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斌斌,前泰康人壽市場部產品研發和企劃高級主管,發布於2014/03/12
原帖鏈接:http://xueqiu.com/1287305957/28194149
本文為球友資深保險人丘斌斌做客雪球訪談實錄。
問:意外險好像占比規模並不是很大,各家保險機構業務占比中,意外險占比能有多大?
答:意外險的保費本身就很少,營銷係列比較貴的費率也就是千分之幾,所以保費規模並不大,但是購買的人群比例並不低,隻是買得是否合適有待考究。保費在各公司原保費中的占比一般都小於1%。友邦一直是意外險賣得很好的險企。
問:看保監會數據,意外險好像占比很小,是不是各大保險公司對這塊都不大重視?都比較在意壽險這塊?
答:並非如此,保費占比小是因為保費本身就很便宜。消費型壽險的意外險費率,在營銷係列也就是千分之幾,網銷產品更能便宜到萬分之幾,所以保費占比肯定是排不上的,但是購買的人次並不在少,而且有些壽險的產品中含帶了意外的保險責任。比如航意險、短期旅遊保險等經常是很多人購買的產品,從這次馬航事件來看,158人中,有169人次購買了保險公司的產品,當然不全是意外險,但是比例並不低。
問:一般出行好像都不選擇意外傷害險,請教丘總您認為消費者為何忽視它呢?而且媒體上很多報道有很多隱形條款,對投保人不利。
答:意外險有三類,普通個人、團體意外、特定意外,比如短期旅遊保險就是特定意外保險的範疇。而且有些壽險的主險中也含帶了意外保險的責任。消費者可能覺得意外的發生率不高,我坐飛機很多次或者出遊很多次,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而且保費交了就拿不回來,所以對購買這類產品的積極性減退。隱性條款呢,這是媒體這樣講,意外險的分類很多很細,有些地方是有限製條件的,比如必須在公眾休息的節假日出險,比如燒傷的定義、殘疾的定義和比例等等,這些比較容易引起歧義和誤解。有些客戶認為,我買了意外險,出了事兒,保險公司不賠我。其實他僅僅買了意外,由於意外造成了醫療,並沒有殘疾或身故,但是他又沒有買意外醫療的產品,所以沒有辦法理賠,從而產生糾紛,這些都是現實中在產品購買時候的理解誤區造成的後期問題。
問:對於經常打飛的的建議買什麼樣的意外險比較好?
答:保險公司在網上有銷售一年期的航意險,以泰康為例,是99元保一年,保險金額是110萬元,如果覺得還不太夠,還可以再多買幾家的,很多公司都有類似的產品。除此以外,如果你怕晚點,可以在一些經濟公司如明亞的網站上購買一些短期旅遊產品或者淘寶上的飛機延誤險種,一旦延誤時間較長,可以獲得賠付。
問:介紹一些意外險的常識吧對這玩意兒關注得很少,有啥講究嗎?
答:您的問題很好,但是這個問題很複雜。我最近準備專門寫一篇文章,指導大家如何正確購買意外類保險產品。
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是指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由意外傷害事故所致死亡或殘疾,按照合同約定給付全部或部分保險金的保險。這裏麵有幾個要件:合同有效期內、外來的、突發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無法逃避的事件造成被保險人身體的傷殘或身故。而對於意外傷害造成的醫療費用,一般需要購買意外傷害醫療保險來對應賠付。而意外的發生後果,更多的是醫療費用問題,所以這個產品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