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揭秘複星國際化“出海操舟術”(1)(1 / 3)

馬吉英/李聰,中國企業家記者,發布於2013/9/22,原帖地址http://xueqiu.com/3574073965/29490458

8月底一個時晴時雨的上午,我們從紐約驅車前往漢普頓,去拜訪彼茲(Bernd Beetz)先生。漢普頓距離曼哈頓約兩小時車程,是美國東部有名的富人區。汽車經過一片盛開的波斯菊,停在Parsonage Lane 232號門口,別墅前麵鋪著顆粒均勻的白色鵝卵石,踩上去沙沙作響。62歲的彼茲在這裏度假,著一身黑色休閑裝,聊天的時候家人給他端上了一杯黑咖啡。

他曾在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集團之一——法國COTY集團擔任CEO一職長達11年之久,據說他有個習慣,從來不接獵頭電話。可在2013年7月,他接受了複星集團的邀請,出任美國高端女裝品牌ST.JOHN公司的董事長。

2013年4月份,複星投資ST.JOHN,成為該品牌第二大股東。彼茲就是在複星入股後加盟的。同樣在今年上半年,複星醫藥還出資約2250萬美元認購美國Saladax Biomedical,Inc.的D輪增發優先股,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再算上對以色列醫療激光設備廠商Alma Lasers的並購,複星在今年上半年一口氣宣布了三個海外並購項目——這比過去三年的總和還要多。

彼茲接到任命後,就一直在觀察歐洲和中國市場的潛力。“目前ST.JOHN品牌的第一大市場是美國,第二是歐洲,中國市場可以忽略不計,但未來中國可能會成為第二大市場。”

聽起來,彼茲很接受複星關於“中國動力”的理念,也相信未來中國經濟和市場消費潛力會更加強大。不過,在美國關於中國模式能否持續的擔憂也日益加劇。與彼茲見麵之前,我翻看到了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的專欄。他自述“從來就不是很喜歡整個‘金磚四國’的概念,巴西、印度經濟撞了‘南牆’,俄羅斯主要靠石油活著,而中國在經曆著‘劉易斯拐點’帶來的麻煩甚至會崩潰。這種變化之快,讓人感到像在坐過山車,前幾天,我們還在畏懼中國人,而現在我們卻替他們擔心。”

克魯格曼有足夠的論據,以資本市場為例,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為1290點,危機後跌至660點,而今年9月標普已漲到1710點。股指比危機前還高出30%多;而中國上證綜指則從2008年初的5500點一路下跌,至今還在2100點左右徘徊,股指比金融危機前還大幅折讓了50%。

“大家看問題方式有差異,而在這差異中,複星找到了特有的投資機會和邏輯。”在北京萬豪酒店,複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信軍雄辯滔滔,邏輯嚴密,如同正身處前線指揮作戰。他覺得經濟學家在理論上的看空和資本市場數據顯示的低迷與中國經濟現狀不符。

他承認中國製造業確實麵臨很大困難,但認為過去幾年中國正從製造業驅動轉向服務業驅動。正是基於此判斷,複星從三年前就將其國際化戰略描述為“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要抓住中國在消費升級、製造業升級和金融服務業領域的發展動力,嫁接全球優勢資本、品牌和管理,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

複星除了前三年試水旅遊度假與時尚產品行業外,觸角也開始向醫藥、地產、奢侈品、金融等領域延伸,收購目光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中東。在梁信軍看來,經濟危機導致了以歐美日為主要市場的很多公司估值處於低位,這讓複星有了一個係統性的做大項目投資的機會——他對“大項目”的定義,指的是單個項目投資額在1億到10億美元。

對於這些項目的選擇範圍,複星有個看似簡單的量化標準,即“人口比例論”: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那麼某個行業或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就應該占到22%,甚至會占到30%到40%,所有沒達到這個比例的行業或企業都可進入篩選範圍。以ST.JOHN公司為例,目前中國市場的銷售份額隻占全球的4%~5%,複星收購它的目的就是想讓它的份額增長到22%。

“複星與當年日本人不一樣,他們是買便宜資產,而我們投資目的是為了鞏固複星在中國的優勢,隻買那些能夠受益於中國成長的資產,價格高不是問題,關鍵看它在中國的成長空間。”梁信軍再次強調了中國成長空間的價值。

去年是複星集團成立20周年,它曾抓住經濟高速增長期,布局地產、醫藥、礦業、鋼鐵等領域,沒有被相繼而來的經濟波動和宏觀調控風險擊倒,投資由重轉輕。如今它則在全球化中進行大規模資產配置。“不做配置,其實將來是有問題的。因為你不做配置就等於做了配置了,那就是假設你認為中國在未來十年還能維持高增長。”梁信軍注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