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這時期盲目而不理性的投機活動,正是3月中期以後股市崩裂的重大原因所在。成交量方麵,1969年全年總成交量為25.46億元,1970年跳升至59.89億元,到1971年及1972年,更分別飆升至147.93億元及437.58億元。也即是說,在這短短的4年裏,成交量也大幅飆升16倍多。一句話,無論是從恒生指數或是成交量看,1969年至1972年這4年間的表現,的確是香港股票市場發展中一個最為急速時期。所謂“樂極生悲”,這場來勢洶洶的“淘金浪潮”,最後還是以悲劇收場。
1973年3月9日(星期五),一個平平凡凡、簡簡單單的日子,既沒有特別轟動的利好消息,也沒有什麼顯著的資金湧入,恒生指數卻因市場過度炒作而飆升至1774.96點的曆史高位,單日成交量達6.19億元,使很多股民極為雀躍。
可惜,到了下一個交易日(3月12日,星期一),股市便因發現3張合和實業有限公司的假股票而逐步滑落,並觸動了一浪接一浪的拋售潮。
3月14日港股交投大減,市勢亦甚低殘……令股市出現如此氣氛,一方麵是銀根收緊,其次是發現3張合和公司假股票問題,導致持股股民誠惶誠恐,都擔心自己所持股票可能是偽造的。在這種心理作祟下,股民開始了瘋狂拋售。消息一經傳揚開去,盲目跟風的更多,總成交量下滑到4.03億元,恒生指數報收1604.25點。
之後到了1973年3月23日,股市仍無法擺脫弱勢,並且愈跌愈急。由於氣氛逆轉,部分投資者便因來不及拋掉股票而蒙受巨大損失。對於這種情況,報紙的報道是:“連日股市急跌……許多股票持有者對著這個淒慘的跌風,無不焦頭爛額、膽戰心驚,大有談虎色變之勢。”不過,可以這樣說,港股在3月上旬的“大跌市”,隻是這場巨大災難的序幕,真正的“焦頭爛額、膽戰心驚”還在後頭。那些不肯在此時“止損離場”,甚至抱著“趁跌市抄底”的投機者,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3月26日,另一場股市大瀉又悄悄蒞臨。當天,恒生指數由1417.98點下跌至1229.28點,單日下降了188.70點,跌幅超過一成,使市場大為震動。當時還有少部分市場中人指“股市很快便可止跌回升”,因而建議“趁低吸納”。可惜,這個過度樂觀的預測,兩年內也無法兌現,而股市的跌浪也在“莊家大戶”不斷拋售的壓力下愈跌愈急,也愈跌愈深。
大跌一直延續到了1973年4月,此時香港稅務局還在4月4日發表“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稅”的廣告,計劃向股票投資者征稅,消息使一眾股民更為惶恐,加劇了市場的拋售潮。到了4月9日,恒生指數終於跌穿1000點的心理關口,報收934.50點,使氣氛由悲觀轉為惶恐。事實上,在短短的30日內,恒生指數合共已下跌了800多點,跌幅接近五成。跌勢之急、跌幅之大,真是令人“談股色變”。
由於股市跌勢過急,並有跡象會衝擊金融係統和影響社會穩定,1973年4月10日,4間交易所和銀行負責人於是約見財政司夏鼎基,商討“穩定股市”的政策。經過數輪會議,政府仍一直堅持“不會幹預自由市場運作”,但對銀行及交易所推出的一些自發性措施,則表示會給予支持。這些措施如下:(一)押後新股上市3個月,減少股票供應;(二)嚴限經紀24小時內交收,抑壓拋空炒作;(三)部分大型銀行同意放寬股票按揭貸款,放鬆市場銀根;(四)解除外彙管製,挽回市場的投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