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每天都有一個新問題”(1 / 3)

2001年,我利用工作的間隙完成了自傳[1]的寫作,那是一次有趣卻艱難的經曆。那以後,我曾發誓,再也不寫書了。

但我猜,自己恐怕還會寫。

如果需要為本書找什麼借口的話,那就是創作的想法不是從我自己的腦海裏冒出來的,而是別人給予我的。

可以說,這是一份退休禮物。離開GE(通用電氣)以後,我遇到了成千上萬了不起的人——他們有抱負、充滿活力、富有好奇心、不滿足於現狀、熱愛商業生活——是他們給了我這份禮物,向我提出了無數千奇百怪的問題。為了給他們滿意的答複,我必須把自己所知道的梳理清楚,撰寫出來,編輯成冊,把故事講給他們聽——本書就是這樣付梓,呈現在您麵前的。

人們第一次向我提出那些問題是在2001~2002年,當時我正為自傳的發行在世界各地作巡回宣傳。看到很多人與GE有著深厚感情,我感慨萬分。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國家,人們告訴我許許多多關於他們,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父輩甚至祖父輩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之外,我還非常吃驚地看到,人們是多麼迫切地希望了解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好。在電話討論會中,有人要求我介紹一下GE的業績考評體係,想知道我們如何把員工的工作劃分為三種業績類型,並給予相應的獎懲。而那些參加簽名售書儀式的人則希望知道,我曾說過任何公司的人力資源負責人都應該至少與CFO(首席財務官)同樣重要,我是否在誇大其詞。(其實沒有,我是發自內心的。)在訪問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時候,一位來自印度的MBA(工商管理碩士)學員請我完整地解釋,一個真正出色的業績考評結果應該是什麼樣的。

巡回宣傳之後,提問的狂潮並未消退。無論是在機場、餐廳,還是在電梯間裏,各種問題繼續向我湧來。比如,有一天,我正在邁阿密的海灘上小憩,誰知有一個小夥子從水裏遊過來,說他有個特許經營的機會,問我有什麼看法。不過,大部分問題還是在我2002~2005年裏所參加的大約150場討論會中提出來的。從紐約到上海,從米蘭到墨西哥城,這些會議的聽眾人數從30~5?000人不等。通常,我會和主持人——往往是某位財經記者——一起坐在台上,回答聽眾從四麵八方拋來的問題。

這些提問可謂五花八門,包括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如何管理那些才華出眾但愛惹麻煩的員工,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開展六西格瑪品質改善計劃,如何組建優秀的工作團隊,如何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中擔當領導職責,如何對付並購,以及如何設計“殺手戰略”。

還有人問,如果我的工作業績卓著,老板卻總是熟視無睹,我該怎麼辦?如果整個公司隻有我一個人認為有改革的必要,如果我發現自己公司的預算漏洞百出,如果我希望推動一種偉大的新產品的開發,但總部卻不願意提供足夠的權力和資源支持……我又該怎麼辦?

有的問題是,如果我發現公司的經理們講話並不實事求是;如果我喜歡某位員工,但他的業績卻始終不盡如人意,使得我必須解雇他;如果我需要領導自己的組織從持續一年多的危機狀態中走出來,我能夠做些什麼?

另外,還有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有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問題,例如打高爾夫球、裝修房屋、通過步行馬拉鬆來募捐等。此外,還有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又不至於讓別人產生敵意的問題,關於宏觀經濟走勢、新興產業和彙率波動的問題等。

具體的問題成千上萬,不過絕大多數可以歸結為如下一句話:

怎樣才能贏?

這正是本書要談的主題——贏。或許沒有其他話題能讓我有興趣再寫一本書了!

因為我認為贏不僅僅是“好”,而且是真正的“偉大”。

在商業生活中,取得贏的結果是偉大的,因為當公司贏利的時候,人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對成功企業的每個員工來說,他們在市場上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創業機會,他們對未來更加充滿自信,有錢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學,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買得起度假別墅,退休生活也有了更好的保障。企業的贏利還讓他們有機會回報社會,除了納稅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因為他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奉獻給慈善機構,比如到社區學校去當輔導員等。贏的結果可以惠及周圍所有的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相反,當企業虧損和失敗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遭受打擊。人們變得憂心忡忡,私人的財務狀況更加脆弱,能幫別人做事情的時間和資金也更為有限。他們做的事情讓家人感到擔心和難過。還有,一旦失業,他們也很難再給國家繳納更多的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