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危機就是轉機——戰勝危難要學困境心理學(2 / 3)

詹姆士?楊原是新墨西哥州高原上經營果園的果農。每年他都把成箱的蘋果以郵遞的方式零售給顧客。一年冬天,新墨西哥州高原下了一場罕見的大冰雹,眼看著一個個色彩鮮豔的大蘋果變得疤痕累累,詹姆士心痛極了。

“冒退貨的危險呢,還是幹脆退還定金?”他越想越懊惱,歇斯底裏地抓起受傷的蘋果就拚命地咬。忽然,他的動作停頓了,他發覺這蘋果比以往更甜、更脆、汁多、味美,但外表的確難看。

第二天,他開始實施自己的想法了。他把蘋果裝好箱,並在每一個箱子裏附上一張紙條,上麵這樣寫著:“這次奉上的蘋果,表皮上雖然有點傷,但請不要介意,那是冰雹造成的傷痕,是真正的高原上生產的證據。在高原,氣溫往往驟降,因此蘋果的肉質較平時結實,而且還產生了一種風味獨特的果糖。”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顧客都迫不及待地拿起蘋果,想嚐嚐味道,“恩,好極了!高原蘋果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顧客們交口稱讚。這一奇妙的創意不僅挽救了陷入絕境的詹姆士,而且還為他贏得了大量專為此種蘋果而來的訂單。

命運交給你一個酸檸檬,你得想辦法把它做成甜的檸檬汁。

——哈佛大學第21任校長 艾略特

哈佛心理訓練62: 發掘潛意識突破困境

潛意識常常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助手,當人的意識全神貫注於某一問題時,潛意識在暗中相助。一個人在遭遇危機,身陷困境時,應學會有意識地去進行潛意識思考,幫助解決關鍵問題,突破困境。阿基米德能夠在洗澡時抓住“身體使水漫出浴盆”這一機遇而使“王冠問題”迎刃而解,是因為他的意識全神貫注於問題,潛意識才會從暗中相助。

由潛意識帶來的創意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也可能在較長時間後才出現,堅持進行以下的訓練,並且養成習慣,能幫助我們增強運用潛意識解決關鍵問題的能力:

⑴視覺化訓練。選出自己最近一直思考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每天清晨起來,將這個問題白紙黑字寫多遍。在等待有創意性解決方案出現的過程中,注意準備好紙筆,隨時記錄下頭腦中有關解決這個問題的“一閃念”現象,並及時加以整理、加工。

⑵反複自我暗示訓練。選出自己最近一直思考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在進行思考、實驗或工作過程中,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能找到有創意的答案!我一定會獲得圓滿成功!”

⑶放鬆冥想訓練。人在放鬆的時候潛意識往往自然浮現出來,任何信息在這個時候都非常容易進入潛意識。對最近一直思考想要解決的問題,在每天清晨寫多遍和工作中進行專心致誌思考的基礎上,讓自己放鬆放鬆,或是爬山、散步,或是參加休閑娛樂活動,或是蒙頭睡覺,讓思維自由馳騁。同時保持警覺,捕捉隨時可能浮現的潛意識帶來的創意答案。

⑷為潛意識信息庫儲存信息訓練。對與想要解決的問題有關的資料、信息、照片、公式、圖紙等等,試以躍動的圖形、影響、印象、聲音、色彩、味覺、觸覺、立體感、情緒、情感、想象等非語言形式去思考、去聯想、去記憶。思考問題時,讓這些形象信息躍動起來,自由碰撞。

⑸平時應多做一些鍛煉右腦的運動。有關研究結果證明,腦中所儲存的信息絕大部分是儲存在右腦中,並在右腦中正確地加以記憶。右腦由於圖像、想象、直覺等功能,儲存了數量相當可觀的信息量,儲存能力是左腦的百萬倍。潛意識的高級形式是潛思維,主要發起者是右腦,應當學會用右腦來學習、來記憶。因此,平時應多做一些鍛煉右腦的運動,例如,多聽聽音樂、多看一些展覽、多做一些趣味性的活動等,能更有效地驅動潛思維。

4. 習得性無助:困境要從內心突破

1953年,哈佛大學的所羅門?坎明和維恩把40隻狗放在一個箱子裏,用隔體將箱子分開兩部分,隔體隻有狗背高,然後從箱子底部對狗發出千百次電擊。狗如果跳過隔體到另一邊,就可以逃脫電擊,在這個過程中狗都會反複的跳躍來躲避電擊。

然後,實驗人員進行“挫折”狗的跳脫實驗,實驗人員在狗跳入另一邊時,也在另一邊箱體內通電,狗觸電後向這一邊跳躍,但這一邊也同時通電。狗開始時慘叫、發抖、畏縮,但10天至12天之後這些無法逃避電擊的狗,已經不再反抗,也不再來回跳躍了,隻是被動的等待電擊。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習得的無助感”的實驗,這一研究顯示,反複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此後,又有人做過一項實驗,將一隻最凶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進同一個池子,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衝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奈何這隻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遊到對麵去。鯊魚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都是弄得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

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每當玻璃出現裂縫時,實驗人員馬上加一塊更厚的玻璃。

到了後來,鯊魚不再衝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了,好象它們隻是牆上會動的壁畫,而不再是可口的美味。

這時,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遊著,對那些美味的熱帶魚視若無睹。

心理學家把這種屢遭挫折後形成的放棄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即反複的失敗可以使人出現絕望情緒,失去信心,學會無助。

不隻是動物,在生活中也有許多人處於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他們曾經屢屢去嚐試成功,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後,被“撞”怕了,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去嚐試,不再用曾經的熱情去追求成功,而是自覺降低標準。即使原有的一切限製已經消失,他們已經習慣於自我設定的高度,不再去嚐試衝刺新的高度。

因“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自我設限,是一種對自我能力、才智、外表、創意、體力及技巧的否定看法,它的真正危險在於阻撓人們獲得成功的期望。人隻要懷疑自己,就會強化其負麵信念書,讓人更加傾向於在麵對生活的挑戰時抱怨“生意太難做”,或“我書讀得太少”,或“我的經驗不足”等消極的觀點。

實際上,隨著人的不斷努力和條件的不斷改變,原來的限製可能就會變成一扇虛掩的門。這時我們惟一需要突破的,就是觀念,也就是自己的心理障礙。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身陷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如死灰,精神崩潰。如果當我們身處困境時,能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使自己盡快從失意的泥沼中解脫出來,那麼就可能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者。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訓練63: 影響創造力發揮的“心理枷鎖”

美國作家羅傑?馮??伊區在《當頭棒喝》一書中列舉了如下影響創造力發揮的“心理枷鎖”:

⑴正確答案。目前教育製度傾向於教導學生隻有一個正確答案,因此,當得到一答案之後,就會停止追求其它的答案。這樣的教育方式,影響人的麵對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相對地影響到產生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

⑵追求合乎邏輯。在創造構想付諸實行時,邏輯思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當要尋找靈感、創意時,過多的邏輯思維將使創造性思維發生“短路”現象。因為邏輯隻能了解本質一致而無矛盾的事物,卻無法開啟人類探索的心靈,停止探索也就影響了創造力的產生。

⑶遵守規則。日常生活行為,常會依循一定的方向。而遵守規則行事的結果,常會忽略其它方式的可行性。因此,也就無從發現其它創新構想。

⑷實事求是。由於人們慣以實際的標準來衡量一件事物,因此無法脫離實際事物去想象、思維,一旦缺乏想象思維,創造也就無從產生。

⑸避免模棱兩可。模棱兩可的情況,經常會被否定。殊不知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常會刺激想象力,激發產生疑問,運用思考力去孕育新創意。

⑹犯錯是壞事。在人類的觀念中,總認為犯錯是不好的。但在力求正確之前,總是要產生錯誤的。然後針對錯誤,加以修正改良。由此可見,犯錯會刺激人去思考錯誤所在,也才能產生創造性思維。

⑺遊玩是無意義的。有人認為在嚴肅的工作氣氛中才能辦好一件事、想出構想,而把遊玩當作無意義的活動。殊不知嬉戲的態度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因為它解除了防衛心理,打開了心理枷鎖,不必墨守成規,而且不怕犯錯,可以自由學習、想象,自然創造性的構想應運而出。

⑻這不是我的領域。就創造性思維的策略而言,一旦劃定範圍,則足以導致封閉的態度,將自己枷鎖在一狹小的領域中。對於其它領域的知識、無法觸類旁通、尋求新創意或新見解。

⑼別傻了。通常傻子的行徑和愚蠢的思想,迫使人思考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使視野大大擴展,激發出創造靈感。

⑽我沒有創造力。凡對創造力深具信心的人,在創意萌芽階段,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並反複思考自己擁有的知識,如此一來,創意也就產生了;反之,則會封閉自己的創造力,限製自己的思維、想象力。

每日檢查自己,如果發現自己戴上了以上所列十種“枷鎖”中的某一種或幾種,就要打破它。

5. 自助者,天助之

古人曾說:“自助者,天助之。”一個人身處困境時,最重要的是“自助”,而不是奢求別人的幫助。

有一個窮人為農場主做事。有一次,窮人在擦桌子時不小心碰碎了農場主一隻十分珍貴的花瓶。

農場主向窮人索賠,窮人哪裏能賠得起。最後被逼無奈,隻好去教堂向神父討主意。神父說:“聽說有一種能將破碎的花瓶粘起來的技術,你不如去學這種技術,隻要將農場主的花瓶粘得完好如初,不就可以了嗎?”

窮人聽了直搖頭,說:“哪裏會有這樣神奇的技術?將一個破花瓶粘得完好如初,這是不可能的。”神父說:“這樣吧,教堂後麵有個石壁,上帝就待在那裏,隻要你對著石壁大聲說話,上帝就會答應你的。”

於是,窮人來到石壁前,對石壁說:“上帝請您幫助我,隻要您幫助我,我相信我能將花瓶粘好。”話音剛落,上帝就回答了他:“能將花瓶粘好,能將花瓶粘好……”

窮人聽後希望倍增、信心百倍,於是辭別神父,去學粘花瓶的技術去了。

一年以後,這個窮人通過認真地學習和不懈地努力,終於掌握了將破花瓶粘得天衣無縫的本領。他真的將那隻破花瓶粘得像沒破碎時一般,還給了農場主。所以他要感謝上帝。神父將他領到了那座石壁前,笑著說:“你不用感謝上帝,你要感謝就感謝你自己。其實這裏根本就沒有上帝,這塊石壁隻不過是塊回音壁,你所聽到的上帝的聲音,其實就是你自己的聲音。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在深處困境時,要記住,沒有人能解救你,除了自己拯救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拯救自己的能力,許多人走不出人生或大或小的各種陰影,是因為他們沒有耐心找準一個方向堅持走下去,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擁有數十億元資產的俞敏洪是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創始人。1980年,經過兩次高考落榜後,俞敏洪考入北京大學外語係,在北大讀書,俞敏洪不會吹拉彈唱,不會說普通話,他經常得到的就是老師和同學“白眼”。英語老師評價俞敏洪說:“隻能聽懂俞敏洪三個字,鸚鵡都不如。”這些刺耳的話語令他刻骨銘心。之後,他一天十幾個小時地狂聽狂背,創紀錄地熟練掌握了8萬個英語單詞。

1984年,俞敏洪留校當了教師,卻依然被北大邊緣化。六七年之後,為了賺取出國學費,俞敏洪就到校外的民辦外語培訓機構教課,被北大發現後受到了嚴肅的通報批評。他憤然辭職開始了新東方創業曆程。之初,他租用中關村二小的一個小平房,俞敏洪自己拎著糨糊桶,不得不在攝氏零下十幾度的冬夜到處張貼招生廣告。1995年,新東方急速膨脹發展起來,拓展了業務領域,完成了向現代公司的轉變。到年底時,在校學生數已經達到千人的規模。

據公開資料統計,現在每年有近1000萬人在接受著新東方的英語培訓。2005年9月7日,新東方成功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售了750萬股美國存托憑證,一舉融資額為I.125億美元。新東方成了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國教育培訓公司,俞敏洪成了有史以來中國最富有的教師。

俞敏洪的成功是“自助”的結果。其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造就了俞敏洪不屈不撓的性格,造就了俞敏洪踏實前行的人生之路。他的經曆告訴我們,人生路上沒有輕易出現的奇跡,當困難來臨時,我們沒有必要畏縮自卑,更沒有必要怨天尤人,隻有用堅強的意誌和剛毅的態度對待磨難,用豁達的心態對待生活,就會多一些希望,多幾分幸福。

一個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個和尚正打傘走過,這個人對和尚說:“大師,普渡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和尚說:“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渡。” 這個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渡我了吧?”和尚說:“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沒有被雨淋,是因為我有傘。而你被雨淋了,是因為無傘。所以說,不是我渡自己,而是傘在渡我。因此,你也不必找我,請自找傘!”說完便走了。

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著數不清的變化,危機隨時都有可能會出現。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求助於自己。將自己的命運和別人的“普渡”捆綁在一起,最終注定一無所成。隻有在茫茫大雨中找到自己的那把傘,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駕馭自己的命運。

倘若你因為某件事而痛苦,事實上,使你痛苦的不是這件事的本身,而是你自己的判斷或思想。而此時此刻,你就有權利來改變這個判斷!

——哈佛大學第24任校長 普西

哈佛心理訓練64: 目標搜索法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一事實上情境下對自我完成某項工作的期望和預期。當人們期望自己成功時,他必在會盡自己最大的和並且當麵臨困難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堅持力,從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目標搜索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一步:在紙上寫出你近期要完成的五件事情。

第二步:你因有特殊事情,必須在五件事情中抹掉兩項,體驗一下你現在的心情如何?你會抹掉哪兩項?

第三步:又有特殊情況發生,你必須再抹掉一項,你的心情又如何呢?你又會抹掉哪一項呢?現在還要再抹掉一項,你又作出怎樣決定呢?

第四步:隻剩下一件事了,這就是你近期最想做的,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這就是你當前的奮鬥目標。

第五步:問自己下麵幾個問題:

①我是不是想要實現那個目標?

②我是不是一定要實現那個目標?

③我有沒有實現目標的條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