把某一階段的上漲作為投資收益的標杆,而是縱觀整個基金的曆史,縱觀基金的整個一個市場周期的表現,再設定符合趨於合理的、穩健的投資報酬率為目標,並且遵循科學的原則來配置組合。
⑸投資風險
基金組合應該在嚴格控製風險的前提進行配置各類基金,同時運用一定的策略,才能達到長期穩健的收益,避免基金組合整體收益的大起大落。投資者在了解認識和評價基金投資風險時,不應該一味的借鑒別人的經驗,還應該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正確地認識基金的風險特征,切記不要過高的看待股票型基金的風險,也不要輕視債券型基金的風險。
⑹投資目標
我們的投資是為了理財目標的實現,如果是為子女教育的“五年教育規劃”,或者為自己養老的“十年養老規劃”等遠期的目標,就應該把這個投資期限放到長期,眼光放遠一些。如果隻是為了短期的理財目標,如買房買車計劃等,則應當選擇配置混合型或者債券型基金以及短貨幣型基金多一些,以保證資金的流動性、低風險性的投資。
6. 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致富模式
在哈佛,每一個新生入學時都會拿到《哈佛學習生活指南》,在非常顯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體套色印著這樣兩段話:
“獨立思想是美國學界的最高價值。美國高等教育體係以最嚴肅的態度反對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觀點變為己有——即所謂剽竊。每一個這樣做的學生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直至被從大學驅逐出去。
“當你在準備任何類型的學術論文——包括口頭發言稿、平時作業、考試論文等時,你必須明確地指出:你文章中有哪些觀點是從別人的著作或在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鑒而來的。”
由此可見,對獨立思想的鼓勵和培養,是哈佛大學的教育之本。事實上,不管是經商還是幹其他事情,很多人都喜歡在別人用過的套路裏打轉,這隻會局限自己,這時,最應該做的,就是發展自己的獨立思想。
有一個農村青年,他和村裏的祖祖輩輩一樣以采石為生,但是,他和村裏其他的采石人不同,他采出來的石頭並不是賣給建房的人,而是砸成石子後,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他是村裏第一個沒有按重量卻按形狀賣石頭的人,也是村裏第一個蓋起瓦房的人。
不久之後,當村裏人開始學著他將砸碎的石子賣給花鳥商人時,村裏卻不許他們開山采石了。於是很多人想到了種果樹,不久就家家戶戶都種起了梨樹。兩年後的秋天,滿山遍野的鴨梨招來了八方客商,村民們也因此過上了小康生活。
第二年開春,村民們又開始認真的栽培果樹,盼望著又是一個好年成。那個第一個在村裏蓋瓦房的青年卻賣掉了自己的果樹,栽下了許多柳樹。因為他發現,種梨樹和來買梨的人越來越多,卻總是缺少盛梨的筐。五年後,他成了村裏第一個在城裏買房的人。
村裏開始有人籌資辦廠,這個青年卻在自己的地頭砌了一睹高三米,長百米的牆,這堵牆麵向鐵路,不久,可口可樂公司的代理找到他,願意每年付給他4萬元錢,於是來來往往的火車上的人都能夠看見那堵牆上可口可樂公司的廣告了。
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一家公司的亞洲區代表來華考察,經過這個山村時聽說了這個青年的故事,最後,經過證實那些事都是真的,他們立即決定出年薪100萬聘請他。
這個青年沒有盲目的跟從村裏的人,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而是有自己獨立的致富模式,並且最後依靠這種模式,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所有的投資人中,95%是用眼睛或其他來做決定,僅有5%是用他們的大腦在決定自己的行為。比如,當人們購買一項不動產,或者一支股票時,左右他們行為的通常是眼睛所看到的,或者經紀人的建議,或者身邊熱心人的建議。他們將自己的決定建立在別人的經驗之上,這就是為什麼10個投資者中有9個賺不到錢,不一定賠錢,但一定不會賺錢。
而對於在經濟方麵成功的投資者來說,眼睛所看到的和別人的建議隻占決定因素的5%,還有95%是自己的經驗和判斷,來自自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