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在全世界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衝擊,股票跌幅高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在西方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這一天被金融界稱為“黑色星期一”,《紐約時報》稱其為“華爾街曆史上最壞的日子”。
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整個60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降低至很低水平。到80年代時,美國股市已經曆了50年的牛市,股票市值從1980年的24720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59950億美元。自1982年起,股價走勢更是持續上揚,交易量也迅速增加,1987年日交易量達到18060萬股。股市異常繁榮,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實際經濟的增長速度,金融交易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世界貿易的發展速度。因為股市的高收益性,大量的國際遊資及私人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向股市,這些資金為追求短期利潤而在股市上從事投機交易,造成股市的虛假繁榮。
在這段長達50年的股市繁榮下,也留下了許多陰影。1973年至1975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美國爆發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致使通貨膨脹率上升,失業率很高。加之當時美蘇開展軍備競賽,大大削弱了美國的經濟力量,使國際甚至是國內的市場占有份額也不斷下降,外貿赤字和預算赤字不斷上升。隨著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管製的放鬆和對股票投資的減稅刺激,巨額的國際遊資湧入美國股票市場,促進了股價持續高漲。在1987年頭9個月中,僅日本購買美國股票的新增投資就達約150億美元,股票價格已近崩潰。這些都意味著美國股市將經曆一場大的調整。
事實確實如此。從1987年8月以來,紐約股市即開始出現較大的波動,尤其是10月份的頭兩周股票價格不斷下降,在10月5日至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就下跌了158.78點,接著第二周又下跌了235.48點,其中10月16日一天就下跌100多點。人們已開始擔心,1929年的災難又即將來臨了嗎?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籠罩在陰雲之中,在急促而沉悶的“當,當,當”鍾聲中,紐約股票交易所開始了新的一天。開市伊始,一種不祥的預感就襲上了喧囂的交易大廳內每個人的心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就跌去67個點。轉眼間,賣盤湧起。在蜂擁而至的滾滾拋盤的打壓下,熒屏上盡數翻起綠盤(下跌),看不見半點紅浪(上升)。交易所內一片恐慌,期貨市場也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從上午9:30直到11點鍾,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直線下瀉,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遏製繼續惡化的局勢。雖然也有人提議休市,但無人敢做決定。紐約股票交易所顧忌華爾街在全球股市中的“風向標”作用,隻得拚命堅持下去。
當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人士大量賣出指數期貨時,紐約股市也大量拋盤,而買家卻極為匱乏。開盤第一小時內,市場上很難找到買家,約占標準·普爾500指數指標股30%的95隻藍籌股竟然尚未成交,而由於賣單大量堆積而買單不多,市場價格被迫一再下降以吸引買方。到10時30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0隻指標股中有11隻還沒有開盤交易,而在平時,通常開盤後不到5分鍾的時間裏,就會全部開始交易。由於許多隻股票沒有交易,當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無法真實反映市場實際價格,整個市場處於無序狀態。交易量不斷被刷新,計算機交易係統速度減慢,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準確數字根本無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