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團隊的智慧(新)09(2 / 3)

將軍們還必須不斷與人性的懦弱、自保意識作鬥爭,對士兵們的貪生怕死思想,他們或從大義出發,以家國感情激勵軍隊;或以自身的氣概,以臨危不懼的勇氣帶領士兵衝出重圍;還有人會做出殘酷的規定:在戰爭結束後檢驗士兵身上的箭傷,胸口中箭的人得到重賞,背後中箭的人殺頭或降職,因為前者一直在迎敵,後者卻想逃跑。

行伍出身的將軍更能引起士兵的共鳴,他們最初也是普通士兵,靠著戰功一步步得到將軍的位置,奠定了自己的威信。此外,他們還讓士兵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將軍可以不是將門貴種,可以不是朝廷重臣,最普通的士兵隻要努力,也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指揮千軍萬馬,一展男兒豪情……

爭先意識是進取的先導。讓員工們樹立擺脫平凡的思想,鼓勵他們的野心,讓他們都想當領導,勝過一切監督、獎懲的外在措施。發自內心的願望,能夠讓員工自律自強,不斷尋找改進弱點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才是改變他們的根本方法。

當然,如果領導隻是單純地表達了希望員工力爭上遊的願望,這種口頭式的鼓勵,隻能起到一時的激勵效果。真正的鼓勵應該是切實的、有條件的、不間斷的。換言之,鼓勵士兵當將軍的領導,要提供士兵晉級的條件和機會,讓每個士兵都相信自己能夠當將軍,不是“可能”,不是“希望”,而是“我一定能做到”。

一個精英式的團隊,來自精英式的管理和精英式的培訓。“精英意識”、“爭先意識”也可以是一種規矩,而且正符合人的上進心理。以將軍的標準來要求士兵,讓每一個員工都成為領導的候補,這個團隊自然就有了無限可能。一個精英式的領導,應該從以下方麵注重員工的培養:

獎懲製度要明確。

在一個團體內部,最具權威的是成文的規章、定型的製度。員工做出成績必須有相應的獎勵,同理,出現錯誤必須有及時合理的懲罰,小懲大誡。要讓員工的頭腦中形成明確的製度意識,想當領導必須做到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都要一一明確。這種意識的形成,有助於團隊紀律性的提高,也能讓領導在管理員工時,更加得心應手。

此外,領導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製度不可能包含一切,再詳細的製度也不能囊括一切可能,領導要隨時注意員工的動向,及時發現並鼓勵進步因素,製止糾正負麵因素。領導的日常工作就如剪枝的園丁,把握住員工的成長方向,就是把握住了團隊的未來。

注意員工綜合能力的培養。

溝通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麵表達能力、語言的條理性和行動的連貫性,都決定了員工的協作性。懂得溝通的員工可以輕易、清楚地理解領導的指示,也能與他人友好相處,密切合作。教導員工學習溝通,鼓勵員工多多表達自己,都能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

人際能力。人際能力又可以理解為協調能力。員工的個性不同,不需要每位員工都做到長袖善舞,但每個人都要具備基本的合作能力,不能輕易就與人發生摩擦,隻顧自己的個性,不顧他人的感受。要讓那些過於孤僻的員工知道,團隊力量很強大,更要讓他們知道一個領導不能當光杆司令,為了他們的未來,和別人保持友好關係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技術能力。技術是員工最基本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技術,領導需要員工做的,不隻是擁有理論,最重要的是擁有實際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寧可要一個在實踐中成長的工人,也不要隻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創新能力。創新是員工最有價值的能力之一,有創新力的員工,最有可能成為團隊未來的領導。鼓勵員工大膽去想,放手去做,才能培養創新的種子。要特別注意激勵那些想法多的員工,即使他們失敗,也不要過多責怪。在創新領域,重要的不是一次就成功,而是一次一次嚐試下去的勇氣。

統帥意識的培養。

從士兵到將軍,是身份的轉換,很多有能力的士兵卻當不了好將軍,是因為他們無法扭轉士兵心態,更沒有將軍的心態、眼光和意識。統帥的心態需要長期的積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局觀念。在一個企業中,普通員工隻需要關注他手頭的工作能不能按時完成,能不能提高質量,很少關心自己的工作與企業的未來究竟有什麼關係。

注重局部、死摳細節、忽略整體,這是典型的員工心態。領導的心態則相反,他們需要統籌整個部門、整個組織的人力、財力、物力,需要注重各個部分的協作性,需要考慮一個小細節牽動的大影響。想要提高員工的統帥意識,就要引導員工思考他的個體行為對全局的影響,例如,他的一次誤工,也許會影響到看似不相幹部門的效率。一旦員工認識到全局的存在,就更了解他們個人的重要性,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在今後的工作中重視質量,重視協作,重視關聯,這就是統帥意識的萌芽。

員工糾紛,考驗領導的情商

對企業來說,員工積極性越高,工作效率就會越高,決策質量也會增加,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員工發出自己的聲音,領導人會頭疼地發現:管理難度也增加了!

管理難度來自員工們的糾紛。員工之間因為利益不同,本來就會產生各種矛盾,當他們沉默地做著自己的工作,根本不關心企業前途,也根本不參與企業討論時,他們的相處機會大大降低,多數矛盾都處於“未激活”狀態。但是,當他們自由闡述自己的觀點,反對他人的觀點,各擁立場爭執不休時,沉睡的矛盾迅速被激化,各種糾紛也紛紛爆發。

領導者不是法官,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管員工們雞毛蒜皮的口角,但是,倘若員工們的糾紛已經嚴重影響了團體的工作進度,其他員工也很難在劍拔弩張的環境中保持效率,有時候糾紛雙方還會意氣用事,以公事相互威脅,此時,領導應該迅速出麵,平息混亂。

領導出麵,如果隻是一句嗬斥,也隻能暫時性壓下矛盾,很快,戰火就會再次被點燃,與其每次都在戰爭開始時罵幾句,不如一次性解決問題。何況,越大的團隊糾紛越多,領導管不過來,罵不過來,通過一件事當引子,表明自己對類似事件的態度,也是一個節約時間、約束下屬的好辦法。

麵對糾紛,領導們首先要分析矛盾的原因,否則就算要說服、要管束,也說不到點子上,反而讓當事員工認為領導在攪混水,旁觀員工認為領導根本沒有管教能力。領導不論做什麼事,都要經過調查取證、謀定後動,才能讓員工心服口服,處理糾紛也是如此。員工們吵吵鬧鬧,原因不外乎利益原因、立場原因和情感原因。

人們進入職場為的是求生存,而一個公司能為員工提供的條件是有限的,特別是某些職位、獎勵、權限,隻能根據相關要求和員工的貢獻酌情授予。可是,員工們同樣是經過麵試考核入職,學曆能力相當,貢獻也相當,在他們競爭的時候,上級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這就讓暫居下風的人憤憤不平,客觀地說,他並不比那個處在上風的人差。

這隻是利益衝突的一個小原因。在職場上,任何一點利益不公都會導致員工間的相互敵視,而絕對公正的製度、絕對英明的上司並不存在,於是員工隻能相互齟齬,有時互相抬杠拆台,有時給對方使絆子,有時候閑言閑語,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大打出手。

即使員工能夠看得開,明白製度也有短板,領導也有弱點,他們在乎的利益其實並不關係到身家性命,他們也很難擺脫立場的限定。例如,兩個技術骨幹在同一問題上各執一詞,都堅持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各說各的道理,誰也不服誰。圍觀的人聽來聽去,覺得兩個人都有道理,也無法判斷誰更有理。這樣的事多出幾次,兩個人肯定因立場不同互相看不順眼,在其他事上也容易起爭執。

此外,人是感情動物,本身有自己的喜好,特別容易喜歡某類人,也對某類人有天生的反感,這是天性,勉強不得。何況在一個團隊裏,大家朝夕相處,感情更加複雜。有的人小心眼,別人不小心說他一句,他就一直記恨,處處找對方的麻煩;有的人紅眼病,總是嫉妒那些條件好、職位高的人;有的人喜歡講“義氣”,看到和自己關係好的人受了委屈,就握緊拳頭非要“討個說法”;還有人習慣占人便宜,一來二去,總會有人跟他明著算賬……

麵對這麼多的人際難題,領導倘若一頭摻和進去,聽婆說婆的理、公說公的道,兩麵勸兩麵為難,最後難免落得兩麵不是人。領導解決問題要動用領導的威嚴,更要想出萬全的辦法,就算不能讓員工立刻化幹戈為玉帛,也要杜絕他們今後再為同一件事大吵大鬧。如何解決,要看領導的情商。

第一步:調查時要多方求證。

領導參與到糾紛中來,不是為了聽員工訴苦,而是為了找出一個解決辦法,讓類似事件不再發生。對員工來說,他們希望領導來仲裁,是因為領導是這個團體中的權威人物,所有人都相信他的公正,旁觀者也希望領導為事情畫上句號。

所以,領導不能輕飄飄地安慰雙方幾句,或者動用權威暫時壓下事情,而是要先聽聽雙方的說法,聽聽兩方麵的委屈、指責和要求。吵架的人正在氣頭上,在這個時刻更是會著力渲染對方的錯處,領導要找那些一直在旁觀的第三方深入了解情況,才能在多方說法中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然,輕信任何一方的觀點,都會產生偏頗的處理結果。

第二步:處理決定要公正。

領導的權威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對人對事的公正。在具體的人事糾紛中,雙方想從領導那裏得到的,並不是對自己的偏袒,而是一個不偏不倚的判斷。領導必須克製自己的私人情緒,例如,本身對某一方的偏愛,本身對某個立場的支持,如果領導不能做到公平,那麼他的參與,隻是使爭端的某一方多了一位強助,這非但不能平息矛盾,反而會加大團隊內部的裂痕,還會對領導的名聲產生影響。

第三步:調解方法要靈活。

當宣布了誰對誰錯,辨別了誰是誰非,事情還沒有結束。如果雙方爭端造成了工作上的損失,領導需要按照規定處罰他們,並根據雙方的錯處公平地讓他們承擔各自的責任。然後,為了不讓雙方繼續鬥爭,領導還要負起調解雙方關係的責任。調解時不能一味地擺出“我是老大你們必須聽我的”的架勢,具體方法要根據情況,靈活選擇。

調解方式很多,根據雙方性格和矛盾產生原因,既可以采取溫和勸慰,讓雙方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把道理講清楚的方法;也可以雙方各打五十大板,責備他們沒有大局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或者勸雙方互相退讓,達成有條件的和解。

如果雙方都在氣頭上,不妨將調解推後,讓他們各自冷靜冷靜;或者分頭進行調解,讓他們想明白後私下解決。調解的重點是要讓雙方不再隻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而是彼此交換立場,體諒對方的難處和苦衷,這會讓雙方的關係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第四步:重申規則,讓眾人引以為戒。

領導調解員工糾紛,為的不隻是讓某兩個人,或者某兩方勢力偃旗息鼓,而是為了建立正常和諧的工作秩序。不但要讓衝突雙方了解到自己的態度,還要讓所有旁觀的員工能夠引以為戒。所以,老板不能以和稀泥的方法解決矛盾,而是要拿出嚴肅的態度,在雙方經過調解達成一致後,重新對當事人、對所有員工重申這件事的嚴重性及處理方法,並強調再有類似事件,會加大處理力度。

領導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參與糾紛是為了增加新的團隊規則,通過處理一次糾紛,杜絕今後所有類似的糾紛,針對糾紛情況定下具體的規定和處罰措施,警告所有員工:這是我立下的規矩,今後誰也不能再犯!

破壞規矩的,全都是壞事

《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

春秋時代,中國由多個諸侯國組成,孔子是魯國的臣民。在魯國有這樣一條規矩:魯人在其他諸侯國淪為奴隸,本國人可以將他們贖回,由政府支取所花費的金錢。這是為了保障魯國的人口和凝聚力。魯國人在其他國家看到變成奴隸的同胞,也都願意慷慨解囊。

孔子有個勤學好問的弟子叫子貢,他家裏很有錢。有一次在某國贖回了幾個魯國人,想到自己家裏不缺贖身的那些錢,又想到孔子平日總是教育他要心懷仁義,就沒有去國庫支取自己應得的那筆錢。他原以為這件事做得又高尚又慷慨,會得到孔子的表揚,沒想到孔子卻板著臉將他訓了一頓。

子貢覺得委屈,孔子卻說:“你是個有錢人,但其他魯國人卻不像你這麼有錢,如果讓他們自己拿錢贖人,還不要政府償還的錢,他們隻會覺得為難。所以再遇到這樣的事,他們隻能假裝沒看到!政府好好的一項政策,全被你破壞了!”

仁義是儒家學派的基礎,孔子一向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張君子必須提高自身的修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子貢稱得上高風亮節,做了一件好事。但孔子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認為君子修身是為了治國,一切行為應該服從於國家利益,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子貢的行為造成了政策不能被有效執行,因而是錯誤的、必須抵製的。

孔子是個務實的人,後世一味強調他的道德文章,將“仁義”的概念無限製地拔高,淩駕於集體和人性之上,這導致了很多人嘴上說著仁義,卻做著另外一套,可見脫離實際的道德,都是表麵文章。這不是孔子的錯誤,是後人牽強附會,曲解先賢。

製度是最重要的,但是,刻意拔高人性的製度讓人難以遵守。領導者不能把員工看作一盤散沙,完全不考慮他們的自發的紀律性,也不能將任何一個員工看成道德模範,認為他們擁有舍己為公的品德。任何規矩都不能損害人的私利,過分損害員工利益的規矩,就是從根本上破壞了製度,沒有任何建設性。

雷經理負責公司今年的招聘工作,他進入這家公司一年,對公司的營運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加上以前在其他公司豐富的人事經驗,他有自信為公司招聘到優秀的人才。不論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還是有經驗的老職員,都在他的選擇範圍內,他相信隻有廣泛擇才,看重人才本身的素質,才能真正發現人才。

雷經理的這一做法遇到了現實的難題。他早就想要挖角一個程序員,最近剛好有了起色,對方表示願意來公司談條件。他在招聘會上看中一個資曆不錯的苗子,這位員工曾經參與過國內有名的軟件開發項目。此外,他還在應屆求職者中,看中了一個獲得過很多獎項的畢業生。技術部的名額剛好是3個,偏偏,領導要求雷經理保留一個名額。

這個名額留給誰?雷經理經過打聽,才知道某位高層領導的孫子今年畢業,剛好學這個專業。公司想必是將這個職位作為額外福利,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年輕人和公司老板有更密切的親戚關係。雷經理看著手中的3份簡曆,舍不得任何一個,不知如何是好……

在企業環境中,人情現象對規矩同樣有很強的破壞作用,特別是上麵例子中顯示的“走後門”問題,更讓人深惡痛絕,卻沒有企業能完全杜絕這種現象。隻有不斷地完善製度,提高領導者們的個人素質,監督和自律雙管齊下,才能保證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環境,讓員工真正安心。

但是,在企業內部,或者對領導者本人來說,完全排斥人情,又顯得太不近人情。企業有企業的氛圍,全靠冰涼涼的製度,員工體會不到人與人相處的溫暖,這樣的企業也不能長久;領導本人有自己的社會關係,人情往來,如果時時刻刻“鐵麵無私”,也隻會讓人覺得冷酷,這也影響了領導者的形象。

比如,某位員工家裏出了大事,耽誤了工作,這個時候領導是罰還是不罰?怎麼罰才算合理?不懲罰破壞了規矩,重罰又太過苛刻,輕罰起不到震懾管製其他員工的效果。領導心軟,從輕發落,又讓其他員工下次也找同樣的借口,試圖推卸責任。領導難當。而且,這位輕罰員工的領導本身,也破壞了製度。

人情不能替代規矩。破壞規矩的行為,即使初衷是好的,結果是好的,也應該及時批評和製止,照章懲罰。這也不代表人情不能存在,事實上,領導還可以用其他的辦法加以解決,例如在表麵上批評該員工的錯誤,處以罰款等等,私下裏表示體諒員工的難處,並給予一定的幫助。想要當個好領導,就要在製度的基礎上靈活做事。總之,規矩是規矩,人情是人情,把兩者撇清,任何時候都不能混為一談。

任何規矩,都不能碰觸人性的底線

對某些領導來說,規矩是最有用的東西,特別是當他在其他方麵並不出眾的時候,例如,他並沒有不怒自威的領導氣場,也沒有可以震懾員工的豐功偉績,更沒有別出心裁的管理方法……這個時候,抓著規矩辦事,就是他能保證領導權威、保證自身地位、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最重要武器。

例如罰款。再難纏的員工都會害怕自己的工資被一扣再扣,再個性的員工麵對著真金白銀的損失,也隻能乖乖投降。這一招百試百靈,因為誰也不願和金錢過不去。罰款規則越明確,員工的行為越是井井有條,不用領導說什麼做什麼,員工們自然會按時上班,從不早退,不隨便請假,兢兢業業完成任務……製度保證企業的正常運作,領導是誰,並不是那麼重要,領導和員工的關係,也退居到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