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1 / 3)

第五章2

北京之旅

於二月十日,我以及其他的三十多位參加清華冬令營的同學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車,經過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我們到達了北京。

一下火車,便感到一陣寒冷,我忍不住直打哆嗦,到底是北京啊,我想。我們站好隊後便跟著領隊的姐姐(小芬姐)出火車站,在略有空曠的火車站內,回響著聲聲京腔,也不知為何,我一陣激動。

從火車站完完全全的出來至少花了十多分鍾,以至於當室外的陽光普照我們時,我還不大適宜。說實話,北京的太陽實在不明媚,隔著厚厚的混沌的天空,我們能感受到的也隻有它的刺眼了。上了車後,我特意挑了靠窗的位子,於是一路上大致的領略了北京。北京是個冬天孤獨的城市,一路上展現在我們麵前的隻有光禿禿的樹木,與南方樹木的高大蔥鬱相比,它們實在是太為單薄可憐了;北京是個高速發展的城市,幾十分鍾的車程,寫字樓連成線似的聳立著,平矮的小房倒顯稀奇了;北京也是一座不會享樂的城市,至少在這一段車程,我真沒瞅到一個酒吧或是K歌房,小芬姐更是笑著說:“北京人兒不會享樂,他們隻會賺錢兒。”說實話,北京和長沙真的很不一樣,我不禁為自己能否適應這樣的差異而捏把汗。

下車後,我們趕往了北航的食堂吃飯,而這又一次證實了我的擔憂是必要的。北京的師傅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北方人獨有的憨厚與大方,飯一定是很多,絕對會蓋滿飯盆,菜決不少打,三個菜就三個菜,你不要他還不幹哩,可惜他們的好意在我們看來就變成了負擔,飲食習慣的不同導致我們食不下咽,結果三十分鍾過去了一碗飯基本上原封不動,看著清理我們飯盆的阿姨,我打心底裏的覺得對不起她們。我們全體同學被安排住在北航的外國留學生宿舍裏,那裏的條件比我想象的好了太多,一個大寢室裏分兩間房間,每個房間住兩個人,有電視,空調和暖氣,浴室整晚熱水,我一度疑惑這是寢室還是旅館阿?看著那一棟棟新建的宿舍樓,大學要往北京考的信念再一次堅定。

作為最先到達的團隊,我們盡情的感受著孤單旅行的樂趣,車上總是洋溢著黃老師的歌聲和同學們的笑聲,鼓掌聲。在愉悅的心情下,我們似乎也開始習慣了北京,就連說話也總愛帶上京腔,每每小芬姐問我們:“聽明兒白了嗎?”得到的總是一致的回答:“明兒白了!”接著,大家便笑成一團。先到的團隊當然也享有了許多的便利,譬如參觀清華不需排隊等候,還可以最大限度的感受到清華校園的寬闊。清華校園之廣廣在它有校內公交車,有單獨的大片土地建遊泳場,更是有數也數不清的路,路兩旁都載滿了樹,即使它們現在已是光杆司令,卻還是不難想象夏天的清華校園的小道會因為它們而分外涼爽。我們就這樣三三兩兩的走在那些小道上,感受著北京的風刮在我們的臉上,觀看著校園內古老或是年輕的建築,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單車。當我們走過小橋時,校園內原本安靜的氛圍被我們的驚呼聲打破了,原來是橋下的水早已結成冰,這對於我們這些南方長大的孩子來說簡直是奇觀了,以至於當我們走到一個湖的一側,看到湖上滑冰的人,我們雀躍著躍上湖麵,試試新鮮,卻又因害怕冰受重不起而隻得在湖的邊緣望湖中央興歎了。經過幾個小時的漫步,最後我們來到一座頗有古味的屋子麵前,那裏的樹倒是枝葉豐滿,更顯出古屋安逸別致。古屋屋簷下方有一塊匾,上麵提筆寫著:水木清華。當時就想水木年華這個名字是不是從這兒引申而來的。我們在古屋麵前留了影,而整個團隊的留影卻是我們到了刻有:清華園的大門口照的。

我們除了參觀清華園還參觀了很多名勝古跡,例如,頤和園,故宮,長城,當然我們不僅僅參觀過去的輝煌,我們還參觀了科技博物館,景泰藍工藝製造廠,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等等,不過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不是這些活動而是早已聞名的清華講座。對於講座,我的感覺總是一個文鄒鄒的小老頭,向我們灌輸學習重要性等等一些我們聽過無數遍的東西,可謂是枯燥至極阿,可是經過這次冬令營,我才明白講座是十分有意思的。我們總共聽了四場講座,第一場是個和善的老爺爺,他講的內容竟是和我們十分熟悉的馬王堆漢墓,通過他跟我們介紹馬王堆漢墓發掘的過程,重要性,以及其中文物的珍貴,我們了解到原來不是曆史久遠的物品就是文物,我們以前可都錯了。第二場講座是關於英語學習的,這似乎沒什麼特別,可第三場講座居然是關於武器,而且是高科技武器,這可讓我們許多人感到又振奮又奇怪,振奮是因為我們國家武器的先進,而且它們的建造全是我們中國人一手完成,我不得不為製造者的聰明才智感到驕傲,也更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奇怪的便是我們還是中學生,坦白講,我以為冬令營會為我們安排一些有利於提高我們考試分數的講座,而軍事武器和考試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可事後想想,這場講座是為了告訴我們科技的重要性,我想是告誡我們中學生,學知識重要,但不要學死知識,創新思維才是進步的一個條件阿!第四場講座時間最短,卻也是最有趣的一個,演講者是河南省高考狀元,他現在是清華的一名研究生,他告訴我們自己才是最相信自己的人,而且是永遠相信。我十分同意他的觀點,但也認為相信自己的前提是了解自己,隻有清楚自己的能力是什麼,才能努力去提高自身能力,我們才有成功的可能。

北京冬令營的活動隻有短短的七天,卻是十分愉快而富有收獲的七天,我覺得這次的旅行意義其實不在於參觀我們美麗的首都,而是給我一種信念:清華北大也許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可以很近,問題是在於我們怎樣去看去做。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堂堂正正的以一名北京名校學生的身份很單純的參觀北京!

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學生

事物的發展是永恒的,改變時時都在發生,我們的學生當然也首當其衝的發生了變化。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學生?幾十年前,我們的父母在含辛茹苦中刻苦學習。當時的他們用煤油燈,晚上借著月光讀書。艱苦的環境使他們懂得,學習是他們出人頭地的唯一辦法。不知經過了多少個歲月,他們的艱苦奮鬥獲得了回報,大學錄取通知書像天女散花版降落在他們手中,激動地淚水奪眶而出,顫抖的雙手已經握不住那既輕又重的通知書,被淚水濕透了的通知書急速的盤旋下降,重重的砸在他們已經破舊不堪的書桌上,發出了咯吱咯吱的聲音。他們仰天長嘯,山穀中的野禽被那雄厚的咆哮聲驚呆了,一個個目瞪口呆的凝望著他們,甚至忘記了如何飛翔,如何奔跑。大學裏的他們更加的刻苦學習,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們鏗鏘有力的前進的步伐,就連上帝都被震驚了,他無所畏懼的心在不住的顫抖,他高聲疾呼:這到底是個怎樣的世界?而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上帝再次發出說出這句話時,他的眼中噙滿了淚水,他無奈的向後招了招手,然後頭也不回的拋棄了現在的學生。萬能的上帝啊,為什麼現在的你如此得無奈?難道說現在的學生已經無藥可救了嗎?

世界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了,物非人也非,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變了,就連那幾十年前單純的心靈都已經被現在的變化無常的世界所玷汙。從前的人們在飽含著饑餓困苦中生活,現在的人們在被物質誘惑包圍著的世界中生活。從前的破舊不堪的卻可以閃閃發亮的桌子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嶄新的桌子,而那桌子上卻總有一層仿佛無論如何也清洗不掉的灰塵。那灰塵遮掩了明豔的陽光,遮蓋了從前的人們為現在創造的條件,埋沒了從前學生的蒸蒸日上的勢頭。為什麼會這樣?原因隻有現在的學生們知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已不能激發學生們的淚水,他們的雙手不再顫抖,而那錄取通知書卻像鴻毛般緩緩的在空中盤旋,似乎總也到達不了那被灰塵掩蓋的書桌上,慢慢的,肮髒的地板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他們紛紛湧向了地板的懷抱,落地後,同樣是濕透的通知書,卻再也得不到淚水的滋潤,取而代之的是渾濁的,惡心的汙水。

上帝啊,我終於了解了你的心情。是那不住向後倒退,卻仍然鏗鏘有力的步伐撼動了你原本堅如磐石的心,是那渾濁的思想動搖了你,是那再也得不到淚水的通知書徹底的傷害了你的心。

讀書

昨日清書桌時無意中翻出了初中時寫的英語作文,第一篇便是Lydiaandherbooks,細細一讀竟全是些我如何如何喜歡書的,讀完後我不禁啞然失笑,說我喜歡讀書那也該是小學的事了,那時候是真的很愛書,課外書不多時,就連教寫作的書我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似乎很享受那種坐在桌前的感覺。可後來上了初中,讀的書倒是越來越多,隻是不再那麼喜歡看書了,一坐在桌前大腦就犯困,至於高中,那就更是敬書遠之了,一有時間就是電腦,電視,書??這種東西不是因該歸到學習時讀的嗎?什麼,不是課本阿,課外書,唉,時間這麼緊哪有時間看課外書啊。我想隻要父母這樣問,我們大多都是這樣答得吧,於是一個學期下來能讀完一本課外書成了奇跡,可誰知道我連續讀完一本書隻要不到半天阿。我們真的窮到連讀一本書的時間都沒有?

是的,我們真的窮到讀一本書的時間都沒有了,因為我們的空餘時間真的不多,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們要看電視,我們要玩電腦,我們還要睡大覺,這樣算下來,我們似乎還時間超支了。怎麼辦?有教授們說,我們可以不玩,這樣不就有時間了嗎?對於這樣的建議我隻能說他們太不了解學生了,一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在校十一個小時包括做作業時間大概十四個小時,睡覺八個小時,吃飯倆個小時,我們基本沒有玩的時間,又俗話說學有時,玩有度,古代的聖人都告訴我們人除了學習之外還要玩,於是周末是我們玩的時間,五天學習,兩天玩,合情合理。那又有老師說,讀課外書也是玩啊,對於這點我不否認,課外書是有趣,可讀了一周的abcd,NaMgHHe,之乎者也,心裏早就厭煩了,現在即便是有趣的書,隻要是書,都不想看了,大有一棒子打死的意味,可確是如此。從這樣看,我們似乎不是不喜歡讀課外書,我們是不喜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