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危機就是轉機——戰勝危難要學困境心理學(1 / 3)

第七章 危機就是轉機——戰勝危難要學困境心理學

◆哈佛精英◆

約翰?昆西?亞當斯是美國第六任總統。他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長子。178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哈佛主修的卻是文學和古典研究。在哈佛上學期間,他樣樣出眾,甚至曾有一位哈佛教授稱他是哈佛有史以來最有才華的學生。

1817年,亞當斯擔任美國國務卿,任職八年,曾協助起草《門羅宣言》,解決與英國的許多糾紛,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羅裏達,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有成就的國務卿之一”。1825年亞當斯當選總統。1829年卸任後被選為國會眾議員,直至逝世。

有這樣一件關於亞當斯的軼事:

亞當斯在上小學時,經常受到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欺侮。每次,亞當斯都不敢應戰,隻想逃跑。

有一天下午,亞當斯從學校回家,一個粗壯結實的男孩在前麵攔住他。亞當斯非常害怕,扭轉頭就跑。

亞當斯的父親看見了,衝他大喊:“你為什麼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滿街跑?”

亞當斯委屈地說:“我不敢還手。”

“難道你就一直被人這樣追著跑嗎?”

“可是,他那麼壯,我打不過他的。”

“別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轉過身去,把那小子趕走!”

聽了父親的話,亞當斯鼓起了勇氣。他猛地轉回身,怒發衝冠。那個追趕他的男孩被亞當斯的突然反擊嚇壞了,他慌忙地奪路而逃。亞當斯窮追不舍,一把將他抓住。當即把他放翻在地,並且正言厲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找麻煩,我就每天揍你一頓。”

此後,再也沒有人敢欺侮亞當斯了。

通過這件事,亞當斯悟出了一個道理:很多時候,困難在想象中被放大了一百倍,事實上,走出了第一步,就會發現那些麻煩與困難有時隻是自己嚇自己。

1. 挫折必然定律:進步一定與挫折同在

《哈裏?波特》的作者J.K.羅琳是哈佛大學的榮譽博士。羅琳在接受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演講時說,人們有一個共識:人可以從挫折中變得更聰明,更強大,這句話意味著人從此對自己的生存能力有了更好的把握。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苦難的考驗,那麼他從來不會真正懂得自己,懂得處理各種關係的力量有多大。

一個人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例如,生了病不能外去遊玩,乘車外出時突然車壞了,上街買東西買了偽劣產品,做飯切菜不小心切破了手,兩口子拌嘴,在單位挨批評,戀愛婚姻挫敗,親人亡故等。這些情況,在心理學上概括地稱為挫折。

挫折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一個人在一生中不知要經曆很多次挫折。挫折的產生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不管一個人是否願意,它都會必然要發生。古往今來,即使貴為天子,也無法逃脫挫折的侵襲。

為什麼挫折不可避免而具有必然性呢?

就是因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困難是層出不窮的。戰勝了舊的,新的更大的困難又會冒出來。總會有一些困難是人們預料不到的,重要的是要從挫折中學到智慧。

當挫折發生時,垂頭喪氣顯然於事無補,我們要做的,除了要坦然麵對外,能改變的,隻有自己的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

雨後,一隻蜘蛛艱難地向牆上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於牆壁潮濕,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會掉下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來……第一個人看到了,他歎了一El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不正如這隻蜘蛛嗎?忙忙碌碌而無所得。”於是,他日漸消沉。第二個人看到了,他說:這隻蜘蛛真愚蠢,為什麼不從旁邊幹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我以後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於是,他變得聰明起來。第三個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於是,他變得堅強起來。

對待同一樣事物,幾個人的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事。就像人也有兩麵性一樣,問題在於我們自己怎樣去審視,怎樣去選擇。麵對太陽,你眼前是一片光明;背對太陽,你看到的是自己的陰影。

其實,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每一項成就,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許多挫折和失敗。例如,人類在發展生產力過程中,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深刻認識,就是在挫折中進展的。

對我們個人也是如此,生活中人們的智力差別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一些被公認的天才人物,與其說他們智慧超群絕倫,倒不如說他們戰勝挫折的勇氣超乎常人。例如愛迪生,試驗電燈的材料,試驗了幾千次才成功。愛迪生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不怕被挫折打垮,在失敗很多次後仍然能執著地試驗下去,直到成功。

一個人隻要在前進,他就不可能避免挫折。因為幾乎任何一個進步都是挫折帶來的。正是因為過去的水平遇到了不可戰勝的困難,才讓我們意識到需要提高水平。隻有挫折才能讓我們意識到自我需要的提高,沒有挫折,人隻會停步不膽。所以進步必然是與挫折同在的。

有人曾說:“成功的次數隻是比失敗多一次。”也就是說,成功挫敗隻跌倒爬起的不斷更迭而已,而最後一次,如果能爬起來,就算成功了。

我們惟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那會讓我們莫名其妙地膽怯,會讓我們為前進所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

——哈佛學子,美國前總統 富蘭克林·羅斯

哈佛心理訓練60: 係統脫敏法消除恐懼

一個人經曆過某些挫折後,容易導致恐懼情緒的產生。例如,一位男士在一次聯歡會上想邀請一位女士跳舞,但是遭到了該女士的拒絕。該男士覺得很“栽麵子”,經常回憶這件自己不愉快的事,從此以後每到這種聯誼的場合,都有一種無形的恐懼感,不願和他人說話,總擔心別人會取笑自己。這種不良情緒使得他與周圍人的關係疏遠,深感孤獨,他力圖擺脫困境,卻一次又一次的被恐懼感擊敗。

對於這種恐懼情張,可以使用係統脫敏法加以克服和消除。這種方法的原理是讓人反複接受恐懼刺激物的刺激,使其逐漸適應這種刺激物,習慣成自然了,便不再害怕這種刺激物。這種方法通常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學會身體放鬆。先坐在一個舒適的位置(使上背、頸及頭有所支撐),所處地方要寧靜;然後慢慢深呼吸,讓全身都放鬆,再深呼吸一次,閉上眼睛;檢查全身是否有顯得僵硬或緊張的部位,想象自己沐浴在陽光之下,陽光溫暖了僵硬緊張的部位;如果還是感覺到全身有某些部位緊張,可以握緊拳頭,從一數到十,然後再放鬆。讓身體保持放鬆狀態20分鍾。

第二步:建立事件等級。當學會身體放鬆以後,就可以開始自己建立恐懼事件的等級層次表,即要找出使自己感到恐懼的事件,並用0~100表示出對每一事件感到恐懼的主觀程度。其中0為心情平靜,25為輕度恐懼,50為中度恐懼,75為高度恐懼,100為極度恐懼。然後將標出的恐懼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弱到強依次排列。

第三步:進行脫敏練習。在建立好事件等級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脫敏練習了。進行脫敏練習的步驟是:放鬆—想象—放鬆—想象……如此進行。每次訓練時,先進行身體放鬆,然後在頭腦中逼真地再現那些引起自己恐懼的場合,從數值低的到數值高的進行。先想象第一個情景,想象的時候恐懼情緒就會出現,當恐懼來臨時,就讓自己放鬆,進行有規律的深呼吸,盡量放鬆肌肉,以減輕自己的緊張狀態,直至鎮定自若。然後再想第二個情景,出現更強烈的恐懼情緒,然後再放鬆,如此循環,直到恐懼情緒消失。

2. 困境中要學會忍耐

哈佛學子吉姆斯是美國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總裁。在一次麵對哈佛新生的演講會上,吉姆斯這樣告誡大家:“在困境中,要懂得忍耐,注重積累,看似折磨、煎熬你的環境,卻總能曆練出最後的強者。”

吉姆斯講了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曆:

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吉姆斯在一場招聘會上很走運地被一家石油公司看中。隨即被總公司分配到一個海上油田工作。

工作的第一天,工頭便要求他,要在限定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並將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頂層的主管手中。他拿著盒子,迅速登上又高又窄的舷梯。當他氣喘籲籲地登上頂層後,隻見主管在盒子上簽了自己的名字,又讓他送回去給工頭。他一接到命令,連忙又快速地跑下舷梯,並把盒子交給工頭。但是,沒想到工頭草草簽完名字之後,又原封不動地交給他,要求他再送回去給頂層的主管。年輕人看了看工頭,卻又不知道要如何發問,隻得乖乖地跑上頂層。然而,主管這回同樣隻在盒子上簽名而已.便又要他送回去。

年輕人就這樣來來回回,莫名其妙地上下跑了兩次,心裏隱約感覺到,這一切似乎是主管與工頭故意刁難他。直到第三次,這個全身都被海水濺濕的年輕人,內心已經充滿熊熊怒火,不過他仍然強忍著怒氣。當他第三次將盒子送來給主管時,主管則說:“把它打開。”年輕人將盒子拆開後,裏頭居然是一罐咖啡與一罐奶精,這會兒他更可以確定,這是主管與工頭聯合起來欺負他。他憤怒地看著主管,但是主管仿佛一點也沒感覺似的,接著又對他說:“去衝杯咖啡吧!”這個命令一下,年輕人再也忍不住了,用力把盒子摔到海麵上,氣憤地說:“我不幹了!”說完之後,他感覺痛快許多,因為一肚子的怒火全部發泄出來了!但是,主管卻失望地搖了搖頭,並對他說:“孩子,你知道剛剛這一切,其實是一種訓練啊!那叫做承受極限的訓練,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海上作業,隨時都可能會遇到危險,因此,工作人員都必須要有極強的承受力,才有辦法完成海上的作業與任務。”

主管歎了口氣說:“唉!原本你前麵三次都通過了,就差那麼一點點,你無緣喝到自己衝泡的好咖啡,真是可惜!現在,你可以走了。”

這件事給了吉姆斯很深刻的教訓。很多年以後,吉姆斯仍然很感謝那次經曆,讓他學會了忍耐和積累,才得以在商海中脫穎而出。

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誌,乏其肌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忍耐不是軟弱無能善惡不分隨波逐流,而是因為你看得更遠,有更大的追求。忍耐是一種承擔、一種處理、一種等候。許多事業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敗後,愈挫愈勇,最後才取得成功。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在他的博客裏講過一個關於撿磚頭的故事。俞敏洪的父親是個木工,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碎磚瓦撿回來,有時候父親在路上走,看見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他也會撿起來放在籃子裏帶回家。

久而久之,家裏的院子就多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堆。直到有一天,俞敏洪的父親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開始左右測量,開溝挖槽,和泥砌牆,用那堆亂磚左拚右湊,建成了一個讓全村人都羨慕的院子和豬舍。

當時俞敏洪覺得父親一個人就蓋了一間房子,很了不起。長大後,俞敏洪才從一塊磚頭到一堆磚頭,最後變成一間小房子中體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奧秘。

“一塊磚沒有什麼用,一堆磚也沒有什麼用,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也是一堆廢物;但如果隻有造房子的夢想,而沒有磚頭,夢想也無法實現。”家裏窮得揭不開鍋的時候,要不急不躁,學會忍耐,要積攢足夠多的磚頭來造心中的房子,撿磚頭的精神後來就成為俞敏洪做事的指導思想。

每個人都在向往一帆風順,可是現實的人生是曲折的,所謂的一帆風順隻能是心靈的一種慰藉。我們要想成為命運的主人,惟有奮鬥不息,而在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須學會忍耐。

失敗並不可怕,要想提高成功的幾率,惟一的辦法就是把失敗的幾率提高兩倍。

——哈佛幸福課教授 本?沙哈爾

哈佛心理訓練61: 一個有助於提高忍耐力的遊戲

勞倫斯?沙皮羅在《EQ之門: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中介紹的“取棍子”遊戲,是一種指導孩子進行自我控製的傳統訓練方法:

在遊戲中,一個叫邁克的孩子全神貫注,要把綠棍子下的紅棍取出來。因為太專心,手有些發抖了。他隻有在不過半數到綠棍的前提下,移動紅棍,才可以把紅棍取出來。這時另一個孩子對著邁克做鬼臉,對著他的耳朵吹氣,還說他是塌鼻子,屁股腦袋,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

邁克全然不為所動,慢慢呼吸,放鬆肌肉,眼睛緊盯著目標。他知道要想贏得這場遊戲,必須排除他人惡作劇的幹擾,集中注意力。他在內心克製著自己,終於,他成功地把紅棍子取出來了。

這項遊戲內容很簡單,但需要參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具備很好的動作協調能力,目的是教會孩子控製情感,提高忍耐力。

3. 危機中隱藏著出路

在一次演講會上,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科南特向哈佛學生介紹中國對“危機”一詞所做的古老定義。科南特認為,美國人有必要向中國學習,中國的“危機”一詞中既包含了“機會”的“機”字。從字麵上看,中國的“危機”的真正意思就是說:“在危險之上的機會。”想要應付生活上的變化,在生活上獲取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危機看成是機會,把阻擋在路上的絆腳石當做起跑的踏腳石。

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辛普森小時候腿上要套上矯正器,才能走到舊金山街上;貝多芬是聾子;大文豪彌爾頓是瞎子……

當人生的危機來臨時,積極的心態是一個人戰勝一切艱難困苦,走向成功的推進器。積極的心態,能夠激發我們自身的所有聰明才智;而消極的心態,就像蛛網纏住昆蟲的翅膀、腳足一樣,束縛著人們才華的光輝。

從前,有兩位住在鄉下的陶瓷藝人,一位叫鮑勃,另一位叫艾克。他們聽說城裏人喜歡用陶罐,於是便決定將自己燒製的最好的陶罐賣到城裏去。經過十多年的反複試驗,他們終於燒製出了他們認為最好的陶罐。他們幻想著,整個城市的人馬上就能用上他們的陶罐,而他們也能因此過上富裕的生活時,他們便興奮不已,於是他們雇了一艘輪船,準備將所有陶罐都運到城裏去。

沒想到,輪船中途遇到了強烈風暴,等風暴過後,輪船靠岸,陶罐卻全部成了碎片。他們的富翁夢也隨著陶罐一起破碎了。鮑勃提議,先去酒店住上一晚,來一趟城裏不容易,不如休息一晚後,明天再在城裏四處走走,好好見識一下。而艾克則捶胸頓足地痛哭了一番後,問鮑勃:“你還有心思去城裏四處走走,難道你就不心疼我們辛辛苦苦燒出來的那些陶罐?”鮑勃心平氣和地說:“我們失去了那些陶罐,本來就夠不幸的了,現在,如果我們還因此而不快樂,那不是更加不幸?”

艾克覺得吉姆的話有道理,於是跟著鮑勃去城裏好好地玩了幾天。他們意外地發現,城裏人用來裝飾牆麵的東西很像他們燒製陶罐的材料。於是,他們索性將那些陶罐的碎片全部砸碎,做成馬賽克出售給城裏的建築商。結果鮑勃和艾克不但沒有因為陶罐的破碎而虧本,反而因為出售馬賽克而大賺了一筆。

當危機來臨時,放棄怨天尤人,能夠再進一步想想該如何應對的,才是成功者應有的態度。很多時候,看似山窮水盡,隻要調換一下思維,就會柳暗花明,危險就變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