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啟示錄之香港1973年股災(3 / 3)

雖然政府或市場中人不斷呼籲投資者“保持冷靜、不必驚慌”,甚至說“股市快將回穩”或“香港經濟基礎穩健、前景看好”等,希望可以挽回投資者的信心,並扭轉市場的跌勢。但一切努力似乎並不奏效,股市不但沒有掉頭回升,反而愈跌愈深,使一眾股民更加慌亂失措、惶恐不安。

從3月9日股市下跌起到5月8日收市,股市連續下跌了兩個月。在這段“日月無光”的日子裏,很多投資者損失慘重、叫苦連天。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很多股民均乞求政府插手,阻止股市繼續下滑。

為了“救市”,4家交易所宣布由5月7日起恢複全日交易,希望借延長交易時段而刺激交易、扭轉跌勢。之後,證監專員施偉賢在5月9日也公開表示,“香港經濟前景良好,市民不用過慮,股市信心可複”。受到各類“救市”措施刺激,股市總算在5月9日的低位(656.03點)中反彈,並上升至5月14日的742.45點,而港督麥理浩在5月18日也公開表示香港股市已經回複正常的言論,又使股市進一步上升至5月21日的861.54點。不過,這個短暫的反彈浪維持不到兩星期,踏入5月22日,股市又在“莊家大戶”趁反彈勢頭“大舉出貨”的影響下掉頭回落。

到了1973年的6月27日,香港股票市場終於因為有企業的市值大跌而爆出有“公司遇到財困”的問題。首家突然傳財政困難的公司,是一家專門代客買賣股票的財務投資公司,名為華利來財務投資公司。據報道該公司在股市崩潰時擅自動用客戶的股票做抵押,借以應付本身資不抵債的財政危機。當客戶做出投訴而警察又上門調查時,負責人已“人去樓空、逃之夭夭”,使公眾極為關注。

由於投資者憂慮陸續會有公司“爆煲”(財困),因而不敢持貨(股票)太久,甚至不計後果地大舉拋售,使恒生指數進一步下跌至7月11日的494.45點。之後,股市曾一度出現技術性反彈,並由500點左右上升至7月18日的602.34點、6月24日的678.47點及7月27日的735.15點。不過,從7月28日起,股市又再次向下探底。

進入到8月份,股市仍在連串不利消息影響下繼續滑落。其一是立法局通過收緊開設交易所法案,其二是陸續發現假股票,其三是銀行提高利息。

由於不利消息一浪接一浪,股市也一直無法擺脫弱勢,並長期處於疲不能興、隻跌不升的困境。事實上,自1973年3月12日跌市開始至9月中旬,香港股市已跌去了接近1200點。

到了1973年年底(12月24日),恒生指數進一步下跌至隻有400.21點。聖誕節過後,股市雖然略有反彈,但全年最終仍以433.70點收市。與3月9日高峰的1774.96點比較,在短短的10個月內,恒生指數足足下降了七成半,而全年成交量雖有482.17億,但若扣除首季度的284.85億元,其他9個月合共隻有197.32億元。也即是說,3月份以後的股市,跌勢之急、跌幅之大,十分驚人。

到最後,恒生指數竟然下跌到150點才重新返身向上,跌幅高達91%。曆次股災之慘,莫能與之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