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肝病的基礎知識3(2 / 3)

有些病患手掌上也會出現類似蜘蛛症血管的紅色斑點,在手掌上顯現紅色斑狀的血管紋路。當肝髒病變顯著時,伸開手掌從大姆指及由小指延伸到手腕處的隆起部位(姆指球及小指球)會尤其明顯。若把透明玻璃壓在此部位上,則會隨血管拍動而有變紅的現象;腳底往往也有類似的變化。

此外,擴張靜脈紋路,會在腹部浮起,稱為腹壁靜脈怒張。肝硬化等症狀會使門脈血液無法順利在肝髒內流動,因而引起血液淤滯。平常未使用腹壁的靜脈會發生短路,在腹部浮現青色靜脈紋路,除了腹壁的靜脈外,周圍的胃靜脈、食道靜脈及痔靜脈,往往會受牽連,並發食道靜脈瘤及痔瘡。食道靜脈瘤破裂會引起吐血症狀,有生命危險。痔瘡引起的血便,若持續未改善,危險更大。

哪些因素引發肝髒病

引起肝病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區分為下列數種:

(1)病毒的感染

引起肝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濾過性病毒感染最引人注目。

過去,我們所謂的流行性肝炎,是屬於甲型濾過性病毒肝炎。在手術房內因手術輸血而引起的血清肝炎,常屬於乙型濾過性病毒肝炎。其他尚有艾伯氏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症、食物毒素性濾過性所引起的肝炎,側白樹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黃熱肝炎等。除了傳染性單核症之外,其他二種在衛生良好的環境下,是不容易發生的。

甲型濾過性病毒肝炎和乙型濾過性病毒肝炎,是相類似而無法很明顯區分的肝炎,但這二種濾過性病毒,有著不同的性質。尤其是感染途徑和潛伏期是有明顯的差別。

甲型肝炎的主要特點就是“流行”。它的傳染途徑除了病人的糞便和用過的東西外,井水也是最大的傳染媒介,其次為食物,再其次是自來水等等。

甲型肝炎的病毒,是一種不怕強酸的病毒,所以甲型肝炎病毒進入體內後,體內分泌的胃酸無法發揮殺菌功能,隻好讓它順利由腸壁吸收而送達肝細胞,然後肆無忌憚在肝細胞中繁衍生殖。

最近,有人想去辨別濾過性病毒的本態。首先發現了澳洲抗原,繼而發現濾過性病毒肝炎與澳洲抗原有關連的是乙型,而與甲型則不發生關連。此外,澳洲抗原又稱為H抗原(乙型肝炎的抗原略稱)。

根據初步研究指出,一般人體如果輸入含有澳洲抗原的血液,則有極高機率罹患乙型肝炎。

有關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現僅知道HBe、HBs以及HBc三種,曆史上最先發現的就是外層的澳洲抗原(HBs),因此醫學界藉用發現者之名而將這兩種抗原的合並粒子稱為“Dane粒子”。

但是乙型肝炎病毒並非經常呈現表層與芯部結成一體的Dane粒子狀態,換句話說,病毒於肝細胞繁衍之時,並不是立刻可以形成Dane粒子的!

一般而言,乙型病毒的芯部係於肝細胞核內形成,至於表層部分則在細胞的細胞質中形成。

在細胞核內形成的芯部一旦成熟後就會遊移至細胞質中,並與表層部分結為一體,如此即可成為Dane粒子而輸送至人體的血液內。

由於在肝細胞核內形成的病毒芯部較少,而在肝細胞質內形成的病毒表層部分較多,因此在患者血液當中,我們較易發現病毒的表層部分,這也就是澳洲抗原(HBs)之所以最先被發現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抗原本身並不具有感染力,它必須與芯部抗原結合成Dane粒子後,才能離開肝細胞,並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因此,當我們發現血液當中含有HBs抗原時,即表示病毒已呈Dane粒子形態離開肝細胞,這時應該特別小心防範,以免病毒感染給他人。

乙型肝炎病毒無法於糞便中發現,這點與甲型肝炎病毒完全不同,那麼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徑又是如何呢?

由於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唾液或精液檢查中確認出來,因此我們肯定,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徑包括輸血、血清注射以及性行為等。

關於母子感染的問題。假如母親帶有病毒而懷孕而生產,那麼胎兒在經過產道時便會受到感染,因為新生的嬰兒沒有免疫力來加以抵抗,所以病毒會在肝髒中停留下來,致使嬰兒不發病也會帶有病毒。至將來長大成人以後,這種性質會繼續保存下去,變成健康病毒的帶有者。

目前,這種人約占健康成人的2%,其中有人發生肝病,有人則不會。對於這種母子感染的問題,應該要提早做預防的準備,近年來醫學界正朝這個方向努力。

濾過性病毒肝炎的種類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血清中的抗原抗體

原體HA抗體——治療後比發病初期增加HB抗原——潛伏期和急性期以及慢性帶有者呈陽性反應潛伏期間2~6個星期之間一個半月至六個月感染的途徑糞便與口進入血液不從口腔進入流行性肝炎和血清肝炎的關係流行性肝炎血清肝炎容易發生的年齡年輕人與年齡無關無症狀病毒帶有者無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自然感染的免疫性經常流行大部分是散發性臨床症狀發病的時侯發燒黃疸血清GOT異常時常是急性的常常發燒且很燒容易出現一至三周多屬潛伏性不常發生溫度不高平時不出現一個月至八個月臨床經過比較短比較長血漿蛋白質的預防有效具有高單位Hs抗體含有血漿蛋白質

(2)酒精的危害

過去一般人認為酒與肝髒具有密切的關係。事實上,因為飲酒過量而引起的肝病確實不少。不過曾有人說:“酒是百藥之長”,打從初民的社會開始,人類的持續飲酒已成為一種嗜好,世界上無論何地或任何人種,都具有自己傳統獨特的酒。因此,我們可以確定飲酒不一定會傷害肝髒。實際上證明,酒精對肝髒有毒性作用,而且會直接地傷害到肝細胞。但是飲酒傷肝的問題,不在酒精的本身,而在飲酒的方法、酒量的多寡、及飲酒的曆史(飲酒的時間長短)等幾種不同的原因,這些原因足以影響肝髒障礙的類型。

因為酒精致使肝髒發生障礙,是因為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酒,而引起急性酒精性肝炎;這種急性的酒精中毒,使得肝細胞被破壞而發生死滅狀態(壞死)。若飲下過量的酒,而沒有急性肝炎的症狀發生,那就會不斷地引起肝細胞的反複破壞,經年累月下來,肝髒中的纖維會逐漸的增加,而形成慢性肝炎的狀態。

此外,有大量飲酒習慣的人,在他的肝髒細胞中也會堆積脂肪(主要為中性脂肪),被認為是脂肪肝的原因,食物中的脂肪和皮下脂肪,形成脂肪酸後被輸送到肝細胞中,由於酒精阻止脂肪酸的氧化而產生熱量的作用,致使肝細胞內的脂肪逐漸增加,因而感染了肝炎病。

(3)藥物性引發

進入體內的藥物及其他化學物質,大部分都在肝髒經過代謝或被解毒,因肝髒是將體內的有害毒物加以代謝的中心器官。藥物除了口服之外,有時也可用注射而進入體內,最後同樣是經由肝髒加以處理。由於肝髒對藥物及其他的化學物質,具有代謝的功能,因此常受到毒性物質影響。

藥物性肝損害除由藥物本身的毒性所引起之外,有些本身不具有肝髒毒性的物質,在肝髒內被代謝而會變化為毒性極強的物質。

引起肝髒損害的藥物,大約可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本身對肝髒毒性的肝損害性過敏的反應,另一種是特異體質所引起過敏反應的現象。前者稱為中毒性肝損害,後者則稱為藥劑起因性肝損害。

無論作用是屬於直接的或間接的,凡是引起肝障害的藥物,不會無條件地產生;因此現今所發生的藥物性肝損害多半屬於過敏性。

藥物性肝損害可從過去的症例及體內反應試驗來防止到某種程度。由於目前天天有各種新的藥物麵世,因此藥物所引起性肝損害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所以平日應對藥物保持慎重的服用心理,並嚴格遵守服用量及服用時間,如果把成藥或其他藥品同時使用時,應先查明會不會引起副作用。因從肝髒的立場而言,沒有一種藥物是不會引起副作用的。

(4)食物及化學合成物的汙染

被汙染食品進入人體後的影響引起神經腎、肝的代謝障礙,致癌性畸形兒的產生等等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這種種的變化,如果要明確地說出其發生的原因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許多的原因是重複的發生。

一般的食品是使用化學合成加工保存起來,而利用這種過程保存食物的方法,法律上通過的有300種,根據有關單位的統計,其中70種的使用量,平均每人每天約攝取12克。

空氣、水、和土壤等的汙染,致使細菌附著於食物中成為有毒的物質,若其毒性程度不高(在有害程度之下),經人長年累月的攝取,是不會引起肝髒障礙的。但是生物濃縮(對於特別物質有選擇性的攝取現象謂之。)和食物連銷(自然原理中,大小生物的食料,在各生物中濃縮成為有害物質,移到動物中的現象。)等的自然結構,是無法避免有害物質積存於人體內,且日益增加的趨勢。

像這種因有害物質帶來的器官障礙問題,可分成急性的和慢性的兩種。即使是同一物質,也會引起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所侵犯的內髒器官部分也不盡相同。一般因食品而引起的急性障礙的例子很少,但在攝取少量的有害物質,經過一段漫長時間後,引起慢性障礙的情形很多。因此,欲了解物質帶來的器官障礙的因果關係,是非常困難的。

化學合成物會引起肝髒障礙,有很多的食品添加物和食品汙染物,會引起肝髒障礙。防腐劑用的硼酸,因為有慢性毒性也會引起肝髒障礙。根據研究發現,食物中的色料問題,有發生癌細胞的危險,故被禁止添加於食物中。此外,還有許多關於有害物質的問題,尚待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