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觀音菩薩案桌上的淨水瓶添水,夜裏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不久,來了個高個子和尚。他一到廟裏,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精明的高個子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隻能抬一隻水桶,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扁擔的中央,兩人才心安理得。這樣總算還有水喝。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裏沒水。小和尚和高個子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立刻獨自喝光了。從此誰也不挑水,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觀音菩薩麵前的淨水瓶也沒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裏老鼠出來偷東西,誰也不管。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台,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
無獨有偶,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國外也屢見不鮮。美國學者哈丁就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一群精明的牧民麵對向他們開放的草地,每一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於其購養成本,是合算的,盡管因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頭牛可能使整個牧區牛的單位收益下降,但每個牧民都想盡可能多養幾頭牛,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草地將可能被過度放牧,從而不能滿足牛的食量,最終將導致所有牧民的牛均餓死。這就是個體過於精明而導致的悲劇。
如果你僅僅把上麵的事例當成一個遊戲就大錯特錯了,這個事例在現實中也很有代表性。這是一個悲劇性的博弈過程。對於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有外部幹預,製訂規則,從而大家才能真正得到實惠。三個和尚的故事最終因為廟裏失火而產生的外力,打破了這個各自嚴格遵守個體“最大優勢策略”的均衡局麵,而牧地上牛也必須要有外部的幹預才能保證公共資源不被過分開采。在一個信仰平民自由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在無限製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這樣一來毀滅將成為大家不能逃脫的命運。
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基本內容:遊戲者有輸有贏,但整個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遊戲”受到關注,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麵麵都存在與“零和遊戲”類似的現象,勝利者的光榮背後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係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按照這一思路討論人口爆炸、汙染、過度捕撈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等問題。哈丁的結論是,世界各地的人民必須意識到有必要限製個人作出這些選擇的自由,接受某種“一致讚成的共同約束”。
對公共資源的悲劇有許多解決辦法,哈丁說,我們可以將之賣掉,使之成為私有財產,也可以作為公共財產保留,但準許進入,這種準許可以以多種方式來進行。
哈丁認為,這些意見均合理,也均有可反駁的地方,“但是我們必須選擇,否則我們就等於認同了公共地的毀滅,隻能在國家公園裏回憶它們了”。哈丁說,像公共草地、人口過度增長、武器競賽這樣的困境“沒有技術的解決途徑”。所謂技術的解決途徑,指“僅在自然科學中的技術的變化,而很少要求或不要求人類價值或道德觀念的轉變”。對公用地悲劇的防止有兩種辦法:一是製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這種權力機構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第二種便是道德約束。道德約束通常與非中心化的獎懲聯係在一起。
在公共資源方麵,每家都能得到公共品和私人品的性質很不一樣。私人品是私有私用,除了像他穿得整齊你看著也舒坦那樣十分間接的效應以外,別人很難沾什麼光。公共品則不一樣,不管是誰提供出來的,許多人都可以享用。比如路燈,隻要有人裝了,路人都將得到好處,哪怕他沒有為此貢獻過一分錢。
設想農村某地有一個隻有兩戶人家的小居民點,由於道路情況不好,與外界的交通比較困難。如果修一條路出去,每家都能得到“3”的好處,但是修路的成本相當於“4”。要是沒有人協調,張三、李四各自打是否修路的小算盤,那麼兩家的博弈形勢如下:如果兩家聯合修路,每家分攤成本“2”,各得好處“3”,兩家的最終受益是“1”;如果一家修另一家坐享其成,修路的一家付出“4”而得到“3”,最終受益是“-1”,而不勞而獲的可以白白獲利“3”;兩家都不修路,結果自不必說。
在這個博弈中,修路是張三的嚴格劣勢策略,我們應該把它消去;修路也是李四的嚴格劣勢策略,所以也應該把它消去。這樣運用嚴格劣勢策略消去法,我們就得到這個博弈的嚴格優勢策略均衡:兩家都不動手,大家都得零。
一般來說,該地方如果張三隻有李四一家鄰居,李四隻有張三一家鄰居,他們多半會守望相助,關係比較好。這樣的兩家自然會好好商量修路的問題,一起把路修好,大家都得到好處。相反,兩家有仇也是可能的,那就麻煩了,不是什麼修路不修路的問題,遲早要出事。但是,博弈論討論所牽涉的局中人,都是條件上所要求的“理性人”,他們隻為己,但是並不刻意害人。現在城市公寓裏麵的不少居民在鄰居關係上,有時候差不多就是這種理性人的關係。對於他們來說,都市化進程的一個副產品,就是即使是近鄰也形同陌路。如果沒有公寓物業管理方麵的製度,新公寓家家裝修一流,可是樓道卻雜亂無章,路燈壞了,往往長久沒有人修理。修路燈也和修道路一樣,是一個大家都袖手旁觀才是“嚴格優勢策略均衡”的博弈。這就是公共品供給的囚徒困境:如果大家都隻從自己得益多少考慮問題,大家都隻打自己的小算盤,結果就是誰也不作為,對局鎖定在“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麵,排除了合作雙贏的前景。
一加一將大於二
一位哲學大師說:學習是畢生的事情,合作是永恒的主題。獵鹿博弈啟示我們,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經濟生活中,雙贏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而且人們可以通過采取各種舉措達成這一局麵。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上的人,隻有專才,沒有全才。隻有充分利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才能共贏,才能成功。因此,合作共贏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為了讓大家都贏,各方首先要做好有所失的準備。
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一直是計算機市場上的重量級拳王,互為對手,在市場競爭中鬥智鬥勇,各逞風流。20世紀90年代初,蘋果公司因經營不善,昔日的王者風範已經消失殆盡,隻差一步就要被淘汰出局。此時若微軟公司再出重拳,肯定會把蘋果公司逼上絕路。然而就在這時,計算機界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微軟公司決定慷慨解囊,向陷入危機的蘋果公司注資1.5億美元。微軟公司此舉,讓蘋果公司最終得以起死回生。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商場中,真有雪中送炭的救世主嗎?當然不是,微軟公司的錢可不是白花的,它有自己的打算。微軟深知,蘋果公司雖然元氣大傷,但它的實力不可低估,如果蘋果公司被迫與其他軟件公司合作,一旦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勢必會造成很大的市場衝擊,影響到微軟公司的業績。相反,如果微軟主動與蘋果公司合作,微軟可以將自己生產的因特網瀏覽器預裝在每台蘋果電腦裏。可以說,這一舉措為微軟的因特網瀏覽器增加了競爭獲勝的籌碼。而且,由於微軟公司實力大大超出蘋果公司,在合作中它完全可以掌控局勢,蘋果公司隻有跟著走的份兒。
最常見的情況,往往是若幹個公司在市場上共存,每個企業都占有符合自己公司能力的市場份額。這時候。如果大家能夠攜起手來,共同拓展市場,往往能使大家部從中得益。在一艘將沉的船上。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將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拋下船去,減輕船的重量,而是大家齊心協力地將漏洞堵上。因為誰都知道,前一種的結果是最終大家都將葬身海底。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共生共贏是企業的重要生存策略。為了生存,博弈各方必須學會與對手共贏,把社會競爭變成一場雙方都得益的“正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