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健康活到100歲——遠離疾病要學健康心理學(2 / 3)

然而,當地居民卻有不一樣的觀點,他們認為,長壽並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隻是簡單的山區生活習慣使他們健康長壽。104歲的老伯帕奇亞說:“我們隻是呼吸新鮮的空氣、飲用清純的泉水、進食健康的食物、過著非常平靜簡單的生活和享受子孫滿堂的安樂日子。”

因為簡單生活,所以長壽,越簡單越健康,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這樣的事例都不少見。

在我國的山東省招遠市宋家鎮臥龍某村,有一位年過百歲的老人於桂美,於婆婆婚後無子無女。丈夫去世後,她與養女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到了106歲的高齡,老人仍能燒火做飯、縫補漿洗,將家裏家外收拾得幹幹淨淨。

當有人問到她有什麼長壽的方法,老人認為自己長壽最大的原因就是心態簡單平和,哀不大悲,樂不大喜。

確實,簡單意味著不會有太多過激的情緒和表現,而醫學研究結論證明,一些過激的複雜的情緒都是對健康有害的。

人在厭惡時,上唇扭向一邊,鼻子微皺。這種表情幾乎全世界都一樣,它明白無誤地顯示:某種氣味令人惡心。達爾文認為這是為了關閉鼻孔,阻止吸人讓人厭惡的氣味,或欲張嘴嘔出有毒的氣體。

悲哀可以幫助調節嚴重的失落感,諸如最親近的人逝去或重大失敗等。但是,悲哀也會減退了生命的活力與熱情,使得悲哀者對任何積極的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娛樂產生抗拒心理,繼續下去幾成抑鬱,機體的新陳代謝也因之減慢。

所以,和一些複雜的負麵情緒相比較,簡單心態對健康的影響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上麵的兩個事例中提到的簡單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以保持身體健康而持有的心態,這種簡單並不意味著遠離社會遠離生活,不思考不勞動,什麼都不做;也不是讓所有人到深山老林裏去隱居,而是教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工作時以入世的心態積極認真地去拚搏去奮鬥,敢於在競爭中取勝。而在該休息和無謂的爭奪上,則以出世的心態把一切都放下,讓心境處於一種淡泊自然的狀態。

所以,要保持心態“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意思是說: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欲望。“無欲則剛”,減少了內心的欲望,自然就能夠去繁就簡,讓心態變得簡單。那麼,應該如何減少對物質的欲望呢?

首先,當然是抗拒外界物質的誘惑,不為這些誘惑所幹擾。麵對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以及各種各樣的誘惑,金錢、官位、女色等都可能使人心動神馳,如果能夠抗拒這些誘惑,自然就可以做到無欲無求。

其次,心要靜,少煩惱。陶鑄有句名言:“心底無私天地寬。”是說無私才能心寬,心寬就不會有很多的欲望。

自信地朝你想的方向前進!過你想過的生活。隨著自信的激勵,人生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孤獨將不再孤獨,貧窮將不再貧窮,脆弱將不再脆弱。

——哈佛學子,美國作家 亨利?梭羅

哈佛心理訓練54: 讓自己心靈放鬆

心靈放鬆有很多好處,它不但可以使你擺脫工作、生活中的煩惱和壓力,提高你的思維能力,還能夠改進許多與心理壓力有關的行為習慣,例如吸煙、酗酒、吸毒等,甚至醫學方麵的很多病症,也能被改善。

心靈放鬆的方式是:

在一個安靜的環境,盤腿坐下,閉上眼睛,首先在內心想象自己做全身的放鬆,一旦覺得自己已經平靜下來,就在心裏反複默念同一個詞或句子。不管是什麼詞、什麼句子都行,可以是一件物品,朋友的名字,或是一句歌詞。重要的是,必須一遍又一遍不停地重複,從而消除內心其他的念頭。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詞上,別讓它跑到其他問題上。

剛開始,你會發現這絕非易事,但一定要堅持。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來越長。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就能夠迅速地讓自己的心靈平靜,右以隨意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你就可以不用默念什麼了,完全掏空心靈,進入無思無欲的境界。讓這種狀態保持10分鍾左右,然後慢慢睜開眼睛。

剛開始時,每天做1—2次這個練習,熟練後,可以每周做3次,每次大約20分鍾。

4. 享受今天的生活

哈佛幸福課教授本·沙哈爾是深受哈佛學子們歡迎的一位老師,來選修“幸福課”的學生人數甚至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本·沙哈爾在一次吃漢堡時,總結出4種人生模式。

有一年,沙哈爾為了準備一項重要賽事,除了刻苦練習外,他還必須嚴格節製飲食,以控製體重。開賽前的一段時間,他隻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隻漢堡。當也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刹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個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

第二個漢堡,口味很差,裏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即“忙碌奔波型”。

第三個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即“虛無主義型”。

第四個漢堡,既好吃,又健康。這才是“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一個幸福的人一定會享受生活,也就是會為自己的健康著想,懂得享受的人,他們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隻工作不休息的工作狂,更不會讓繁忙的工作損害到自己的健康。

西方有這樣一句話:“明天可以吃果醬,昨天可以吃果醬,可是今天不準吃果醬。”這句話道出的其實是大多數人的一種心態:為明天的果醬或昨天的果醬發愁,卻不願意把今天的果醬厚厚地塗在現在正吃著的麵包上。我們說,發愁也能愁出病來。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我們應該好好的享受今天的麵包,感受實實在在的幸福,而不要一味的為昨天和明天的麵包發愁。

有一個人,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掙得了萬貫家財,成為一位百萬富翁。但是,辛苦的工作也奪取了他的健康,在他還不到六十歲的時候,被醫生告知患有心髒病,並采取了積極的治療措施,但是危險依然存在。他醫生的囑托下,他來到一個有海灘的地方療養。

有一天,一個與富翁年齡相仿的漁夫躺在海灘上曬太陽,那個富翁看見了,便責備他說:

“這麼好的天氣,你怎麼不多打點魚呢?”

漁夫反問到:“打那麼多魚幹嘛?”

富翁說:“賣錢啊!”

漁夫再反問:“賣那麼多錢幹嘛?”

富翁說:“有了錢,就能像我這樣,有自由,有快樂,悠閑地在這片美麗的海灘上散步。”

漁夫說:“我現在不正快快樂樂地躺在沙灘上嗎?”

富翁一聽,思索道:他說的也對啊,我努力打拚了這麼多年,不懂得享受生活,賠上了健康的身體,現在還是因病才享受到海灘上的陽光。而這個漁夫卻一直都享受著這樣的生活,並且他的身體看上去比我健康多了。

很多人會誤認為“享受生活”就是“生活享受”,事實並非如此,享受生活是對生活的一種高品質的追求,而生活享受隻是單純的物質享受,二者給人的心靈甚至健康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能夠從一些小事中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生活,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種種美好之處,這也是“享受生活”與“生活享受”的區別。

宋祁是一位18歲的高中男生,他出生在一個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的家庭,因為父親是私企老板的緣故,他不僅從小就衣食無憂,在生活條件的各個方麵都遠遠優於同齡人。然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宋祁,卻總覺得自己並不快樂,不能很好的和老師同學相處,因此,他常常一個人鬱鬱寡歡。

媽媽得知他的情況後,就帶著他到醫院進行心理谘詢。宋祁終於有了一個可以訴說的對象,於是將所有的苦惱都說了出來。原來,雖然他從小就要什麼有什麼:他有兩輛讓別人看了眼紅的山地車、有自己單獨寬敞的臥室,有豐富的藏書,家裏的房子寬敞明亮,還有一個大院子和一座遊泳池,家裏的各種設備也一應俱全,還專門請了一個保姆照顧一家人的生活,所以18歲的宋祁連自己的衣服都沒有洗過一次。而最讓他的同學羨慕的,就是父母總是給他很多的零花錢,卻從來不過問錢是怎麼花掉的。但是,在別人看來似乎接近於完美的生活,卻讓宋祁感到深深的沮喪和痛苦,有時甚至被這種痛苦纏繞得無法入眠,所以白天上課也沒有精神,他自己對這種現象都感到奇怪。

例子中的宋祁就是典型的“生活享受”,但是卻享受不到生活的樂趣的人。他的父母提供給他一個物質條件豐富的生活環境,但他卻不能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和享受這種生活,因為他既不能控製這種生活,又在這樣的生活中喪失了獨立性。盡管宋祁父母的本意是希望他生活得更好,但卻製造了一個精神情感上的“殘疾人”,讓宋祁覺得自己活著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以享受的心態對待生活,品味生活,而不是簡單的對物質生活的享受。

世界著名的詩人泰戈爾曾說:“人生如夏花之絢爛。”這正是對美好人生過程的最好比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會適時的放慢自己的腳步,看看周圍的景色,有這些景色也將他的人生裝點得更加美好,這些美好會令他們身心愉悅,心胸開闊,有益於身心的健康。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55: 教你享受生活的20招

⑴每天提早15分鍾起床,讓自己有更充足的時間,可以不慌不忙。

⑵適當的將自己打扮一番,改善一下心情。

⑶把家裏整理一番,使其看起來盡可能賞心悅目。

⑷多與快樂開朗的人做朋友,盡量不要和看起來憂心忡忡的人長談。

⑸每天睡覺之前為第二天列一個計劃,好使第二天執行起來從容不迫。

⑹做事按部就班,將每件事做好再做下一件,不要做著一件事又想著另外一件事,這樣容易出錯,導致每件事都做不好。

⑺家中的東西出了毛病,就快點拿去修理或換新的,別讓生活中的不便破壞了你的情緒。

⑻先做難做的事情。

⑼做事不要太苛求完美。

⑽有一個要好的朋友,不開心時可以對他(她)發牢騷。

⑾每天做一兩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⑿將重要的約會、工作記在專門的記事本上,免得到時忘了而引起不必要的煩惱。

⒀當你感到緊張時,暫時放開手頭的活兒,走到室外,做些運動,放鬆肌肉,做幾個深呼吸。

⒁不要強迫自己參與不感興趣或者沒有時間參與的活動。

⒂碰到需要排隊的地方,帶本雜誌打發時間,或者和身邊的人交談。

⒃周圍環境太嘈雜時,可戴上耳塞。

⒄養成參加體育運動的好習慣,體育活動能夠幫助人放鬆情緒,緩解壓力。

⒅每天都留給自己一片天空,讓自己放鬆或整理思緒。

⒆衝個熱水澡有助於鬆弛情緒,夏季則可以改洗冷水浴。

⒇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別讓你的身心超負荷工作。

5. 讓心靈歸於寧靜淡定

如何才能讓自己更健康?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提摩太·盧克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說:“一個人想要獲得健康,最好的方法守住心靈的寧靜、淡泊與自由。”盧克認為,每個人都有心靈的靜室,從不受外界幹擾,像地球的中心點一般,永遠保持固定不動。而讓自己的心靈回到這個安靜的中心是治療心病以及各種身體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建造好這個中心點,並且經常到裏麵去、靜養、重拾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有人說杜魯門總統比以前任何一位總統更能承擔總統職務的壓力與緊張,認為職務並沒有使他“衰老”或消除他的活力。杜魯門的回答是:“我的心裏有個掩蔽的散兵坑。”他又說,如同一位戰士躲進散兵坑以求掩蔽、休息、靜養一樣,他為了不讓心靈承受很大的負擔,也定時地退入自己的心理散兵坑,不讓任何事情打擾他。

讓自己的心靈歸於寧靜,保持一種平淡的心態,是延緩衰老的良藥。

在沈陽市沈河區順通路上一所普通民居裏,住著一位已經106歲的老人張春台。老壽星雖然已有此高齡,但給人的印象依舊是精神矍鑠,身上的衣服幹淨利落,腰板也很挺拔,行為舉止盡管緩慢,但看得出充滿熱情。麵對這樣一位老人,當然有人想到要打聽其養生之道。但是,老人的回答令提問者感到意外,他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養生之道,就是以平淡的心態對待生活。”為了證明這句話,老人又講了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細節。

他每天的早餐是牛奶和麵包,中午米飯饅頭,和家人吃一樣的菜,晚上喝點粥,在飲食上,老人一貫定時定量,每頓都是七八分飽,喜歡吃點肉,但是從來不沾煙酒。另外,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晨練,打太極拳,跑步或散步,這個習慣幾乎陪伴了他的一生。晚飯後看會電視,但是一到21點就準時入睡。

另外,老人已經退休,但每月還能拿600多元的養老金,加上政府和社區補助的150元,他根本不需要為衣食住行發愁,這也為他的寧靜淡定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的確,讓心靈歸於寧靜淡定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因為寧靜淡定意味著情緒不會有大的起伏。而生氣著急,情緒激動,鬱悶,睡眠不好,生活規律被打破,這些都是疾病的誘發因素。很多老年人就是在與別人發生一點爭執後,情緒受到影響,從而引發種種疾病的突發,離開了人世。所以,守住心靈的寧靜淡定,有節製有規律的生活,才能夠保持身體的健康。

那麼,怎樣才能守住心靈的寧靜淡定呢?

寧靜淡定是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自得,是一種道德的涵養,是七情調節的最高境界。我們所說的寧靜淡定並不意味著折中、調和、做作、模棱兩可、圓滑平庸等中庸心態,而是不懷疑,不嫉妒,不抱怨,不恐懼。這裏的寧靜淡定體現的是一種積極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同時又是立身、養性的一種內在修養。寧靜淡定是對人生、對社會呈現為一種境界、一種哲學。

所以,寧靜淡定不僅對於人際關係有著很好的協調作用,對人體健康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住在江蘇省如皋市桃園鎮申徐村四組的丁正鳳老人,生於1905年農曆五月初四,如今已是過了100歲的老人了。當去看望她的人冒著零下4攝氏度的寒冷天氣,騎車來到她家時,她已早早地躺在藤椅上曬太陽。從老人說話的語氣可以聽出,她的身體依舊很硬朗。而老人尤其感到自豪的是她的雙眼,視力很好,老人說,現在就是一隻眼睛也能看清楚很遠的東西,更不用說兩隻眼了。

老人說她長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秘訣,隻是心態平淡。自從嫁到陳家以後,一生務農,忙於家務,生活淡泊。平時飲食十分清淡,由於家境不太寬裕,沒什麼好飯好菜,粗飯淡茶而已。老人從不挑食,平時不沾煙,隻喜歡飲少量米酒。

受老人寧靜淡定心態的影響,她的家人也都很長壽。老人的大兒子告訴我們,老人排行第六,上麵有3個哥哥,兩個姐姐,在世時都活到80~90歲,老人的大兒子已經年近70,身體卻很好。他們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長壽之家了。

在生活中,也許很多人都比老人懂得的知識要多得多,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保持和她一樣的平淡心境。保持平淡如真的心態是一種境界,但是,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麵對紛繁複雜的人世與人事,麵對各種各樣的生存與競爭的壓力,很多人都顯得身心疲憊,心力交瘁,百病叢生。要根治這些病,以中醫治病論病之方,從治本著手,依靠自己,醫治自己的“病”。要想健康地生存,輕鬆地活著,更應該時時刻刻地保持平淡如真。以平淡如真的心態對人生、人世與人事,便不會患得患失,則時時處處皆可輕鬆自如而處之,便可以健康長壽。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

——哈佛學子,全球首富 比爾·蓋茨

哈佛心理訓練56: 保持心態平淡的10種方法

⑴學會寬恕。寬恕他人時,人的心理狀態頗似長者,以廣闊的胸襟將一切恩怨得失都包容進去,既讓對方有自省的機會,又讓自己放下沉重的心理負擔從容生活。

⑵體諒他人。適當程度地與人傾訴自己的氣惱和痛苦,對方也許加以勸解,也許隻是傾聽,但同情和關心所帶來的安慰以及由於宣泄所帶來的輕鬆感,卻可以減輕煩惱與痛苦。

⑶遇到讓自己耐不下性子的場合,放鬆心情,替他人解釋,有助於恢複正確看法。

⑷將心比心。在自己被對方激怒、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將心比心,可能理解對方的言行是事出有因。寬容之下,自己受到的傷害也就減輕了。

⑸自我控製,發脾氣總不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新的傷害,所以最好在氣頭上閉上嘴巴,往往在幾分鍾後,事情便會有了轉機。

⑹學會自嘲,有點幽默感,不僅可以使人際關係變得輕鬆,弱化他人對自己的攻擊性,而且使自己心情放鬆,擺脫煩惱。

⑺自我調節。工作中信任他人,少跟著操心,可以騰出心理空間,讓自己找到輕鬆的感覺。

⑻自我放鬆。矯正由於爭強好勝而產生的緊張感、敵意感;無論怎樣忙,每天都給自己一個放鬆身心的時間;盡可能不將任何工作帶到周末和周日。很好地實行這條建議,疲憊的身體能夠鬆弛下來,還能因發現新的樂趣而更懂得生活真味。

⑼轉移注意力。心緒不寧時做一些有趣的事,或突擊性地完成一件工作,或幹脆放開自己享受休閑生活,或者做一些體力勞動、體育運動,可以轉移注意力,有助於減輕心理壓力,也避免了直接麵對衝突可能導致的更大衝突。

⑽保持清醒。當憤憤不已的思緒在腦海中翻騰時,請提醒自己,保持理性你才能避免短視,恢複遠見。

6. 活出一份自在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威迪安特教授通過社會調查和實驗發現,壽命長的人,是那些從容不迫,不願冒險的人。修煉有這種從容能力,並不比加強體育鍛煉、改良飲食習慣次要,從容處世的人會更加健康長壽。

過憂傷身,過喜傷心。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人如果過分憂傷,血液就會往上衝,刹那間臉紅脖子粗,旋即臉色轉為青白。而經常憂傷的人,心裏的鬱結不能解開,就會停留在肝裏,不及時排出來,會損傷肝髒及全身的健康。喜悅本來是對健康有益的情緒,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肯定會影響身心健康。“喜傷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暴喜”,突如其來的“驚喜”會給人一種強烈刺激,使交感神經立刻興奮起來,釋放大量腎上腺素,使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體溫上升……這些都會導致內分泌紊亂,甚至可能引起高血壓、心髒病等,嚴重者可發生血管破裂、心髒驟停。範進中舉,因大喜過望而精神失常;牛皋活捉金兀術,過喜而喪生……這些都是活生生的“喜極生悲”的案例。所以,千萬要掌握好喜悅和悲傷的度,學會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