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投資世界裏最愚蠢的事(2 / 2)

喜歡在投資上“狐假虎威”借他人之口說自己話的在我看來有兩個動機:一個是“文革”似的“毛主席說……”通常這類人是借助外力給自己空洞的話語增加重量;另一種比較致命,是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在日常投資生活中形成屬於自己的東西,並在風險中檢驗自己的投資框架。人類是不可能通過閱讀遊泳書籍學會遊泳的,但卻有很多人期望學習萬裏之外的一個老人步入成功,有人非常勤奮,日積月累,積攢成書,閱讀每年的股東信,仿佛詞語字間浮現出慈父般的老人在耳邊滔滔教誨,並以此產生與萬裏之外老人“神交”的幻覺。深感自己有使命把個人領悟推廣傳播,自己一個人“賺錢”太自私了,必須布道傳教普度眾生。這類投資學究派自身專研本無太大社會危害,把投資當學問去研究一樣會產生“學術”成就感。但本身象牙塔裏曲高和寡的理論派,高處不勝寒,需要走入人間尋找溫暖,引起群眾共鳴方能增添存在感。而能吸引到的往往又是剛入市的初哥。巴菲特這種投資者就跟繪畫裏的達·芬奇,雕刻界的米開朗琪羅一樣。如果有人出了本《達·芬奇繪畫指南》《像米開朗琪羅一樣雕塑》。然後把達·芬奇當年用的什麼顏料,什麼動物毛的畫筆,米開朗琪羅雕刻大衛所用的石頭,雕刻的角度和工具分析得頭頭是道,學習繪畫和雕塑的學生肯定覺得這人太可笑了。

價值投資之所以聲名遠播,是因為相比其他投資方式價值投資很容易被記錄下來。索羅斯就算如何細致描寫20世紀90年代做空英鎊大賺,也沒有任何的參考性,畢竟投資的“環境”不是簡單地重複,但是看到巴菲特買入可樂,因此在國內找消費型企業,看到巴菲特買沃爾瑪,在國內找零售型的公司,相對更容易產生正麵的結果。但是無數的學究試圖把投資教條化、簡單化。因為這更利於自己名聲傳播,如果聖經裏的十誡是一百誡,那麼顯然在傳播上沒那麼便利。把投資簡單化、教條化很容易產生東施效顰的結果。結果就是買入估值低前景不明的企業被冠以價值投資,買入之後多年不盈利美其名曰長期持有。如果一筆投資多年不盈利,而更多地依賴市場自身的變化,那麼更像是一個β投資者。β投資者賺取的是市場本身的波動,如果多年不漲的板塊都開始上漲那麼顯然大牛市來了,如果是在等待牛市不如買ETF基金。但對於東施效顰者來說找到充分理論依據的錯誤投資行為更容易堅持,而缺乏“價值”標簽的投資行為就像是沒有了精神支柱,立刻潰散瓦解。

凡是不說自己個人或身邊投資案例,進行具體的個股分析,而在吹侃萬裏之外50年前發生了什麼的,都是在玩一些無法證偽把戲吸引信眾的傳教士。徐福當年就是通過千裏之外的長生不老藥故事騙了秦始皇,獲得資助遠走高飛。有的投資學究幹脆把教科書的語言,以自己的理解複述出來,天天念佛經的信徒不會覺得自己成佛。但學究理論研究多了卻會產生掌握製勝法寶的幻覺,最差也要引起身邊粉絲的共鳴。然後再把粉絲分成幾種倉位,幾個回合下來自然有一群幸存的腦殘粉頂禮膜拜。

初哥入市,要少聽別人說什麼,要多觀察別人在做什麼。天天高喊減肥的卻把上桌的紅燒肉都吃了,天天以高手自居的卻還對如何收取會員費絞盡腦汁,對如何把書賣得更好到處宣傳,生活拮據卻自稱低調。一談具體的公司用一些空洞的理論回應,稍有爭執就立刻搬出巴菲特等各路大神加大自己嗓門的,初哥們一定要小心。

對相同的公司,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對一些事實的討論,是可以形成統一價值判斷的。多和行業內的人交流,發掘公司內部經營的真相,對理解投資標的有莫大的好處,而如果有幸碰到跟你一樣對公司感興趣的投資者,並且投資判斷與你一樣,那麼你們就有了討論投資的基礎,是討論具體的經營事實,還是觀點般的聊天,所產生的結果有天地之別。一個是能產生具體投資結論的探討,一個是隔空推拳般的扯淡。

投資的世界裏最愚蠢的就是缺乏獨立判斷被謠言所惑,比這個還愚蠢的就是讓錯誤去修正錯誤,並冠以“價值”的標簽自我麻痹。比這個更愚蠢的就是在別人的經驗裏建立了自己的邏輯關係,並以此傳播禍害眾生的。投資的世界沒有專家,隻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