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精裝紀念版29(3 / 3)

張伯駒視金如土收藏文物的“敗家”舉動,潘素不僅讚賞,還變賣珠寶首飾鼎力相助,寧願獨自應對柴米油鹽的瑣碎,也要成全他的名士風流。

1946年,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流於世麵,張伯駒賣掉了弓弦胡同李蓮英的老宅,購得了這件寶貝。一家人挾著《遊春圖》,美滋滋、樂嗬嗬地從弓弦胡同搬到了城外的承澤園。

1952年,《遊春圖》和唐寅的畫一並捐給了北京故宮。1953年,承澤園也賣給了北京大學。張伯駒一家最後的居所,是後海邊最普通的四合院。

1956年,兩人又把用全副家當甚至生命換來的、珍藏多年的瑰寶捐給了故宮博物院,包括《平複帖》《張好好詩》《道服讚》等八件,至今,它們仍是故宮的鎮院之寶。

章詒和在《往事並不如煙》中說,這對夫婦相處,是完全以張伯駒為軸心的,潘素對張伯駒,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好。

有一次,張伯駒看上了一幅古畫,賣家要價不菲。而此時的他,早已不是當年貴氣的“民國四公子”,沒有實職,盡是閑差。畫雖然好,可是想到現實的經濟狀況和未來漫長的實際生活,潘素終究猶豫了。張伯駒見她沒答應,便嚷嚷開了,最後索性躺倒在地上,任憑潘素怎麼拉,怎麼哄,也不起來。最後,哭笑不得的潘素許諾:還是拿出一件首飾換錢買畫吧。於是,大她十七歲的張伯駒才翻身爬起,拍拍沾在身上的灰塵,自己回屋睡覺去了。

如果章家請張伯駒夫婦吃飯,隨意灑脫的張伯駒總是不說話,隻顧吃,周到禮貌的潘素卻不停地誇菜好,夫妻倆就像分工好了一樣。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去世後,她的母親搬了家,第一個前來看望的便是張伯駒與潘素。他們不知道章詒和母親的新住址,到處打聽,最後和一個古董商謊稱要與章家核對賬目才從農工黨機關那裏得到了章家的地址。

而此時的章伯鈞,早已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現行反革命”。

1975年,兩人在一起四十多年後,快八十歲的張伯駒小別潘素,到西安女兒家短居,分別短暫卻深情款款,寫了首《鵲橋仙》送給潘素:

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同度。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一生成全換來一生懂得與珍惜。

潘素的畫配上張伯駒的字是收藏界的珠聯璧合,兩人經常合作作畫,或者她寫花草,他題詩詞,隻見青山綠水,意象無窮,幾行小字題識遠看猶如一群暮色中的歸燕,無論春風得意或是貧頓困厄,均相攜而來。

1980年2月,兩人最後一次合作,北海畫舫展出了老夫妻的作品五十八幅。

畫展之後當月,張伯駒去世。

十年後,潘素追隨。

治愈你:

實際上,幸福女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本質不錯的,智慧的,很替妻子著想的丈夫,這不是靠女人調教就能調教得成的,比如張伯駒之於潘素。

這樣的男人,懂得欣賞女人的優點,包容女人的弱點,甚至,他們如同一支點石成金的妙筆,發覺女人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潛能與才華,把女人發掘成一座寶庫。

當然,有慧心的女人懂得回應。是的,是回應而不是回報,回報帶有太多的沉重和目的性,而回應,恰如春天裏的一縷清風,撩撥得人心尖酥癢:我明白你對我的好,我將盡我所能給予你更多的好。

如此的婚姻關係,怎能不是良性循環呢?

婚姻是懂得,是珍惜,更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