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月,訓練班轉移到零都縣康都鎮,並在這裏培訓了第二期20多名學員。同年11月又轉移到瑞金洋溪村,並奉命改名為“軍委無線電學校”,培訓了第四、第五期學員。第五期學員還沒有畢業,學校又轉移到瑞金平山崗,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通信學校”。到1934年10月紅一方麵軍撤離中央蘇區時,訓練班共舉辦了10期,培訓學員2100餘人。
到達陝北後,中國工農紅軍通信學校改名為“中央軍委通信學校”,後又改為“延安通校”;1942年改為“電信工程專門學校”;1948年改為“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1949年改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機要通信幹部學校”,對外稱“中央軍委工程學校”,簡稱“軍委工校”。1952年,遵照軍委命令,工校第一部遷到張家口擴建,並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1958年,學院由張家口遷至西安,第二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69年,學院被停辦。1973年,學院遵照中央軍委命令,遷到南京複校。
自1973年複校以來,學院培養出12名博士,317名碩士,近萬名學士,還為兄弟院校、科研單位舉辦了40期培訓班,為友好國家的軍隊培訓了120名通信骨幹。在學院的第三代學員中,湧現出了享有“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的劉榕和被國家科委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孫奕等傑出代表。
據統計,在通信工程學院的畢業學員中,目前,擔任團一級領導職務的有2000多名,師一級領導職務的有300多名,軍一級領導職務的有60多名,在我軍通信部隊中凡在技術上挑大梁的差不多都出自通信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工程師的搖籃。
鄭州高炮學院
鄭州高炮學院從1949年9月28日在沈陽小河沿誕生以來,至今已走過了46年的光輝曆程。其間曾三遷校址,六易校名,經曆了創建發展、調整撤消、恢複建設、改革提高四個時期。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
1950年7月1日,年輕的高射炮兵學校正式開學。然而就在這時,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裏。為了適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形勢需要,學校奉命縮短學製,先後完成了兩期培訓任務,為抗美援朝的高炮作戰部隊培訓了大批指揮技術幹部。戰術教員——包作華、射擊教員——李廷炯在戰鬥中果敢指揮,英勇奮戰,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獻出了年輕生命。
1966年7月,美國發動侵越戰爭,學院高炮營二連奉命參戰。在13次戰鬥中,二連和兄弟連隊一起,擊落敵機16架,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1967年5月,學院又派出11名教員參加援越抗美戰鬥。擔任副連長的戰術教員周啟國,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被敵機扔下的炸彈炸斷了右手,瞎了右眼,但他仍然堅持指揮戰鬥不下火線。戰後,他榮立了一等功,被稱為是“心紅骨頭硬”的人。
這個從戰火中走來的學院,在多年教學中,走出了一條正規辦院、嚴謹治學的特色之路,以嚴格的校風和較為完備的正規辦學條件享譽全軍。1951年第一個金秋十月,首都舉行第二屆閱兵大典,學院奉命選派400名學員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組成受閱方隊。學員們以嚴陣的軍容,整齊有力的步伐,接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檢閱。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看到在新中國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民炮兵,興奮不已,喊出了“人民炮兵萬歲”的雄壯口號!在這之後,軍委首長及總部領導多次來到學院視察。1985年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來到學院,他聽完全麵工作彙報後,親切接見了全院營以上領導幹部和教員,並親筆題詞“努力辦好高射炮兵學院”。1994年,軍委張震副主席來學院,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技術革新成果展覽和新武器訓練表演,他還欣然題詞,鼓勵一定要把高炮學院辦得好上加好。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
學院的前身是原軍委化學兵學校。1950年12月,為了適應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經毛主席、周總理親自批準,化學兵學校在四川江津誕生。學院幾經風雨,幾易其名,直到1986年,才正式定名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40餘年來,學院從無到有,從培養初級指揮幹部到培養多層次的防化建設人才,最後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的防化高等學府,無不凝聚著幾代創業者的心血。如今的防化指揮工程學院,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秩序井然。無論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管理能力,還是教育訓練水平,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具備了培養各級、各類防化專業幹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