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精裝紀念版33(1 / 3)

第三十二章呂碧城:你讓我成為更好的人

閨蜜X小姐最讓我羨慕的就是多才多藝,普通人懂個音樂玩個文字都不出奇,至少文學與藝術還是相通的近親,但X小姐不,她擅長的全都跨界。

看美劇,她跟你講電視劇生產流程,推廣步驟,甚至,人家看過全套經典英文劇本;逛個街,她指著櫥窗裏的陳列跟你掰扯,A品牌質量優勝在哪裏,B品牌設計亮點在何處,甚至商場的室溫、音樂、香氛對於顧客購買力的影響;聽場音樂會,她提前給你普及音樂“三B”勃拉姆斯、巴赫、貝多芬的曲風特點,背得出舒曼原版的樂評“他仿佛是湍急洶湧的洪流,直往下衝,終於彙成了一股奔瀉的飛沫噴濺的瀑布”;甚至,在聽葉檀的講座之前,她已經把鄂爾多斯房地產和海南房地產崩盤的不同原因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了。

終於,我忍不住問這位百科全書般的女性:您,是怎麼做到的?

她略微沉思,之後,很坦誠地說:前男友之一,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電影製作(Film Production/Film

making),他教會了我英語和影視欣賞;前男友之二,商業專家,他提升了我的品牌鑒別品味;前男友之三,古典音樂發燒友,他讓我的生活充滿優美旋律;老公,EMBA,他使我懂得更多的企業與職場經營之道。

說完,特別由衷地加了一句:我打心眼裏感謝他們給予我的美好。

我這才明白:原來,不光好女人是所學校,好男人更是重點大學。

即便求學的過程中有不快,甚至因為沒有修滿學分而隻能拿到肄業證,但那至少是一場不可或缺的人生曆練和心靈滌蕩,縱然糾葛如呂碧城和英斂之,也無法抹去初時相知的美好。

在民國燦若星河的才女中,我的安徽同鄉呂碧城無論如何都算得上最耀眼的第一梯隊,這種耀眼,由外貌、脾性、傳奇與情感共同決定。

才女向來不乏眉目如畫賢良淑德的溫婉派小清新,但是,呂碧城卻讓人想起《紅樓夢》裏曹公對探春的描寫:長挑身材,鴨蛋臉麵,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

的確,她的美沒有半分溫順,充滿凜冽與桀驁。

她的人生,似乎比她的相貌更不平順。

父親去世後,12歲的呂碧城與母親和三個姐妹被打上門來的族人以沒有男丁為由,霸占家產趕出家門,同時遭遇已經訂婚的汪氏家族退婚,被迫寄人籬下到母親的娘家安徽來安。可是,親戚對她們就食於娘家極度不滿,唆使匪徒綁架了母親嚴氏和最小的妹妹坤秀,為免受辱,母女服毒。當時的呂碧城遠在千裏之外,連夜疾書,向父親的舊日好友、江寧布政使樊增祥求援,及時救出了尋死的母親和妹妹。

那時,她25歲,早已不悲憤,早已不驚慌失措,命運從來容不得一個無依無靠的弱女子有戰栗、驚惶之類無用的情緒裝飾,她必須果敢機智,必須給自己的未來簽字。

所以,當求學之路被舅舅否定後,倔強姑娘孤身踏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

人生的苦難往往是個定數,前半生承受太多,後半生便豁然開朗;上半場優渥閑適,下半場便難免寒荒局促。呂碧城恐怕是前者,幼年把一生的多舛耗盡後,歲月便隻餘下了絢爛,除了感情。

她到了天津,還沒來得及承受漂泊與孤寂之苦,就遇到了伯樂兼知音:英斂之。

即便不了解英斂之,也一定聽說過英家如雷貫耳的後輩們:他的女兒英茵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影星,曹禺名劇《日出》裏陳白露的原型;他的孫輩英若誠是文化部副部長和話劇元老;孫媳吳世良是周恩來總理的英語翻譯;當然,最為當代人熟悉的可能是第四代英達和曾經的媳婦宋丹丹。

英斂之本人,滿洲正紅旗赫舍裏氏,慈禧禦賜“英”姓,《大公報》與輔仁大學的創始人;英夫人淑仲,閨名前有個更顯赫的姓氏:愛新覺羅。

如今,早已無法還原英、呂兩人第一次在天津佛照樓會麵的情景,隻是,這個年長16歲亦兄亦父早已功成名就的前輩,當即約定聘請呂碧城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他給了她那個時代離家出走的女性的第三條路,“墮落”和“回來”之外最光明的選擇——獨立,使她的人生從此翻開新一頁。

兩人初時的默契如同拚圖般規整。

他是倡導創建現代大學的教育家,輔仁大學的首任校長;她是創議女子文明教化的先鋒,北洋女子公學的校長;他主持了中國第一份激揚公論開通民智的報紙《大公報》,她是中國傳媒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他斥責對秋瑾的暴行“以猛獅搏兔之力擒之,野蠻已極,暗無天日”,她則用英文撰寫《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紐約、芝加哥的報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