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喜歡讀書,父輩們讀書如饑似渴,我們卻嗤之以鼻,莫非是基因變種?我想不是,也許我們並不是不喜歡讀書,我們隻是不愛讀死書。讀死書其實早就被教育學家們全票否決了,可即便如此,事實是我們仍在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結果是上海複旦大學麵試題中大部分學生回答不出來一道問題,題目是:安徽省省會是哪裏?多麼好笑阿,那些麵試的精英該個個是做題高手卻連一道小學生都答得出來題目做不出。再舉個例子,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有幸得到了清華的麵試機會,麵試中,提問官問她太原是哪個省的省會?我們這位優秀的學生非常有禮貌的說:“對不起,我是學理科的,所以對這個不了解。”哦,原來學理科的學生就可以不知道啊,那學文科的人如果將心髒的位置弄錯也情有可原落,簡直是荒謬,可結果她還是被清華錄取了,原因我想是主考官認為尚如此優秀的學生都答不出來,那其餘的學生可能就更答不出來了,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錯的,就我一位高三的同學而言,她雖不是學富五車卻也是廣讀詩書,我相信若她有名校的麵試資格,她會比那些所謂的優生更優秀,隻可惜她沒有這資格,為什麼,因為她的考試成績不如那些優生。這個事實讓我很沉重,雖然並不是每一位優生都讀死書,但讀死書的優生確實占去大部分,我不敢想象這樣的學生出了社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嗚呼!我們不讀課外書,我們讀死書,死讀書,這個惡性的腫瘤就這樣根生在我們的教育中,毒害著我們這一代也許以後的每一代,而這種後果是我們所不能承受的。
北京一行
小時候曾經去過北京:紅牆綠瓦、古色古香的城樓。它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睿智老人,深蘊著一股古文化的氣息。小小的我,走在他厚重的心懷裏,沉醉。
轉眼已是六年。看著車窗外飛速倒退著的景物,我在想:北京,現在又是個怎樣麵目?
一
從北京火車西站裏走了出來。放眼望去,滿是黑壓壓的人群,幾個一臉愁苦的老人正挨個幾的乞討,幾個農民工正倚在牆腳睡覺。遠處可見幾個吊橋正拉著鋼材來回運輸,近處灰塵遍地,不少綠化樹已經枯死了,看到這一切,我想:幸好我是個中國人!
二
到了北京,我自是很在意自己的行為,從不亂扔垃圾。可首都人民似乎並不這樣想。走在大街上,即使不大經意地看,也能發覺地上的斑斑點點。有時走著走著,我忽然會有我現在是在長沙的錯覺。可是,這真的是錯覺麼?
三
北京作為首都,不僅僅是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它同樣引導著中國的文化潮流。北京所擁的的一流高等學府無疑也是全國所有城市中最多的。在北京的幾日裏,我有幸參觀了其中的清華。這座夢幻般的學府,從來隻在我的概念中出現,它是如此的聖潔,如此的高大。可不幸的是,正當我剛踏入校園,準備飽吸此地的文化之氣之時,卻被眼前的情景所嗆住——一片又一片的破爛單車橫七豎八的躺在地上,有的甚至還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倒,一線倒。可諾大的一個校園,還不時有人經過,卻無人往這邊瞧上一瞧。
四
七點一十五分。我站在遠處,注視著鮮豔的無星紅旗冉冉升起。有人納悶了:“那國歌呢?國歌哪去了?”是的,這裏沒有國歌。我僅僅聽到前麵一大群人們在高聲笑鬧,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整個升旗過程中,還有幾個小販走過來問我:“買福娃掛飾不?”
五
在車上,我看著窗外早已完全陌生的北京,她已經變得如此的現代化。我心中突然湧出一種莫名的悲涼。以前的北京,有著四合小院,街井胡同的她早已不見。這裏與倫敦、紐約、上海有什麼區別?也許有的。試看那尚未竣工的高樓巨廈——喧囂塵上。
寫了這麼多,我也沒什麼好說的了。因為這樣下去,不知何時才有個止境。北京,作為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給了我太多的憧憬和失落。作為一座曆史名城,北京所需要的並不是大興土木。中國之所以申奧成功,並不是因為北京的現代化,而是因為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連這都沒有了,我們拿什麼與其他國家比?我們想讓客人看到最好的,可並不是給他們看那些摩天大廈!如果真有這個功夫,我建議多管管那些乞兒,那些無家可歸的農民工,那些小商小販!是的,首都人民為自己生在北京而驕傲,可你們的驕傲,在哪裏!
我想,總不在地上的垃圾和散亂的單車堆上吧。
真的想死去
我向往飛鳥,因為它們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我向往遊魚,因為它們可以在水裏任意遊曳,我向往落葉,因為它們可以在風裏肆意飄蕩。
我向往它們,我羨慕它們,可我更恨它們,更妒忌她們,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它們唾手可得的自由與快樂,在我眼裏卻是那麼遙不可及?
把酒問天,借酒消愁,我沒有東坡的豪放,亦無太白的灑脫,我不懂酒,不懂借酒消愁,更不懂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滋味!
可我恨天,恨天不時;我恨地,恨地不利;我恨人,恨人不和!
有人說過:從哪兒摔倒就從哪兒爬起來,從頭再來。可我問問我自己,我摔倒了多少次,又爬起了多少次了?我不知,或許天知道。我真的怕了,我怕再摔倒,我怕再滿身泥水,我怕再嚐試那錐心刺股的疼痛。我不想再爬起,我想我就這麼沉淪,就這麼老去,直我生命的終結。
我好想問天,可天不語;我好想問地,可地不言。我好想問造物主,他為什麼要把我帶到著個世界上。我不明白他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卻又為何吝嗇得連安慰都舌不得給我?
都說“付出等於收獲”,我相信了。我付出了,我也收獲了,可我收獲的是什麼,是自卑,是責罵,是妒忌,是怨恨,是愁腸?還是一顆想要死去的心?我啞然,我苦笑。或許死是一種抉擇,是一種很好的抉擇。“死去元知萬事空”又有誰不知曉?死了,什麼名利,什麼不快,什麼憂愁,什麼怨恨都又什麼關係?死就是這樣,是一種超然,一種解脫,或許更是一種無奈!
拂去腮邊的淚珠,才發現自己已淚流滿麵。
縱然花兒真的幽香,縱然風兒真的溫柔,如果死能讓我重生,讓我放開一切,那麼我真的,好想死去
讀鳴鳳
坦白說,《家》是我少數讀了很多遍的書之一,可不論我讀多少遍,這本書還是會深深的吸引我,我把這緣由歸結於對書中角色覺慧的喜愛,我以為我喜愛他是因為他的存在給黑暗得令人窒息的“牢籠”帶來了絲絲陽光和喘息的機會,可是直到今天我再次讀《家》,我發現我喜愛覺慧是因為我對於鳴鳳的憐惜,而覺慧是那個給予鳴鳳希望的人。
巴金對於鳴鳳的筆墨描寫之少似乎也映襯出了她在那個封建專製氛圍濃重的家族中卑微的地位——一名婢女。鳴鳳自幼喪母後,便馬上被賣到覺慧家做丫鬟。與書中所寫到的那些衣衫襤褸的乞討者相比,我以為她是幸運的,可是她與那些乞討者一樣令人垂淚。在那個勾心鬥角,互相侵紮的家中,她以及所有的家族中的奴婢一樣是太太老爺們撒氣的工具,也許還不單單是太太們,還有小姐,少爺。經過七年隻有淚水與苦痛的年頭,鳴鳳學會了忍耐與順受,像大海一樣,它接受一切,吞下一切,卻連一點吼聲都沒有,那是時代的黑暗抹殺了她反抗的可能,聰明的她怎麼會不知道她的路也許沒有光明的可能,卻又無法拋開希望,特別是他——覺慧的出現。覺慧愛她,愛她的美麗,愛她的純潔,她哩?她也是愛著他的,他是她的英雄,他的存在給了她希望以及勇氣去憧憬。她知道他與她有著不可跨越的距離,可是沒有關係,她願意在他身邊一輩子服侍他,甘心做他一個人的奴隸,就他一個人的!
可是,命運為何如此不公,不,是為什麼在那樣的時代,她的老爺太太們失了良心!為什麼要在她對未來抱有一絲希望時,他們就硬生生的將她推入深淵?她才十七歲啊,一個多麼純潔的姑娘,卻要被送給一個可以做她爺爺的人當小老婆。她跪在太太麵前乞求,她情願被太太打罵也不願意嫁給那所謂萬貫家財的馮老爺啊,可她的痛哭又有什麼用呢,淚水隻能換來太太短暫的同情卻改變不了那個決定,也遠不能表達她心底的絕望,她還記得不久前他對她的承諾,還記得她對他的賭誓,浮現在她腦海中他和善的臉此刻卻變成了扭曲的凶惡的無數的臉撲向她,要將她逼上一條墮落的黑暗得道路。絕望中鳴鳳想到了覺慧,她想告訴他一切,可當她終於看到他,千言萬語卻無法吐訴,全化為她充滿愛意深深憂鬱的眼神。而此刻的覺慧正在為他在外的周報社而忙碌,是的,他正在為反抗舊思想而奮鬥,也是為了她而努力。再過不久,就一兩天他就可以不必這麼忙碌,他會坐下來,在她身邊,告訴她所發生的事,並且告訴她他們所取得的勝利,隻是他不知道,她等不到一兩天了,明天,就是明天,她將會被送上喜轎,風光的作為禮物送出去。覺慧不知道這些,不然他給予鳴鳳的就不僅是一個淺吻。鳴鳳撫摸著自己的嘴唇,腦中閃現著他和她的一幕幕.....
她和所有的女孩一樣,有著漂亮的麵孔,聰明的心,有血肉的軀體,不曾傷害任何人,人們卻單單蹂躪她,不曾給她一絲同情和溫暖,後來她終於找到了她心目中的愛,她愛生活,可生活的大門卻將她鎖在門外,要汙她的清白。她惶恐害怕,同時又無限勇敢,我知道那是絕望帶來的.最後她無限留戀的喊了他的名字後跳入了冰冷的湖水中,了結了她短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