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借著中美會談、尼克鬆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關係改善的國際大背景,香港股市萬馬奔騰,高潮迭起。1973年,越南戰爭停火,港府宣布興建地鐵,各公司相繼派息並大送紅利,加之西方金融繼續動蕩,香港股市更加狂熱,宛若遍地黃金。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數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飆16倍。在“隻要股票不要鈔票”的觀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窩蜂搶購股票,一路高歌的股價遠遠脫離了公司的實際盈利水平、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以至於製度上的創新和變革都被忽略了。
被挑起來的尋金美夢引發的股市狂潮幾乎淹沒了一切。由於交投過分活躍,有交易所甚至疲於應付而被迫宣布壓縮交易時間。在股市炒得熱火朝天時,批評眾多企業在股市“一擁而上”、力勸大家警惕市場風險的文章接連不斷,就連彙豐銀行主席也公開呼籲小心股市過度投機,可這樣的聲音沒有人聽得進去。據當年的報紙報道,港府曾印製了諸如《購買股票須知》之類的冊子,放在銀行或證券交易所,免費派發,可誤信“買股可以致富”的股民埋首炒股,那些小冊子與灰塵相伴多日後被無奈收回。
如脫韁野馬般暴漲的股市並未能與經濟因素相契合,行情過急、過劇、過濫的膨脹與擴張,終於樂極生悲,釀成股災。從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數從1700多點跌至500多點,一些炙手可熱的藍籌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美國、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西方各國股市一瀉千裏,覆巢之下,香港焉有完卵?恒生指數在上年狂跌75%之後再跌60%!
處境最糟的總是接到最後一棒的散戶。因為先前差不多所有參與買賣股票的人都能獲利,所以就有人辭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股市,不少人簡直如癡如醉,樂而忘返,當市場突然翻臉大跌,興高采烈的人們頓時呆若木雞,部分人一夜變瘋,有的因突然失去所有財產而走上自殺自毀之路。
此次香港股市遭遇股災,曆時共一年零九個月,跌幅高達91.5%。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甚至自殺。當時民間就流傳一個笑話,說青山精神病院裏也設有證券交易所,專為因炒股票發了神經的人而設,直到現在也未能證實此說是真是假。
1973年香港大股災被多個有名的電視劇和電影所記述,最為有名的當然是《大時代》,《大時代》裏的方展博的爸爸方進新先生麵對擁堵在交易大廳外、保安攆都攆不走的狂熱股民,一怒之下拉出消防龍頭,將冷水潑向人群,但是瘋狂的股民絲毫不為所動。在著名的電影《竊聽風雲2》裏麵的操盤大鱷秘密組織“地主會”為首者同叔(曾江飾)也屢屢提及1973股災,當年是他們為首擊潰了“鬼佬”(老外)操盤而為華資挽回了投資損失,令香港華資從此吐氣揚眉,呼風喚雨。
1973年香港股災是香港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恒生指數從高位1700多點一夜之間狂跌過千點,令不少人為之傾家蕩產,為此自殺者不少,香港經濟頓然陷入不景,愁雲慘霧籠罩香江。有人從港島銅鑼灣一路敲門至西環,就算連一份外賣(點餐外送)的工作也找不到。可見當年香港經濟之糟糕。中年或中年以上香港居民對此應記憶猶新。
我根據港交所和遠東股票交易所發布的數據對香港股票市場1969年開始到大股災開始的前一年(1972年)的恒生指數以及交易量數據進行的統計如下:
到了1973年,1至3月的成交量分別為94.49億元、95.43億元及94.93億元,全季成交量(284.85億元)已比1971年全年成交量(147.93億元)高出1倍,也占了1972年全年成交量(437.58億元)的七成,至於在這個季度新上市的企業,則多達85家,吸納資金達8.1億元,以數量計,也較過往任何一個季度高。在“隻要股票,不要鈔票”觀念的影響下,不少市民一窩蜂地搶購股票,使股價的升幅遠遠脫離了公司的實際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