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導彈百科(7)(2 / 3)

“黃蜂”導彈采用毫米波雷達和紅外線跟蹤器製導。毫米波雷達是一項新技術。一般的雷達使用的是厘米波,雖然厘米波可以透過雲、霧、雨、雪探測目標,但需要甩大型天線來提供導彈探測器所需的分辨率,而且易被敵方電子設備幹擾和發現。毫米波雷達就不同了,它可以使用小型天線,這樣就不易被發現,而且抗幹擾的能力也較強。另外,在“黃蜂”導彈上還裝備有識別裝置和微處理器,使它能識別不同的目標,並能自動追蹤目標,直到將目標擊毀。

“黃蜂”導彈主要裝備在美國F-16戰鬥機上,一次可攜帶2個發射吊艙。這種導彈既可單個發射,也可一次連續發射12枚,發射完畢,將吊艙拋掉。

美國“愛國者”地空導彈

美國“愛國者”導彈是一種最早采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的導彈,並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成功地攔截了“飛毛腿”導彈而聲名鵲起。

這種導彈所用的相控雷達能同時跟蹤100多個空中目標,並能同時指揮9枚導彈進行攔截。該導彈在1980年開始小批量生產,1985年裝備部隊,主要用於對付20世紀80年代以後問世的高性能飛機、空地導彈、戰區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等空中來襲目標,也適用於野戰防空、國土防空和要地防空等。其最大作戰距離約為100千米,理論殺傷概率大於80%。

“愛國者”導彈采用初段程控、中段無線電指令、末段半主動雷達尋的的複合製導,並采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能同時攔截多個目標,是當前先進的防空導彈。其有效射程(3~80)千米,有效射高(03~24)千米,全彈長53米,彈徑0406米,翼展0852米,發射質量8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5~6)倍聲速。動力裝置為一台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型,殺傷半徑20米。

“愛國者”導彈的武器係統由火控和發射架兩大部分組成。火控部分包括雷達車、指揮控製車、天線車和電源車。指揮控製車是整個武器係統的大腦,由一名指揮官和兩名操作手通過控製台就可以完成作戰全過程。這種導彈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因為它采用了性能先進的相控陣雷達。

如果把指揮控製車稱為導彈的“大腦”,那麼,相控陣雷達就可稱得上是“愛國者”的“眼睛”。“愛國者”導彈係統每個發射連配備一部MPQ-53相控陣雷達,可控製8個四聯裝導彈發射裝置。該雷達負責搜索、跟蹤、敵我識別、指揮導引導彈攻擊於一身。其雷達搜索角度為90°,跟蹤角度為12°。它工作在G波段。探測目標時,其電子掃描波束能立即測出目標的方位、高度,搜索範圍約(3-170)千米,能同時踴躍攔截多個目標。

“愛國者”導彈的雷達天線很獨特。它的相控陣天線呈方盒形,安裝在一輛拖車上。天線由若幹組模塊構成,其中一組為主天線,由此及彼61個收發模塊構成圓形陣列,其功能是同時發出對目標搜索、跟蹤、照射、導引指令等不同波束;另外一組在主天線的左下方,由251個模塊組成小的圓形陣列,專門負責接收“愛國者”導彈傳送來的信息,並傳給攔截控製站的數字式武器控製計算機進行計算。目標數據處理完畢後,則由雷達的指令或雷達探測波束回傳給導彈,導彈上的兩組導引天線接收到這些導引信號後,利用彈內導彈元件將其轉成控製信號傳至控製麵,導引導彈飛向目標。

在主天線下麵還有一組長條式陣列橫向排列,它是敵我識別係統。另外還有5個六角形(各51個模塊)陣列,其中2個位於敵我識別陣列上方左右兩側,其餘3個位於天線板的下方中央位置,這5個小天線陣列的功能是在降低電子幹擾時,用來濾除敵方的電子幹擾信號。這些模塊由計算機管理,采用時分複用方式,就是在一條信道傳輸時間內,若幹路離散信號組成時域互不相疊的群路信號一並傳輸,以百萬分之一秒的間隔時間去運算,使搜索、跟蹤、導引、敵我識別、電子對該雷達還有欺騙反輻射導彈(反雷達導彈)設備,即ARM-D反輻射導彈誘餌。它可發出類似MPQ-53雷達頻率、波幅的電子信號,使來襲的反輻射導彈去追蹤該誘餌,從而保護了雷達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