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丙轉氨酶(簡稱ALT或GPT)正常值:0~40單位/升(U/L)。ALT是了解肝病最重要的酶,ALT主要存在於肝細胞中,當肝細胞受到炎症損害時,由於肝細胞的變性、壞死,肝細胞膜上的通透性增加,ALT大量滲入血液,從而使得血清ALT含量明顯增高。通過ALT和AST的檢測,可以了解肝細胞損害的程度。AST/ALT比值對判斷肝細胞的損害程度和肝病類型有一定幫助,如急性肝炎或輕度肝炎時比值<1,肝硬化時比值為2,肝癌時比值>3。在病毒性肝炎時,測定AST/ALT比值對判斷預後也有一定幫助,比值0.31~0.63者,預後較佳,1.2~2.26者,預後較差,往往進展為爆發性肝衰竭而死亡。當然,由於ALT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內,但在其他某些器官組織中也存在部分,所以膽道、心血管、腦血管、腎、胰腺等髒器病變時也可見到輕度增高。
②穀草轉氨酶
穀草轉氨酶(簡稱AST或GOT)正常值:0~45單位/升(U/L)。AST主要存在於心肌細胞中,其次為肝細胞。急性心肌梗塞時AST、明顯增高,肝細胞損害較重時AST會明顯增高。
γ-穀氨酰轉肽酶
γ-穀氨酰轉肽酶(γ-GT)正常值:0~60單位/升(U/L)。γ-GT在人體組織器官中分布很廣,如肝、腎、脾、胰腺、腦、小腸、心肌等均有分布。血清γ-GT活性增高常提示肝細胞破壞、膽道疾患、肝癌或藥物對肝髒的損害。γ-GT還常與堿性磷酸酶(ALP)等結合,用於淤膽型肝炎或黃疸型肝炎的鑒別,患淤膽型肝炎時血清γ-GT活性明顯增高,如果γ-GT活性高於ALT活性更有診斷意義。此外,臨床上見到肝炎病人γ-GT持續或反複增高,提示病情趨向慢性可能。
③總膽汁酸
總膽汁酸(TBA)正常值:0~10微摩爾/升(μmol/L)。肝髒是合成膽汁酸的唯一器官,當肝功能損害時,膽汁酸代謝異常,可使血清中膽汁酸值發生改變。因此測定血清中總膽汁酸濃度可以了解肝病的變化。當膽汁淤積時,總膽汁酸可增高。黃疸患者如果血清總膽汁酸值正常,則可以排除肝細胞損害。
④堿性磷酸酶
堿性磷酸酶(簡稱ALP或AKP)正常值:35~160單位/升(U/L)。正常人血清ALP大部分來自骨骼,一小部分來自肝髒,經由膽道排除體外,故臨床上檢測ALP主要用來診斷肝膽和骨骼係統疾病。ALP是膽汁鬱滯的重要指標酶,可以用來鑒別黃疸的類型,膽道阻塞時,不論阻塞部位是肝內還是肝外,AIJP活性均會增高,阻塞程度越嚴重,活性越高。ALP活性高度增高時應考慮肝外阻塞性(如肝癌、膽結石、胰頭癌)黃疸,中等度增高則可以考慮為肝細胞性黃疸。國內有學者認為,ALT與AIJP活性的比值大於4時,肝細胞性黃疸的可能性較大;相反,兩者之比小於4則以淤膽型肝炎的可能性較大。
⑤乳酸脫氫酶
乳酸脫氫酶(LDH)正常值:230—460單位/升(u/L)。LDH廣泛存在於肝髒、心肌、骨骼肌、腎、肺及紅細胞等中。肝髒病變時LDH活性增加,有癌變時增高明顯。由於LDH在體內分布廣泛,故其診斷的特異性不高,可以通過測定LDH的同工酶譜來輔助診斷。
⑥腺苷脫氨酶
腺苷脫氨酶(ADA)正常值:<25單位(改良Martinek法),ADA係核酸分解酶,廣泛存在於肝、腎、小腸、肌肉等組織中,當肝細胞炎症、壞死時,該酶從肝細胞漿中逸出至血液中而使ADA值上升。當肝髒出現實質性損害時,血清ADA明顯升高,它反映肝病的殘存情況優於ALT。
(4)病毒檢查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髒炎症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傳染病。按感染肝炎病毒的病原學分類,目前主要分為5種,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其他尚發現一些新的肝炎病毒,因目前國一內外尚無正式批準的診斷試劑可供檢測,因此暫不納入常規病毒學檢測範圍。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現為慢性肝炎。具體的檢查意義見“慢性肝炎”一節。以下介紹常見的乙型肝炎病毒學檢查。
肝髒感染了乙肝病毒後,總會在體內尤其是血清中留下痕跡,通過對這些痕跡的檢測,就可以知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這些所謂的痕跡就是我們所講的乙型肝炎血清標記物,血清標記物主要包括三對抗原抗體係統,即表麵抗原(HBsAg)、表麵抗體(HBs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體(HBcAb)以及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脫氧核糖核酸多聚酶(DNA—P)等。
①“二對半”
由於技術問題,核心抗原難以檢測,因此三對抗原抗體係統中隻能檢測到二對半,故俗稱為“二對半”。是目前在臨床上最遍及的乙肝病毒學檢查指標,其臨床意義見下表。
②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
HBV—DNA是乙肝病毒存在及有無複製能力的直接標誌。在乙肝活動期,HBV—DNA一般均呈現陽性,病情越重,含量越高。目前臨床對HBV—DNA可以作出定性和定量的檢測。HBV—DNA含量還是使用某些藥物(如幹擾素、拉米夫定等)和判斷療效的依據之一。
③脫氧核糖核酸多聚酶(DNA—P)
乙肝二對半檢查臨床意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臨床意義+ - + - +俗稱大三陽,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增殖,傳染性大。+ - - - +急性HBV感染,或慢性HBsAg攜帶者,傳染性弱。+ - - + +俗稱小三陽,急性HBV趨向恢複,或慢性HBsAg攜帶者,傳染性弱,病情穩定;若長期持續且肝功能反複異常者易肝纖維化或癌變。+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HBsAg攜帶者,傳染性弱。- + - - 保護性抗體,機體有免疫力的表現。注射乙肝疫苗或感染乙肝病毒後獲得。- - - - +高滴度核心抗體陽性常標誌乙肝病毒正在複製,有傳染性;低滴度核心抗體陽性常表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
DNA—P是乙肝病毒存在的直接依據之一,並可以反映乙肝病毒的複製水平,它的活性可以較好地反映血液中HBV的含量,正常值<25cpm。DNA—P是評價抗乙肝病毒藥物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常作為療效評價指標,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一周後,DNA—P活性即迅速下降。
(5)肝癌CT檢查
肝癌的CT檢查一般是在超聲檢查發現肝髒占位性病變的基礎上進行的,以進一步證實肝癌定位診斷和鑒別診斷。以較簡單的CT平掃和增強CT為常規,碘油CT有利於對沒有典型CT圖像特征並AFP為陰性的病灶進行鑒別診斷(王悅華等,中華肝膽外科雜誌,2000,6(4):289)。
平掃:CT平掃時肝髒腫瘤多表現為低密度塊影,有時表現為等密度塊影,多與正常肝難以分辨,個別的可呈高密度塊影,故CT平掃難以對肝占位的良、惡性提供定性鑒別。經靜脈常規增強CT掃描方法簡便,應用廣泛。
增強:增強CT的應用有利於發現和觀察病灶內部及周邊血流動力學情況以及肝內管道結構的改變。肝癌增強CT的密度特征與腫瘤組織學表現如腫瘤壞死、脂肪變、肝竇擴張以及脈管變化等因素相關,多數可以其增強CT圖像特征並結合病史而確診。增強CT對肝癌診斷符合率近於90%,尤其對肝髒較小病灶的鑒別診斷有了明顯的提高。肝癌個體間的差異較大,有一定比例的病灶沒有典型的CT圖像特征或血流表現,同時也有部分病變具有與肝癌類似的圖像特征,特別是對於AFP增高不明顯的肝癌,這是導致誤診或漏診的主要原因,這些病灶需采用特殊的CT掃描技術加以鑒別。
碘油CT:碘油CT診斷特異性高,根據文獻報道可達91.7%。但碘油CT難以發現小的纖維性或壞死性肝細胞癌和膽管細胞性肝癌,因為碘油不能進入這些腫瘤。其他的如CTA(肝動脈造影CT)和CTAP(動脈門脈造影CT),在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數目及其與周圍血管結構的關係方麵提供了更為可靠的方法。
對於小肝癌(中國肝癌病理協作組的診斷標準是: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3.0厘米,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兩個,最大徑之和應<3.0厘米),早期診斷為手術治療提供了時機,意義重大,可以用螺旋CT,其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更高。
(6)脂肪肝CT檢查
脂肪肝的CT值和脂肪相同,因此CT對脂肪肝的診斷有較大的價值,脂肪肝一般CT肝值/脾值如0.85。肝髒的影像學檢查其他方麵還有X線造影、核磁共振成像術等方法。
(7)活體組織檢查
肝髒病理學檢查是診斷肝髒疾病的金標準,但是必須以獲得活體組織為前提,所以一般在需要確診情況下進行。目前肝髒活體組織取材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皮肝穿刺,此方法簡便易行,危險性、並發症也較少,但所取材的組織塊較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腹腔鏡下直接取肝髒活體組織,所取組織塊較大,可以從病變明顯處穿刺,對出血情況也可以及時處理,為臨床醫師所喜歡用,但較前者具有一定創傷性,病人不太樂意;三是在外科手術情況下直接切取肝髒組織。一般是在病人需要進行某些外科手術時同時進行。由於肝髒穿刺屬於創傷性檢查,應注意其適應症和禁忌症。
肝髒病如何自我檢查
肝髒是負責身體代謝的中心器官,具有很強的代償能力。肝髒有50萬~100萬個肝小葉,每一個肝小葉約有50萬個肝細胞,平時大約隻有1/5發揮功用,其餘4/5作為非常時期下的後備力量。因此,即使有4/5的肝髒組織遭到破壞,其他1/5沒有破壞的情況下,仍可進行正常運作。事實上動手術切除4/5的肝髒,也能維持生命。所以有時候肝髒發生損害後也不會產生明顯的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往往已是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了。那麼患者如何自己進行肝病方麵的自測,以便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及時就診治療呢?一般地說,出現下列幾方麵情形尤其是有好幾種症狀同時出現,經過營養或休養後,症狀依然沒有消除,便可懷疑是患有肝髒病的可能,要及時進行診治。
(1)無明顯誘因而突然感到神疲力乏、精神倦怠、兩膝酸軟等或全身倦怠感日趨嚴重。
(2)食欲不振,有惡心感覺。
(3)持續性低熱,或並發惡寒。
(4)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5)酒量突然減少。
(6)臉色晦暗失去光澤。
(7)鞏膜、皮膚發黃,或覺搔癢。
(8)小便黃如濃茶色。
(9)便秘,便色灰白。
(10)右上腹部悶痛。
(11)掌表麵,特別是大、小魚際部分和指端掌麵的皮膚充血性發紅;全身皮膚尤其是前胸位置出現蜘蛛痣(表麵可見散發性的四周有腳(紅絲)的紅點,用一帶尖的物體輕輕按壓紅點中心時,四周的紅絲可消失,停止按壓後紅絲又複出)。
(12)右側頸部靜脈怒張或腹壁上青筋暴露明顯。
(13)皮膚黑斑增加。
(14)四肢麻痹,口臭。
(15)下肢明顯水腫,甚至全身浮腫,小便短小又排除腎髒損害。
(16)有長期酗酒史或長期服用某些對肝髒有損害的藥物,如四環素、口服避孕藥、氯丙嗪、解熱鎮痛類等藥物者應警惕酒精性肝炎或藥物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