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看看“布裏丹的驢子”的故事,故事揭示的是麵對不相上下的兩個選擇時的選擇。在一頭驢子的前麵有兩堆草,對於這頭驢子來說,這一左一右兩堆草一模一樣。這頭驢子盡管餓得要命,但它無法挪動它的腿,因為一模一樣的這兩堆草使它無所適從,它沒有理由選擇其中的一堆而放棄另外一堆。這頭驢子最後在這兩堆草麵前活活餓死了。
這就是被稱為布裏丹的驢子。布裏丹是哲學家,他否認人具有自由意誌,人們提出的這個“驢子問題”意在反駁他的觀點。即使每個人都希望有選擇,而且希望做出正確選擇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較好的,那麼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呢?
麵對兩個策略選擇,無非是兩種可能,一是其中一個好於另外一個,二是兩個策略“無差異”,即一模一樣。若是前者,作為理性人無疑應當選擇給我們帶來更大利益的那個策略,而對於後者,選擇那個策略都一樣。當然,在實際中由於我們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我們對兩個策略下的後果不能確定,我們認為兩個都一樣,但實際情況則不是如此。但是,我們無論選擇其中哪個策略,都要好於不做選擇,我們為何要猶豫呢?如果驢子所麵對的這兩堆草中的一堆離它距離近,或者分量多,它自然應當選擇這一堆,但當這兩堆草都一樣的時候,它無論選擇其中哪一堆,都會比其結果為餓死的不做任何選擇要強。重要的不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是要做出選擇當然這是有條件的。
鮮花為何插在牛糞上
假設有三個人,A是一朵“鮮花”,B是一位“俊男”,C是一堆“牛糞”。現在是,B和C同時在追A。而“俊男”B在追求“鮮花”A的同時,也有幾個很不錯的女孩子在追求他。但“牛糞”C由於相貌差,沒有美女敢追。假定“鮮花”A,當然也是從心裏有點喜歡“俊男”B的,但由於美貌,她選擇伴侶的標準也就與眾不同,看誰追她更具有耐心,找一個更愛她的人做老公。因為她想找的是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做伴侶。
根據博弈論的基本原則,因為參加博弈的每一個人都是十分理性的,正是由於人的理性,選擇的方案也當然是最有利於自己的。現在的情況是,由於“牛糞”C沒有人追自己,所以他是沒有什麼後顧之憂的,反倒可以全心全意地去追那朵“鮮花”A。追到了,他的人生目的也就實現了一半,當然,就算沒有追到,他也沒有什麼損失。但“俊男”B可就不行,因為在他追“鮮花”A的時候,也有幾個女孩在追他。所以,如果他追不到“鮮花”A,也就意味著“滿盤皆輸”,因為追他的幾個靚妹也恐怕沒有了。所以“俊男”B追“鮮花”A的風險要比“牛糞”C的風險大很多。
也因此“牛糞”C在追“鮮花”A的過程中,在行動上就會更無後顧之憂,一往直前,如果追得到,則其受益將無窮的大。相反,“俊男”B在追“鮮花”A的過程中就沒有“牛糞”C積極了。因為一方麵,在他追“鮮花”A的同時,還有靚妹在追他,在“俊男”B經過艱苦的追求“鮮花”A後,遲遲不見回應時,“俊男’B會考慮:究竟“鮮花”A是怎樣想的?會不會答應他?如果追不到,那會不會失去靚妹……假如“俊男”B選擇伴侶的標準是,如果不能找到自己所愛的人做伴侶,那麼就找一個愛他的人做老婆。在這種情況下,“俊男”B最優的選擇結果,當然就是選擇追他的靚妹。也因此,他要兩線作戰,既要不斷地去追“鮮花”A,另一方麵又要保持好和那些靚女的關係,隻有這樣他才能避免自己雞飛蛋打,因為如果追不上“鮮花”A,起碼也不會失去追他的靚妹。
由於上麵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鮮花”A心裏的判斷結果是:“牛糞”C更愛她,“牛糞”C能保證她終生幸福,因為他對自己死心塌地,醜點有什麼關係,畢竟“俊男”B還是花花心腸不可靠。她會覺得“俊男”B如同一個花瓶,雖然鮮花放在花瓶裏,很好看,但鮮花也會因為缺少營養而慢慢枯萎或者花一枯萎就會把花拿去扔了,而插在牛糞上,這種危險會很小。
誠然,在“鮮花”A的心目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心裏多少會有些遺憾,但是根據她選擇伴侶的標準,寧願要一個愛她的“牛糞”老公,也不要一心二用的“花瓶”做老公。於是,根據這種邏輯,“鮮花插牛糞”的現象就很自然,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因為這種現象是符合理性人的選擇的。
設定自己的遊戲規則
在愛情的選擇上,我們都希望找到最好的那一個,但是如果你把這作為唯一目標,你可能得不償失。在我們麵對選擇時,決策的核心並不在於結果的最優,而是決策過程的最優化,隻要你的策略合理,結果當然也不會差。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是:你很難找到一種方法來保證實現這一理想。人不是機器,不能用“型號”、“運算速度”、“行業標準”之類的東西衡量,人比任何機器都複雜得多。你也許會想到考試這種方式,但即使你的考題出得很不錯,也隻能反映某些素質,更不必說還有紙上確定因素。
按圖索驥是人們常犯的毛病,許多少男少女正是以心目中的偶像作為擇偶標準。這種標準至少有兩個問題:其一是似乎認為人也像某種高檔商品,是可以批量生產的;其二就更糟糕:如果真的享受不到,就弄個假貨自欺欺人。當然,我們都希望得到高標準的,但如果你不學會降格以求,恐怕隻能孤獨下去。時間不會倒流,機會往往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標準過於苛刻,就會喪失許多本來可以抓住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年齡漸大,還是不肯結婚,父親很是著急。女兒不以為然,說:“沒關係,海裏的魚還多著呢。”父親回答:“可是魚餌放得太久,就沒有味道了。”在愛情問題上有許多神話,人們炮製這些神話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信以為真,結果可能就不是好的了。最典型的一個神話就是所謂“另一半”:這世界上的男男女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另一半,而我們戀愛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個“另一半”。這個說法挺叫人感動,但於事無補。它的意思是:有(而且隻有)一個最佳答案。姑且先承認這一點,可是世界上和你年齡相仿的女人或男人有好幾億,而你所能接觸到的不過一二百人,指望從這個小的範圍找到那個“正確答案”,可能性約等於買一張彩票即中大獎的概率。如果某人把改善命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彩票上,我們會認為此人神經出了問題,在愛情上,道理也是一樣。
現在,假設你是一個決定要結婚的女性,但還沒有找到最好的對象,而此時,在你身邊的社交圈裏有一百個合適的單身男子都有意要追求你,現在你要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為你的結婚對象,怎麼做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呢?
其中,在這個遊戲中有個嚴格的條件限定,就是每個人你隻能約會一次,而且還得當場作出選擇是否決定要放棄,如果你一旦選擇了其中的一個,也就說明你已經沒有機會再約了。其實,這個限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多數情況下,機會是不會等人的,在你左挑右選的時候,也許人家早已成為別人的如意郎君了。
也因此,在這個遊戲規則中你必須遵守,約會之後你一旦決定要淘汰這個人,也就意味著他就永遠出局了。那麼,怎樣才能找到概率最大化的理想對象昵?
對於這個問題,最好的選擇方式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中意,但是絕對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因為這和買彩票不一樣,買彩票無論你花費多少心思,其結果都取決於運氣。而在這個遊戲中,隻要你策略得當,就能得到不錯的結果。
首先,贏的策略就是能夠給你最大成功機會的策略。很顯然,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因為他在一百個人當中名列第一的機會隻有百分之一,這個概率可以說是非常的渺茫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早早結束約會生涯,倉促地走進婚姻,匆匆結婚,因此而終生悔恨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直接把籌碼壓在第一個人身上,顯然是最糟糕的賭注。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你等得太久,讓最好的那個人從指間溜走,要補救也來不及了。再則,假如你約會的第一個人碰巧就是最好的那個,怎麼辦?如果淘汰掉了,以後約會的對象一個不如一個,豈不是抱憾終生嗎?但命運或緣分在人的生命中畢竟是微乎其微。因此,隻要你不過分迷信就會承認,與其把未來給偶然的概率還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於第一次約會,就算碰到的這個人真的很優秀,你也要忍痛割愛,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一百人當中,他到底處在什麼位置。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前麵的一組人作為試驗對象後如果遇到比這組人更好的對象,你就可以考慮嫁給他了,而你要做的就是在前麵一組人當中獲取經驗,作為評估下麵一組人的基礎。那麼,取多少人作為實驗對象才算合適呢?這是一個很難的選擇,因為如果實驗對象太少可能不會很準確。可是如果取得太多,結論雖然準確了,可是也會因此錯失最佳的選擇機會,為什麼得出最好結果的策略是三分之一呢?因為在冷靜地比較樣本之後,選擇下一個高於他們全體的那一個所失去的最佳選擇風險隻占三分之一。但是它已是你竭盡所能的了,而且這時你大概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挑選你在一百人中最想要的那一個。其實在一百人中選擇,有三分之一機會已是很不錯的了。
走出愛情中的囚徒困境
如果我們用博弈理論來看待愛情,就會發現它特別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在愛情中常有這樣一種情況:一方要急於離開,另一方卻死活不放。
比如說:一個很優秀的女孩子和一個很平常的男孩子相愛了,或者,一個十分優秀的男孩和一個很平常的女孩子戀愛了。這時,往往是優秀的一方可供選擇的機會將遠遠大於條件平庸的一方。當優秀的一方在麵臨著更好甚至無法拒絕的選擇時,雙方很自然地將麵臨分手。於是被新的愛情衝昏頭腦的一方就會急於離開,這時新追求他(她)的人也許不一定是對自己最適合的人,極有可能是,追求者比對方優秀,或者並沒有對方引起的很難彌合的缺點,由於急於和以前那個平常男(女)朋友分手,就沒有時間考慮太多:這個新的是否真的那麼可靠,是否自己能夠一輩子與他(她)很好相處;是否會關心人……而平庸的這一方由於急於留住優秀的一方,就會很不理智地想留住對方。於是他(她)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手段試圖留住對方,相反的,反而加快了對方想離開他(她)的速度。
此時我們看看雙方可供選擇的方式:
優秀方:⑴答應新追求者,離開原來的戀人。⑵不答應新追求者,大大方方地離開原來的戀人。⑶忍痛拒絕新的,留下來陪原來的戀人。
平庸方:⑴不斷地想辦法留住戀人,結果沒留下,怪罪戀人的放縱。⑵大大方方地和戀人分開。⑶找到留下戀人的辦法。
可以看到,如果雙方都選擇了⑵,那麼可以說是雙方最好的選擇,雖然,平庸的一方可能會更痛苦一些。但隨時間的流逝,雙方偶爾還可以聯係一下,甚至還可以成為普通的朋友。而優秀的一方,也減小了跳到“火坑”的概率。
假如是別的選擇方式,其結果往往導致比雙方選擇⑵的情況要更壞,比如平庸方選擇⑴或⑶,雖然不會出事情,但很可能自己要沉淪很久。而優秀方,選擇⑴或⑶最後的可能結果也是對其中一方的深深傷害,而且這個新的也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人。
但由於人的自私心理,雙方遇事的不理智,很多情況下,其博弈結果往往是最壞的。而且優秀方會對平庸方造成巨大的傷害。這種情況下選擇的人一般都不是合適自己的,因為這樣的愛情沒有任何考驗。平庸的一方也會由於想留住對方,而做出一些傻事來。也因此,按照“囚徒困境”的分析結論得出戀人的選擇要麼另覓新歡,要麼相信天荒地老,要麼選擇理性分手,要麼無情拋棄對方。但問題是另覓新歡往往是最缺德的,相信天荒地老往往是靠不住的,理性分手往往是最殘酷的,但更讓人痛心的則是無情的拋棄對方。
而事實上,人生中發誓最多莫過於戀愛期了。因為隻有雙方都發了誓才能讓對方相信自己能夠天荒地老。他們希望都能夠忠於對方,從而換來一個好的結果。
現實中的戀人們,大都不願意選擇“回頭是岸”,甚至被對方拋棄了還不死心,抓住不放,甚至不擇手段,其結果往往是讓自己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戀人之間的博弈和困境中的囚徒博弈很類似。囚徒被警方抓住後,是隔離審查的,因此無法訂立盟約,但即便能夠訂立盟約,又有誰能保證自己或對方不會因為利益而毀約呢?所以戀愛中的人也正好處於這種境地。
比如天各一方的戀人,他們彼此就像被隔離審查的囚徒一樣,隻不過沒有被關在兩間牢房,而是山高水遠,天各一方。按照博弈原則,他們除了違背誓約外,沒有更好的選擇。也因此,他們要想在戀愛中成為贏家,成為勝利者,最好的就是不遵守愛的諾言,如此才能最終走出“囚徒困境”。但是,對於這一結論在實際上是有問題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戀愛成功的人並不少見,廝守一生的也大有人在,不能說他們都是勉強的。事實上,他們的確生活得很幸福,很美滿。
但按照這個結果,順著“博弈論”的思路走下去,往往會發現所得出的答案總是與道德倫理有著扯不清的關係。比如不相識的一對男女,偶爾在一刻相遇了,接著在某個地方春夢了一場,第二天又各自揚長而去,是誰也不會忠於誰的,彼此也不會為對方今後的不忠而不快。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這是一次性的博弈。可是,如果男女雙方都相互認識,而且今後還要常常碰麵的話,那麼他們彼此的忠心就會不斷地增加。原因在於他們還有更多的機會重複以上的博弈。
獲得幸福愛情的博弈原則應該是:
首先,善意對待戀人。
其次,寬容地對待戀人。因為幸福的戀人可能並不是最忠誠的,但他們能夠生活得愉快,關鍵因素就在於他們能夠彼此寬容,既寬容對方的缺點,也能寬容對方偶爾的不忠。
再次,強硬地對待戀人。就是在我愛你的善意前提下,做到有愛必報,有恨也要必報,一報還一報,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然,這其中也一定要講究限度和分寸。比如對戀人與其他異性的親熱行為,要有強烈的敏感和毫不手軟的回報,當然,在每次發脾氣的同時還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寬容對方。
最後,要簡單明了地對待戀人。在博弈的過程中,過分複雜的策略容易使對方難以理解,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因而,難以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所以,明晰簡練的作風和坦誠的態度反倒是製勝的要訣。要讓戀人明白你說的是什麼,切忌讓對方左猜右猜,結果反倒造成了誤會。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不簡單明了地對待戀人所導致誤會分手的並不少見。
所以,對於愛情所用的手段,還是簡單點好,不管做什麼,都要讓戀人一看就明白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