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肝病的基礎知識5(1 / 3)

第一章肝病的基礎知識5

什麼是淤膽型肝炎

淤膽型肝炎是以黃疸為主要臨床症狀的肝髒疾病,又稱膽小管型肝炎或膽汁淤積型肝炎,是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一種臨床類型。可分為淤膽型肝炎急性型和慢性型,淤膽型肝炎的黃疸是膽汁排泄障礙的結果。

淤膽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個臨床類型,它易與肝外梗阻相混淆,甚至誤診,所以要注重早期鑒別診斷,有報道淤膽型肝炎誤診率達38%。

淤膽型肝炎臨床表現怎樣

淤膽型肝炎起病類似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症狀常常較輕,皮膚瘙癢,大便灰白,常有明顯的肝髒腫大,肝功能檢查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60%,或經維生素K注射後1周可以上升至60%以上,血清膽汁酸、γ-穀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膽固醇水平可以明顯升高,黃疸持續3周以上,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內外梗阻性黃疸者,可診斷為慢性淤膽型肝炎。淤膽型肝炎的上述臨床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特征:

(1)黃疸的“三分離”特征

①疸一消分離:黃疸與消化道症狀分離。黃疸重而消化道症狀較輕,並不隨黃疸的加深而加劇,有時反而減輕。

②膽一酶分離:黃疸與穀丙轉氨酶分離。黃疸重,膽紅素明顯升高而轉氨酶升幅不高,約半數患者僅輕度或中度穀丙轉氨酶升高,或在發病初期穀丙轉氨酶升高明顯,但黃疸加重,膽紅素明顯升高後,轉氨酶反而迅速下降。

③疸一凝分離:黃疸與凝血酶原分離。黃疸重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不明顯,或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不明顯。

(2)黃疸的“梗阻性”特征

出現類似於梗阻性黃疸的表現,但進一步檢查並無肝外梗阻的證據。

①全身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或灰白,血清膽汁酸濃度明顯增高,可以達到正常值的10倍左右。

②血清堿性磷酸酶(AKP)、γ-穀氨酰轉肽酶(γ-GT)、總膽固醇(T—Ch)、血清蛋白(LP—X)等可有輕度或中度增加,而尿膽原明顯減少或消失。

③B超或CT等檢查均無肝內外膽管擴張等肝內外膽管梗阻的證據,也無肝髒腫瘤征象。

④無進行性體力衰退、體重下降的情況。

如何治療淤膽型肝炎

(1)腎上腺皮質激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一直是作為治療淤膽型肝炎的首選藥物,從臨床實踐來看,其對大多數的淤膽型肝炎的療效是肯定的。但使用激素治療淤膽型肝炎也應注意到,激素可抑製免疫功能,導致持續的抗原血症,使病情拖延或在停藥後反彈,還可能增加細胞色素p450消耗,使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MMFO)減少而加重膽汁淤積。另外急性肝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因而也不宜使用激素。早上頓服的方案,可以減輕激素的毒副作用。可選用強的鬆(別名氫化潑尼鬆)或潑尼鬆(別名醋酸強的鬆,醋酸去氫可的鬆),30~60毫克/日,早上1次頓服。

(2)促進膽紅素排泄

可選用酚妥拉明或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療法(G—I)。酚妥拉明是目前淤膽型肝炎的常用藥物,該藥物能減少肝髒血管床的阻力,減輕肝微循環的痙攣狀態,從而增加肝髒的血流量,提高肝髒氧攝取量,改善肝髒的缺氧狀態,有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每日10~20毫克加入5%葡萄糖250毫升液體中,持續緩慢靜滴,滴速每分鍾1微克/千克體重,並可根據血壓、心率及病人耐受程度調節滴速。

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療法(G—I)有增加膽汁流量,促進膽汁分泌排泄的作用。胰高血糖素1毫克與胰島素10單位,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有一定療效。

(3)對症治療

本病由於血清中膽汁酸鹽含量升高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故易發皮膚瘙癢,控製瘙癢,考來烯胺(消膽胺)為首選藥物。該藥可使膽鹽變成不溶性複合物,隨大便排出體外,減少其肝腸循環,降低血清膽酸鹽濃度,使瘙癢減輕或消失。

消膽胺用法為:每次4~5克,每天3次,口服。由於本藥有特殊味道,可將藥物混於果汁中以矯正其味道,便於服用。一般服藥1周後瘙癢開始減輕,可以減量,維持量為每次1~2克,每天3次。

苯巴比妥為酶誘導劑,有促進黃疸消退並減輕瘙癢的作用。但對肝髒有一定損害,慎用。

苯巴比妥用法為:每天90~180毫克,分3次口服。一般在服藥1~2周內即可見到黃疸消退,當血清總膽紅素下降超過5%時,可適當減量,總療程為4~8周。

(4)中醫治療

中醫辨證論治可分為痰熱淤阻、肝鬱氣滯、肝血淤阻、寒濕中阻等治療。單味藥生大黃有較好療效,可用生大黃25~35克,以沸水150~250毫升浸泡,每日2次飲服,大便每日控製在3~5次,過多則調整劑量。亦可加入辨證論治方劑中配合使用。

怎樣預防淤膽型肝炎

(1)積極進行病因治療

淤膽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個臨床類型,所以要注意對其肝炎病毒的治療。

(2)保持膽汁通暢

淤膽型肝炎是以肝內膽汁淤積為特征,常用的中醫利膽退黃藥物對本病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3)消除肝髒炎症

肝內膽汁淤積與肝細胞、毛細膽管及其微絨毛等炎症損害有關,故減輕肝髒的炎症損害,可以減輕本病症狀。

什麼是肝硬化

肝髒的廣泛纖維化並結節形成稱為肝硬化。肝硬化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由於一種或多種損傷因素長期或反複地損傷肝髒實質,致使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再生結節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髒逐漸變形、變硬而發展成為肝硬化。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其病理改變及臨床表現也有差異。同一病因可發展為不同病理類型的肝硬化;而同一病理類型的肝硬化又可由多種病因演變而成。目前,故肝硬化的分類一般常采用病因和病理形態分類的方法,如肝炎後肝硬化是指由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酒精中毒所引起的肝硬化,血吸蟲病性肝硬化與血吸蟲病有關,膽汁性肝硬化多見於長期慢性膽汁淤滯者,由於膽酸及膽紅素的作用,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肝硬化,藥物性肝硬化是藥物中毒性肝炎發展而成,遺傳性代謝性肝硬化則屬於遺傳性疾病。

肝硬化臨床表現怎樣

根據肝硬化的臨床表現和肝功能損害情況,一般可以將之分為肝功能代償期(靜止期)和肝功能失代償期(活動期)。前者症狀較輕,特異性症狀較少,容易漏診;後者症狀較重,表現為慢性肝衰竭。代償期和失代償期之間,並無截然的界限,與肝硬化的病因也無明確的關係,一般作為對病情的判斷和治療的參考。

(1)肝功能代償期表現

人體肝髒具有很強的代償能力,當肝功能損害不是很嚴重時,往往不易發現。患者症狀較輕,常缺乏特異性,以疲倦乏力、食欲減退及消化不良為主。可有惡心、厭油、腹部脹氣、上腹不適、隱痛及腹瀉。其中以乏力、食欲不振出現較早,並且突出。上述症狀多間歇出現,因勞累或伴發病而加重,經休息或適當治療後可緩解。脾髒呈輕度或中度腫大,肝功能檢查結果可正常或輕度異常。此期病人的確診依賴於肝髒穿刺活體組織學檢查,B超、CT有一定參考價值。

(2)肝功能失代償期

此期患者臨床表現突出,特征明顯。主要為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所致的兩大類臨床表現,並可伴有全身多係統症狀出現。此期的主要表現如下:

(1)肝功能減退:①全身症狀:一般情況與營養狀況較差,消瘦乏力,麵色晦暗,皮膚幹枯粗糙,精神不振,重症者臥床不起。還有舌炎、口角炎、浮腫等,主要的全身症狀為乏力、發熱。②消化道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腹瀉、腹痛、腹脹等。③出血傾向與貧血:由於營養不良,葉酸及鐵缺乏所致,可見頭暈、乏力。由於肝髒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減退,脾功能亢進所致血小板減少,及毛細血管胎陛增加亦常有鼻衄、齒齦出血、皮膚淤斑和胃腸黏膜糜爛出血等。④黃疸:80%的失代償期患者可出現黃疸,與肝髒的損害情況相一致。黃疸越深,提示肝細胞廣泛性壞死或進行性肝細胞壞死越嚴重。⑤內分泌失調:男性患者常有性欲減退、睾丸萎縮、毛發脫落及乳房發育等;女性患者有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此外有些患者可在麵部、頸、上胸、背部、兩肩及上肢等有腔靜脈引流區域出現蜘蛛痔和(或)毛細血管擴張;在手掌大、小魚際肌和指端部發紅(肝掌)。還可見浮腫、腹水、血糖代謝障礙等。

(2)門脈高壓症:脾腫大、側支循環的建立和開放、腹水是門脈高壓症的三個主要臨床表現。尤其是側支循環的建立和開放對診斷具有重要價值,臨床上較重要的有:食道和胃底靜脈曲張,腹壁和臍周靜脈曲張,痔靜脈叢擴張。由於門脈高壓,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最突出的臨床表現,腹水出現以前常有腸脹氣,大量腹水時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亮,致患者行動不便,腹壓升高可壓迫腹內髒器,可引起臍疝,亦可使膈肌抬高而致呼吸困難和心悸,部分患者可出現胸水,以右側較為常見。中等以上腹水出現移動性濁音,少量腹水時移動性濁音不明顯,可借助B超發現。

怎樣診斷肝硬化

肝硬化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病原學、實驗室生化指標、纖維內鏡和肝髒穿刺活體組織學檢查等。

(1)症狀體征

肝硬化一般起病較慢,早期臨床症狀常不明顯,一般以肝髒出現的炎症損害所表現的症狀如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厭油、腹脹噯氣、上腹部隱痛、腹瀉等為主。後期為失代償期表現,如肝功能減退係列症狀、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腹壁和臍周靜脈曲張、腹水、出血等,膽汁性肝硬化還可見到皮膚瘙癢,黃疸也較為明顯。

(2)病因學診斷

肝炎後肝硬化按感染肝炎病毒的病原學分類,目前主要分為5種,其中與肝硬化有關的主要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硬化有飲酒史(飲酒的種類、飲酒量、時間、方式等)。血吸蟲病肝硬化皮內試驗、血清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環卵試驗、尾蚴膜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等有特殊診斷意義;藥物性或中毒性肝硬化有中毒藥物的接觸史、服用史,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