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自由之路,個人投資者;發表於2014年7月14日
最近和幾個朋友聊天,看到太多的人對股市致富抱太大的期望,並且把股市致富當成財務自由唯一的路。雖然我們家庭的很大一部分財富是從股市中獲得的,並且依靠股市實現了基礎的財務自由,但我還是要談談對財務自由的新看法。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財務自由的夢,期望35歲前或者40歲前就有能力提前退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當然,任何國家能實現這一點的肯定是少數人。想實現這個目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法:
(1)創業
我認為創業是達到財務自由最快的路。微軟CEO比爾·蓋茨35歲身家25億美元,穀歌CEO拉裏·佩奇35歲身家166億美元,Facebook CEO紮克伯格30歲身家接近300億美元。可以說他們以火箭速度實現了財務自由,就算再牛的投資者,也無法與之相比較,比如股神巴菲特也是60多歲以後,財富才接近這樣的數量級。
中國也一樣,騰訊的馬化騰、盛大的陳天橋、京東的劉強東,也都在35歲前實現財務自由;聚美優品的陳歐,30歲身家已經超過10億美元。
當然,上麵提到的都是創業頂級的人,也有很多創業做得很一般的人,也許他們的公司還沒有上市,但是被某個上市公司收購,馬上就是幾千萬元或者幾億元的身家。
(2)跟大哥創業
前麵提到的公司,即使你不是創業者,而是這些公司的前100名員工,那麼也基本能實現35歲前財務自由。
(3)投資
假設500萬元財務自由,22歲畢業的學生,工作3年攢出50萬元,然後職業投資10年10倍,那麼35歲夠500萬元;如果初始本金隻有10萬元,那必須10年50倍才行。
以上實現財務自由的三種方法相比而言,股市實現財務自由的夢是最難的,尤其是過早選擇職業投資的年輕人。
以我自己的經曆而言,2002年工作,畢業後夫妻雙方的工資還是挺高的,就這樣也是過了10年後才差不多達到財務自由。坦白說,我不是成功者,我年輕的時候工作不是很拚,也是一直想著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直到2010年,我才意識到職場上也不能太荒廢,努力拚了一把,確實很有效果,後麵兩年我的工資收入翻倍了,但拚得有點兒晚了;由於拚事業那段時間對投資的疏忽,導致2011年收益較大回撤,虧的錢是年工資的好幾倍。正是由於資產規模夠大了,所以我決定了後麵自由生活:一方麵,依靠低風險投資。在沒有職場現金流的情況下,也能保證一家人衣食無憂。另一方麵,將自己解放出來,從事一些高風險的行業。我這裏所說的高風險,是指放棄穩定的30萬元年薪的工作,而從事未來不確定的,有可能沒任何收益,也有可能改變我生活的一些事情,比如我花時間寫了一本《低風險投資之路》的書。
我在股市投資方麵還是有些天分的,也實現了10年12倍的收益,但即使如此,那些創業公司拿到期權的中層人員,仍然完勝我。這裏不是我要和他們攀比,這完全是實事求是的敘述,所以剛畢業的年輕人,即使你們想財務自由,也沒必要非走這條路。
為什麼我推崇低風險投資?因為低風險投資能最好兼顧投資和實業。如果我一直做高風險投資,家庭資產過山車,我可以肯定我將無心工作了;正是因為做的是低風險投資,所以我職場11年雖然沒做到很優秀,但也不落後他人。
所以,真建議年輕人把精力重點放在職業上,投資低風險就行了,這樣更容易實現財務自由。當然你覺得自己天分特別高,那也可以做職業投資者;不過我認為,優秀的職業投資者,就去做私募,通過幫別人賺錢來增加自己財富增值的杠杆,這和創業者拉天使投資一個道理。
自己沒多少本金,還想著單純靠自己的錢滾雪球就實現財務自由的年輕人,還是醒醒吧。我2007年看到很多股神,有人2萬元炒股炒到60萬元,1年30倍收益,厲害吧?但那又如何呢?也就是其他人1年的年終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