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肝病的基礎知識3(3 / 3)

鹽化合成樹脂的可塑劑和安定劑溶於食品中,包裝材料、印刷油墨、和殘留農藥等的汙染食品,因而引起肝髒障礙的事例也很多。另外如DDT、BHC、德林係鹽素劑等農藥,雖已被禁止使用,但是卻仍然在牛奶中被檢驗出來。

來自PCB的米糠油汙染,和砒素混於牛奶中等事件,被認為是引起肝髒障礙的原因之一。其實,這是由於製造加工過程中的過失事故,致使有害物質混入食品中。此外,黴菌和細菌侵人食品會產生毒性,繼而會引起肝髒障礙和肝癌,已經得到專家的證實。

什麼是病毒性肝炎及其分類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髒炎症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傳染病。該病具有傳染性強、流行麵廣、發病率高等特點。肝炎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播。臨床上以疲乏、食欲減退、肝髒腫大、肝功能異常等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無症狀感染者常見。按感染肝炎病毒的病原學分類,目前主要分為5種,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現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進一步發展可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肝炎傳染源有哪些傳染源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簡稱甲肝。此病病程呈自限性,無慢性感染或其他繼發症等。其主要感染對象是兒童,且多為輕型,常呈隱性感染,在年齡較大病人中病情較重,持續時間較長,可達數周至數月。我國甲肝發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約占40%~50%。甲肝的傳染源是急性期及亞臨床感染病人。急性黃疸型甲肝病人是傳染性最強、最重要的傳染源,且在傳染性最強的黃疸前期,一般很不容易診斷,往往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腸炎進行治療。一旦黃疸出現後,病人已基本無傳染性,此時隔離已失去意義,因此,當在肝炎流行季節,出現似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腸炎症狀時,病人和醫師要高度警惕,及時進行肝功能和病原學檢查,以期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急性無黃疸型甲肝約占病例總數的50%~90%,尤其兒童多見,可達90%以上。這類病人常缺乏典型的症狀和體征,常被誤診,增加了他們長期和周圍人群接觸傳染的機會。因此,急性無黃疸型甲肝病人是潛在最危險的傳染源。亞臨床甲肝病人在散發性病例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當人感染HAV後3—4周,大便和血液就開始具有傳染性,並持續3周左右,相當於黃疸出現前2周及黃疸出現後1周。一般在發病後25—35天後,大便和血液基本無傳染性。甲肝無慢性病毒攜帶者。黑猩猩和絨猴等也可作為傳染源,但這種機會較少。

(2)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簡稱乙肝。全世界約3億多乙肝表麵抗原(HBsAg)攜帶者,其中我國約占1.3億人,且1/4的攜帶者可發展為慢性肝病。通過母嬰傳播,新生兒感染HBV後約80%~90%可成為慢性HBV攜帶者,根據有關資料統計計算,每年約有80~100萬新生兒成為HBV攜帶者,其中一部分嬰兒當成年後發展為肝硬化及肝癌,直接影響下一代健康。乙肝的傳染源是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人及HBV攜帶者,其中以慢性乙肝病人和攜帶者為最重要。黑猩猩、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也可為傳染源,但意義不大。乙肝黃疸型與無黃疸型的比例為1:100,由於無黃疸型易被誤診漏診,而其所占比例高,因此該型是乙肝極為重要的傳染源。

(3)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簡稱丙肝,過去稱為非甲非乙型肝炎。丙肝呈世界性分布,全球估計有1億受感染者。其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的比率較高。丙肝的傳染源是病人和無症狀丙肝病毒攜帶者。攜帶HCV的獻血者是尤為重要的傳染源。HCV攜帶者可持續攜帶病毒12年以上。糞便一般無傳染性。

(4)丁型病毒性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簡稱丁肝。其傳染源是急慢性丁肝患者和HDV攜帶者,因丁肝病毒的複製必須依據乙肝病毒的幫助,才能組成完整的丁肝病毒顆粒,因此,丁肝病毒常表現為與乙肝病毒聯合感染或重疊感染,導致乙肝病情加重。在乙肝暴發型中50%的病人是聯合感染。因此,HBsAg攜帶者和乙肝患者既可是丁肝病毒的保毒宿主和傳染源,又可成為丁肝病毒易感者。

(5)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簡稱戊肝。戊型肝炎主要見於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為水型流行,多發生於雨季及洪水季節後,也可經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或形成流行,汙染食物可造成小範圍暴發,主要侵犯青壯年,兒童老人發病較少,男性發病高於女性,孕婦病死率高。潛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以及亞臨床型、隱性感染病人均為傳染源。尤以潛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傳染性最強。

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有哪些

(1)甲型肝炎

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具體表現為:

①經食物傳播,由食物贏接或間接糞便汙染造成甲肝傳播,特別是水產品,如蛤類、牡蠣、蟹、泥蚶等在甲肝食物傳播中起重要作用。

②經水傳播,多由糞便汙染水源引起,水源包括自來水、河水、井水、遊泳池水、旅遊攜帶的飲水等。經水傳播常引起甲肝的暴發流行。

③日常生活接觸傳播,主要通過汙染的手、用具、食具、玩具、床上用品、衣物、乘車時車內扶手、電梯扶手、人民幣等,直接或間接經口傳入。常發生在學校、幼兒園、部隊等集體單位和家庭。可以散發,也可引起流行。

④其他,如蒼蠅、蟑螂可機械地攜帶甲肝病毒汙染食品,或同性戀者通過口——肛接觸以及輸血與注射也可傳播甲肝病毒。

(2)乙型肝炎

傳播途徑廣而複雜,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①醫源性傳播,醫源性傳播是乙肝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它主要通過輸血或血製品,或被病人的血液汙染的器械及物品,或意外攝入汙染的血液和體液等,使乙肝病毒經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而感染。醫務工作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患者之間,均可存在直接或間接地傳播。

②母嬰傳播,主要為在子宮內母血通過胎盤滲入胎兒,以及在分娩過程中母血或母親其他體液感染嬰兒表麵創傷或眼結膜,嬰兒在分娩過程中經口吞下母血、羊水或陰道分泌物。

③性接觸傳播,在乙肝發生中占非常重要地位。乙肝或HBsAg攜帶者的唾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均可檢測到HBV,因此,可通過接吻、性交將HBV傳給對方。

④非腸道途徑傳播,糞便汙染嚴重的地區,乙肝發病率較高,且有乙肝經水傳播和日常生活接觸暴發的報道。在搶救患乙肝大出血的病人、外科醫師、病理醫師、護土等中乙肝發病率較高,除了病人的糞尿和其他體液因素外,血——口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吸血昆蟲如蚊、虱、臭蟲等也具有機械地傳播HBV的作用。

(3)丙型肝炎

其傳播途徑以醫源性為主,其次為垂直傳播、日常生活傳播、性接觸傳播等。醫源性傳播通過輸血與注射血液製品、血液透析、腎移植以及不潔的注射醫療器械造成傳播。垂直傳播一般指胎內傳播,母嬰傳播常指子女出生後被母親感染。國內外不少資料證明,母親患有丙肝及病毒攜帶,出生後的嬰兒丙肝感染較高。丙肝的性接觸傳播,國內外報道的傳播率高低不一,與性夥伴數的多少、性接觸的次數多少有關。

國內外資料報道,通過共同使用用具、餐具、牙具、剃須刀等均可導致丙肝傳播。

(4)丁型肝炎

其傳播途徑與乙肝傳播相似,主要經血或血製品傳播,常見於多次輸血者或經常接受血製品的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和有明顯注射史的病人。在日常生活接觸中可通過皮膚粘膜的輕微損傷接觸患者的體液、唾液、精液及分泌物導致丁肝病毒感染。丁肝病毒可在家庭中水平傳播(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播),在HBsAg陽性親友中,丁肝呈家庭聚集現象。丁肝病毒在圍產期也可引起傳播,並可因從國外或外地輸入形成輸入性傳播。丁肝病毒隻有在和乙肝病毒同時感染,或者在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基礎上重疊感染丁肝病毒,才能形成丁肝病毒感染。

(5)戊型肝炎

一般是戊肝病毒汙染食品和餐具,食用被戊肝病毒汙染的貝殼類,均可導致戊肝病毒的傳播。

(6)庚型肝炎

病毒經血液和血液製品傳播,其傳播途徑與丙型肝炎相似,從母體垂直傳播給嬰兒似也有可能。有證據提示也可能存在性傳播。

如何治療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早期症狀明顯,肝功能損害嚴重時以支持療法為主。急性丙型肝炎有條件者,早期運用幹擾素可以取得較高的療效。用藥不要過多,用2~3種即可,用藥過多,不僅無益,反而會增加肝髒的負擔。

(1)維生素: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在早期應該給予補充,能正常飲食後減量或停用。嚴重黃疸,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有出血傾向者應注射維生素K(或其他止血藥)。

(2)護肝藥:為急性肝炎的常規用藥,常用的有肌苷、肝泰樂(葡醛內酯)、益肝靈片、肝安等。

(3)降酶藥:對出現轉氨酶升高者可使用降酶藥如肝利欣、齊墩果酸、聯苯雙酯等。

(4)退黃藥:對出現黃疸者要及時使用門冬氨酸鉀鎂、茵梔黃注射液、苦黃注射液等退黃藥物。

(5)中醫辨證論治:可按濕熱兼表、濕熱熏蒸、寒濕阻遏等分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