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才大不可氣粗,居高不可自傲(2 / 2)

不可一世的年羹堯因為在處世上的無知而落得個可悲的下場,為後人敲響了做人的警鍾。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老子反對鋒芒畢露,爭強好勝,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這種與世無爭的思想,深刻體現了人事變化的規律,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成為廣泛流傳的至理名言。

中國有句老話“滿招損”,意思是說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所以,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善於審時度勢,隱匿自己。

唐代的順宗在做太子時,亦好作壯語,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在中國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條件。但如果太子能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嫌疑,所以又常會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聰明的太子因此必須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造成太響的名氣。順宗做太子時,曾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於是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的敏感問題,如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得如雷貫耳,於是立刻閉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方有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而隋煬帝的太子楊睞就沒那麼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煬帝一無所獲而太子滿載而歸,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於是尋了個罪名把楊睞的太子名號給廢了。

同為太子,順宗明時度勢終登皇帝之位,而楊睞卻鋒芒畢露,功高蓋主,後被廢黜,可見鋒芒能否適時顯露,事關一人的前途命運。

可見,即使你有才華有能力,如果不懂得掌握做人的藝術,不但無法成就大業,還會給你帶來禍害。

因此,老子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主,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因為安於卑下,不爭地位,善利萬物,所以誰都喜歡它。

李泌的一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唐朝李泌曾以與世無爭的謀略,幾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瀾,立下卓著功勳。李泌少聰敏,博涉經史,精研《易象》,善為文,常遊於嵩、華、終南諸山間。當時他的名聲很大,唐玄宗賞識他,誇他為“神童”。宰相張九齡器重李泌膽識,呼他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職,李泌固辭不受。玄宗命他與太子遊,結為布衣交。太子常稱其先生而不稱名。

天寶年間,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機形勢,赴朝廷論當世時務,但為楊國忠所忌,於是他又潛遁名山。後安史之亂發生,太子唐肅宗即位於靈武,特地召見李泌。李泌陳述天下成敗之事,甚稱肅宗之意。但李泌還是不願做官。李泌說:“陛下屈尊待臣,視如賓友,比宰相顯貴多了。”最後被授以散官銀青光祿大夫,使掌樞務,凡四方表奏,將相遷除,皆得參與。李泌雖不是宰相但權逾宰相,李泌勸唐肅宗儉約示人,不念宿怨,選賢任能,收攬天下人心,終於收複長安、洛陽。李泌見唐廷轉危為安立即要辭歸山林。唐肅宗堅決不同意,說:“朕與先生同憂,應與先生同樂,奈何思去?”李泌說:“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複留。”後來李泌終於說服唐肅宗,歸隱衡山。

唐代宗時,時局艱難,藩鎮割據,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為相,李泌一再推辭。代宗隻好在宮中另築一書院,使李泌居住,軍國重事無不谘商,李泌又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後來當時局好轉,李泌又辭歸山林。

李泌一生,好似神仙,頗尚詭誕,實際上是個幌子,他危時出山輔佐朝政,不爭權位,安則歸山養性,與世無爭。

可以說,曆史上那些既得善始又得善終的英雄俊傑,大都是在行為姿態上規避風頭的大師,他們都是才大不氣粗,居功不自傲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