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yuan,個人投資者,發布於2013/05/31
原帖鏈接:http://xueqiu.com/3044847182/24011046
對於一個企業的認識,除了對財務數據的認真分析和討論,也有必要談談自己對這個企業的接觸。感性和理性認識都不可或缺。一個人生活中免不了和保險打交道。我也談談與平安打交道的經曆吧。
幾年前因為一個海損的案子和平安斷斷續續打了2年的交道。我是投保人,平安承保,海事發生在印度洋。為了索賠前前後後折騰了3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結束。但是我要說拖延到現在不是平安的責任,而是船東無賴。我所在企業早已和平安達成了和解,拿到了平安的賠款,由平安代為向船東求償,但是按照協議我們還必須根據平安的要求簽署和提供需要的文件。案子的具體過程我就不細說了。隻說自己的感觸。
不知道有誰去過平安在上海張江的後援中心,2008年我前後去過兩次。建築規模很龐大,但是最震撼我的不是建築,而是裏麵數千名員工坐在沒有紙筆的桌子前操作電腦,他們告訴我這些人的工作是把全國各地簽署影像傳輸過來的保單輸入到係統裏,之所以不配紙筆是防止員工私下記錄投保的信息。平安的後援中心周圍是不少銀行的後援中心,想來也一定有不少這樣的白領民工操勞著。不得不說平安的後援中心給我的印象很深,我還發現平安喜歡仿古樣式的建築,後援中心如此,陸家嘴的平安大廈也是這樣。馬明哲很相信風水之說。
日常生活中大家接觸的都是平安的保險銷售,我還多次接觸了平安的後台人員。相比之下平安後台(如理賠等)素質更加高些,彬彬有禮。也的確把客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至少在我看來這個案子非常複雜[人一輩子很少會和保險理賠打交道,這也令我對保險公司盈利更加有信心了(大笑)],所以從一開始我就請了律師為我保駕護航,平安自己的律師我沒有見到,但我相信平安的每封郵件必然經過法務人員的把關。但是為了這個案子,平安還請了新加坡和迪拜的律師(費用比我請的高多了,但我請的律師業務也很優秀)。其實這個案子我們和平安的立場是一致的,但作為苦主,我們無意更多涉入與船東和船東背後的保險公司的談判。所以我的立場很清楚,盡快與平安了解,拿到賠款(盡可能多地),由平安和他們打去。不出所料,我們的賠款一年多拿到了,但是平安真的申請扣船並把船東告了。案子拖延到現在仍未完全了結。詳細內容我就不說了,前後的郵件大概有幾百封(90%以上是英文的),雖然我的英語馬馬虎虎,但是裏麵的術語對我來說全然陌生,每封郵件都由律師過目並和我商量,正式的郵件也都由律師起草。我的經驗是碰到理賠涉及法律訴訟這種事情,律師是你最好的幫手。據我所知,這個案子的延宕和複雜也出乎平安的意料,苦不可言。平安從船東可能拿到的賠償會遠低於他們花的律師費(哭泣)。
對於理賠,似乎大家的經驗是找當初的保險銷售,但保險銷售流動率非常驚人,往往出險的時候銷售不巧離職了(好失望)。我的經驗不是這樣,在保險公司裏銷售和理賠完全是兩個係統,理論中是不打交道的,但是實際還是有溝通的渠道,因為出險的損失最後會影響銷售的業績收入,所以還是要溝通的。通過誰溝通,我的經驗是買保險最好通過保險經紀公司,出險理賠時保險經紀公司也可以幫上忙,而且是大忙。保險經紀公司類似於房產中介(我這麼說沒貶低吧)。保險不僅僅是費率,還有很多複雜的內容。保險經紀公司的人基本上是從保險公司出來的,而且是精英,他們可以幫助你做保險方案(企業不會隻買一種保險的),這個技術含量很高,對保險公司有很強的談判能力。我記得英國(保險發源地)保險公司業務大部分是保險經紀公司或者經紀人帶來的。而且你是保險經紀公司的客戶,他是為你服務的,出險的時候投保人和保險公司會成為利益衝突的雙方,多個幫手總是好的。
保險是現代經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誰說的來著:保險是對風險的定價,我還要在風險前麵加個定語:未來。沒有保險,很多經紀活動難以展開和進行。人偏好在不確定中把握確定性,保險向你銷售了部分確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險不可或缺。
從這個案子,我讓老婆開始買了平安保險的股份,當時就是40多塊吧。和平安的人接觸時,他們說平安股價從140多下跌,跌到80、90的時候,很多平安保險的人開始買入了,他們覺得已經跌到位了,後來跌到20多吧(跪了)。這說明對於一個公司的估值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分歧很大一點都不奇怪。
說到平安高管的高薪,據我所知,這個高薪也不是那麼容易拿的,而是對應了績效考核,完不成,收入就掉很多,連續兩年完不成,就得走人了。
拉拉雜雜說這麼多,對我來說,平安就是一頭大象。你接觸到的部分會給你對企業整體評估的影響會很大。也許我摸到的是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