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愚公”——李雙良(1 / 3)

李雙良李雙良,生於192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解原鄉北趙村人。1947年,在太原鋼鐵公司(以下簡稱“大鋼”)工作。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50年代,是太鋼、省市勞動模範和聞名全國冶金係統的“爆破能手”,曾擔任過班組長、車間黨支部書記、工段長、加工廠副廠長等職。1983年,在即將退休之際,李雙良不要國家投資一分錢,承包治理了一座在太鋼堆積了半個世紀、占地約兩平方公裏、最高處達23米、體積約1,000萬立方米的大渣山,為治理環境造福子孫後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

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他列入《保護及改善環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錄》,並頒發了“全球500佳”金質獎章。1989年、1995年兩次榮獲全國勞模稱號。1990年,江澤民視察太鋼時,高度評價李雙良的精神和業績,題寫了“學習李雙良同誌一心為公、艱苦創業的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把太鋼辦成第一流的社會主義企業”的題詞。1993年被全國關工委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1994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李鵬總理在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列出李雙良等8位英雄模範,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們學習。

李雙良治渣創效近2億多萬元,接待國內外各界人士參觀近30萬人次,他的精神對全國乃至世界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李雙良治理渣山的模範事跡以及由此形成的李雙良精神為社會和時代樹起了一麵旗幟。

太原鋼鐵公司,是以生產特殊鋼為主的聯合企業。它始建於1934年,是我國重點鋼鐵企業之一。然而,太鋼排出的廢渣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渣山,並以每年50噸的速度增長著。上個世紀80年代初,渣山擴展到兩平方公裏,平均高13米,最高處達23米。在不少部位,火車頭拉不動渣車,3節的運渣車要用一個車頭牽引,一個車頭推擁。在它的周圍,緊連著工廠及居民區,再倒下去就要侵吞四鄰了。每天倒渣的時候,都要濺起滾滾的煙塵;尤其到冬季,西北風一刮,裹著有毒物質的渣粉灰塵遮天蔽日,陰沉沉地籠罩著太原。最令人擔憂的是:要生產,就要排渣,愈是高效率的生產,愈要大量地排渣;渣排不出去,就難以生產,作為全國重點鋼鐵企業之一的太鋼就有因無處排渣而癱瘓的危險!太鋼的領導更是心急如焚。

在改革開放初期,太鋼年產量已突破百萬噸,渣山急劇增長,時間和資金兩大難題讓太鋼治理渣山無從下手,甚至連專家、學者都感到頭痛。

1983年春節,即將退休的李雙良找到太鋼總調度李洪保,掏出了他承包渣山的方案,方案闡明了“以渣養渣,以渣治渣,綜合利用”的方法,並提出了不要國家一分錢投資,七年搬走渣山的設想。這年,李雙良已經61歲了。其實在他決定承包治理渣山之前,就和兒子帶著皮尺到渣山測量,結果令人驚訝:渣山體積約1,000萬立方米,重約1,200萬噸。如果每天用4台解放牌卡車運輸,單程10公裏,每天運4趟,要13年才能運完。但結果也令人興奮:每10噸鋼渣中約含廢鋼鐵500多公斤,還有大量廢電極、廢鎂磚、廢有色金屬等可利用物資。整個渣山的有用物資,價值估計在4,000萬元以上。李雙良的腦袋裏逐步形成了一個戰鬥方案:以渣治渣,以渣養渣。光是測量渣山李雙良父子倆的鞋就磨破好幾雙。經過上百次的調查和測量,李雙良已經對渣山了如指掌。後來,他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大膽地向太鋼提出了自己治理渣山的方案。

1983年4月20日,李雙良的治渣方案得到了太鋼領導的肯定和支持,並與太鋼簽訂了治理渣山的承包合同,李雙良全麵負責整個治渣工作。

1983年5月1日,勞動節這天,李雙良帶著600多號人,數百輛車和拖拉機開上了渣山。運出的鋼渣被倒在了太原東山大槐溝裏。可是大槐溝很快就填滿了,沒有填埋廢渣的地方了。李雙良便騎著自行車四處尋找廢渣的回填坑。他看到蓋房的、修路的就對人家說,廢渣當回填料結實,耐壓,不怕腐蝕,我們可以免費提供廢鋼渣。就這樣,他為治理渣山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操勞著。

李雙良開挖渣山進入了篩選、分類和開發利用的階段。可是由於機械設備的落後和缺乏,嚴重拖延了工程的進度。篩選鋼渣和提高效率是個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讓李雙良每天都在琢磨著。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找來大堆廢鋼鐵和工友們商量做幾隻能裝60噸廢渣的大漏鬥,結果他和大夥沒日沒夜幹了30多天,4個大漏鬥終於做成了,總共隻花了700元錢。從那以後,用漏鬥裝車的效率比以前高出9倍,一年光裝車費就節省了36萬元。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雙良在北京某鋼鐵廠參觀時發現了一種叫磁選機的設備。聽人家介紹說這種機器篩選中小廢鋼鐵的效率很高。可是買一台磁選機得花十多萬,於是,他從北京回太鋼時帶回了幾個大磁滾。最後他和工友們開動腦筋裝成了四台雙滾磁選機,並加工出幾百個手攜式磁選棒。這樣,每年除了多回收小塊廢鋼6,000噸,增收72萬元外,還把揀出的碎塊小鐵鑄造成條鐵,每年可生產4,000噸,又可收入40萬元。

隨著渣山一天天變矮變小,在治渣第四年的春天,一天早晨,太原刮起了大風,太鋼的渣塵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李雙良急忙跑到棚裏揉眼睛,他靠著工棚的牆抓了把廢渣,往上一揚,發現牆體能擋住渣塵,於是他便把想法跟大家說了一下,最後大家決定修一道梯體狀的護坡牆。可是修牆的方磚按60萬塊算的話需要150多萬元。為了節省成本,李雙良找到兩個泥瓦工,用一袋水泥、沙子和廢渣做了6塊方塊,並且自己做的方磚承壓力比買回來的磚還要好,成本也低,60萬塊方磚修築護坡能節約七八十萬。這套施工方案贏得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和支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座高13米、寬20米、長2,500米的防塵護坡終於建成了,太原的渣塵再也不會刮到外麵去了。最後這個工程還賺了28萬元。為了把護坡美化得漂亮點,李雙良又把酷愛植樹造林和養花種草的退休幹部、原陸錘工段黨支部書記舒心請來,專門負責渣場的綠化和美化工作。幾年時間下來,渣場的裏裏外外,防塵護坡的上上下下都被花草樹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