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變化(2 / 3)

想到家中妻兒老母,泰藹鑫隻覺得手中這份折子還不到出現的時候。

於是,他最終還是沒把這份折子寫完,更不用提上交了。取而代之的是寫了一份詳述陳家慘案的公文,作為這趟出行的調查結果。

然而,在泰藹鑫還沒回京時,他沒寫完的那份折子就被人謄抄好,送到了皇帝陳鯤的案前。

看完這份還沒結尾的折子,陳鯤微笑著點頭對身邊人道:“嗯,想法不錯,你們商量看看吧。對了,把陳家這個案子的犯人押到京中來,這可是咱們的藥引子呐,還有把當年審案的那個縣令和能夠納妾的太監都給我揪出來,好好查清楚。”

就這樣,當泰藹鑫回京之後沒多久,大理寺少卿劉長潤還沒來得及找他問話,陳家慘案的一係列人犯就被押送到了京城,而幾天後當年龐山鎮的審案縣令也被傳回京城待審。

至於某個大太監,糊裏糊塗被抓進了密察所,受了一翻苦頭後,才知道自己這番劫難是老家有人想拍他馬屁給他送小妾招惹來的……於是,落難大太監在黑牢裏把陳家那些蠢貨直咒得祖墳仿佛冒了黑煙。

聽說那些混蛋被押送到京城後,孟嵐琥倒是挺開心的。之前因為隔太遠了,她使不上力,如今到了京城,說不定能讓這些混蛋多一些特別的體驗。

孟嵐琥一邊留心外麵的動靜,一邊照看著婆婆的病情,讓人欣慰的是,到了四月底,老太太已經能一天中保持大半時間是清醒的,且還把家中各人給認清楚了。

通過之前斷斷續續的交談,婆婆已經知道兒子如今在京城當個小官,兒媳婦帶著三個孩子。此外,兒媳的弟弟還會經常過來看顧一下,另外還有個孤兒秀才也在家中暫住。

除了這些,還有個小廝叫趙英,兩個丫鬟叫大丫、二丫。

全家看老太太的瘋症似乎在漸漸痊愈,都覺得這真是個奇跡。而鄰居董家和肖家直說這多虧了泰奶奶找了個好兒媳,多年的悉心照料終於有了收獲。

然而,孟嵐琥雖然麵上笑得開心,其實心裏卻有些擔憂。

她倒不是害怕從此家裏多個婆婆管著她,而是,她覺得事情有點不對勁。

本來她之前因為那郭姨娘送來的荷包竟然能刺激得婆婆開始恢複神誌,就覺得有點古怪。

而就在前幾天她起夜時,忽然想去看一看婆婆睡得怎樣。結果走到近前卻發現,房間裏傳來了低低的哭泣聲。

第二天白天,泰藹鑫出門上衙時,婆婆看著她兒子背影時,那眼神中除了欣慰、愧疚竟還仿佛帶著點別的情緒……

但最讓孟嵐琥起疑的是,婆婆馮氏提出想去城南區的清竹庵看看。

這清竹庵家中並沒人去過,馮氏隻說是年輕時在那裏許過願,如今家人康泰,她想去那裏還願。

這事雖然合情合理,但孟嵐琥就是覺得婆婆剛醒就想去一個庵堂看看,肯定是有點什麼沒說出口的原因。

堵不如疏,孟大王決定盡早摸清婆婆馮氏的問題,她可不想今後突然被某些事情弄得措手不及。

若是別人的事情,孟嵐琥恐怕沒什麼心情去尋根問底,然而婆婆卻不一樣,她是家中最高的長輩,嚴格說起來,她和泰藹鑫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尊重馮氏的意見。

以前婆婆那種情況,在家不管事是很正常的,而如今她越來越清醒,也越來越正常了,那麼今後就不可避免的要影響到家中其他人。因此,孟嵐琥不能明明感到有古怪,還要聽之任之的放過,那是對整個家的不負責。

其實家裏現在氣氛也有點怪,因為馮氏是在泰藹鑫還沒被趕出泰伯府時就瘋了的,所以對她而言,如今所有的家人都是非常陌生的,甚至連泰藹鑫也一時無法與她記憶中的幼子對上號。

同樣,對孟嵐琥而言,現在的婆婆似乎也不再是之前那個瘋瘋癲癲但並不惹人煩躁,甚至有時候還挺可愛的婆婆了。

對於陌生的婆婆馮氏,孟嵐琥的戒備心也被提了起來。沒有感情做基礎,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她很難那麼快就付出信任。

仔細安排了一番後,四月二十六,孟嵐琥帶著婆婆馮氏前往南區的清竹庵。

這家清竹庵很小,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庵中青竹鬱鬱蔥蔥,讓人一見就心生清涼,實在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

婆婆進了庵,四下看了看道:“還是老樣子啊……”

不多時,庵主帶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尼來見泰家的婆媳二人。

見麵後,也無非是談些舊事佛經,隻孟嵐琥注意到那十三四歲的小尼姑似乎對婆婆馮氏的長相很感興趣。

又過了一會,那小尼姑說去倒茶,就退下了。之後,再端上茶來的尼姑就換了個人。

孟嵐琥覺得有點不對,就沒沾那茶水。她本來以為婆婆和庵主談一會就結束了,誰知這兩人竟談得非常投機,聊了快一個時辰還沒有結束的意思。

然而,這時,先前那個十三四歲的小尼姑又進到房間來。她低聲在庵主耳邊說了幾個字,那庵主點點頭,就轉過來對孟嵐琥婆媳說道:“再過六日,庵中會辦一次捐善米的講經會,兩位施主若是有空還請前來聽經。”

婆婆馮氏不等孟嵐琥開口,就點頭應道:“那日,我是必到的。”

庵主看孟嵐琥似乎有些遲疑,就微笑著說道:“若是女施主家中事務繁忙,無法脫身。我們也可派人到貴府把老夫人接來,講經會結束後,再把老夫人送回府中。”

孟嵐琥一聽,連忙道:“那倒還不用,我隻是擔心娘親大病初愈,身體無法堅持完整個講經會。”說罷有點擔憂地看了看婆婆。

庵主慈祥地與馮氏相視一笑,道:“施主不必過於憂慮,老衲略通些岐黃之術。若真是不適,就在我庵中休息即可,庵中雖小,幾處靜室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