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職場小資如何理財?(2 / 2)

我們之前和一位上市企業高管聊天,他的建議是,對於絕大部分年輕人而言,開始工作5年之內,因為工作帶來的收入增長都要重於因為投資理財帶來的收益增長。所以,做好投資自己和折騰那點兒少得可憐的本金之間的平衡。在年輕的時候,以自我提升為主,積累本金為輔,是比較合適的方法。

第四點,理財的實際操作如何開始?在你的問題中,問到是要交給別人(基金)還是自己學習,自己學習要學哪些方麵。這個問題本身是值得商榷的。

即使你準備把錢都投入到基金裏麵去,你就什麼都不用學習了嗎?你知道基金有什麼不同的種類嗎?知道如何挑選基金嗎?知道在中國,公募基金公司的賺錢方式是通過管理費(所以規模最重要),而不是盈利狀況嗎(但這個能影響長期排名,從而影響未來規模)?誰對你的投資結果負責?最後隻有你自己!所以你當然需要去學習,不論你最後是決定把錢交給基金去打理,還是自己來做組合。

如果根據我對於一個理財計劃的設想,更直接回答你的問題:你起碼需要學習如何優化日常消費,信用卡的知識對你會很有幫助;你需要學習如何去選擇一個合適的保險計劃,了解現在已有的社保是什麼,然後完善自己和家人的商業保險;然後是學習有哪些理財方法相對更安全、更方便,能夠不花你太多時間和精力,但是能帶來超過通貨膨脹率的收益,讓資產起碼不貶值(比如說國債、貨幣基金、債券、債基、銀行理財等等);這些都學完以後,可以考慮學習更高風險也更高收益的品種,進行小量嚐試,積累經驗。

最後舉個簡化的例子吧:

假設我們有位朋友,一直以外太空旅行為5年目標,從現在搜集到的信息來看,一次太空旅行差不多要60萬元左右。他目前已有的積蓄是10萬元,存在定期裏麵。他年收入30萬元,每年支出差不多25萬元,隻能存下來5萬元。如果這樣的話,他5年後預估最多可以存下38.7萬元,還差了22.3萬元。

怎麼辦?

通過記賬,他發現每年大手大腳多花掉了起碼2萬元(正常應該可以達到40%或者以上的儲蓄率)。

預計今年升職,以後年薪估計每年能漲3萬元。

之前放在定期裏麵的錢準備轉投收益在5%左右的銀行理財。

這樣的話,5年後預計儲蓄可以達到68萬元,實現宏願無壓力;還可以留下8萬元的緩衝空間,解決緊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