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盡職的報答1(3 / 3)

他後來改名為查爾斯大力士,這是他在幾次重要比賽中贏得的美名。當世沒有人比他更近乎古希臘人心目中的男性美。你想必也見過他的雕塑像,法國瑪恩河上的“悲傷”塑像,以及其他許多塑像,都是以他為模特兒的。

人人都會有自卑感,這種感覺來源於人類根深蒂固的完莢情結。而這種自卑又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讓人們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又更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自卑。如此不斷循環下去,直至把所有的理想和激情消磨殆盡。所以我們總能看到成年人畏首畏尾,而年輕人卻目空一切。

欄越高,跳得越高

阿爾弗烈德·艾德勒小時候,有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他弟弟死在床上,就在他身旁。這一驚使他下了終生不渝的決心:做個醫生,和死亡搏鬥。

艾德勒行醫之初,又偶然發現一連串現象,從而使他對人的心靈有重大發現。他解剖屍體時,注意到以前並沒特別注意的種種情況。他發現了一具死屍的心髒大得異乎尋常,同時發現一個心瓣堵住,血液不能充分流到肺裏去。那心髒是為了應付這種缺陷而變大的嗎?

還有一具死屍,有病的一個腎已經被割掉,他發現剩下的那個腎也比尋常的大得多。他又發現一葉肺因為有病而萎弱,另一葉肺就可能變得更有力量。這些健全器官豈不正是想彌補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嗎?骨頭斷了,會長出厚骨痂,為的是使骨頭比以前更結實嗎?這些現象一再出現,仿佛人體自有其規律:為了自保,本能地以強補弱。

艾德勒進一步研究下去,開始到各美術學校去測驗學生的視力。結果發現學生十分之七以上視力都很差,隻不過程度不同罷了。視力既然不好,這些學生為什麼還偏要從事必須用眼的工作呢?他發現這些學生從小就感覺到視力欠佳,因此特別努力,要使自己比別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銳。他們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培養用眼睛看的樂趣,結果對視覺世界的興趣比普通人大。

艾德勒又去研究大畫家的生平,發現其中許多畫家的眼睛都有缺陷。眼睛不好而偏要做畫家的人何以這樣多呢?難道也是受他在解剖屍體時發現的那條造化補償缺陷規律的驅使嗎?他又去研究盲人,證實盲人的聽覺、觸覺和嗅覺都特別靈敏。布魯克納、法90次、史麥塔納和貝多芬等音樂大師所以特別熱心致力於聲音之美,似乎至少一部分原因是他們聽覺有缺陷。貝多芬是令人驚奇的例子,他的聽覺從小就有機能性的缺陷,二十八歲時已經聾得很厲害。四年之後,如果不用耳筒,連整個樂隊的聲音都聽不清楚。就在那年,他寫出美妙的第二交響曲。耳朵全聾之後又寫出更優美的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和第五交響曲。全聾了二十五年,最後居然還寫出不朽的第九交響曲。

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覺從生物學轉入神經病學,又從神經病學轉入心理學,都是從機能性缺陷的生理補償而研究到心理補償。不過到那時候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種補償都隻是無意識的。人的意誌並沒發揮作用。

他於是開始研究較為不明顯的實例。巴斯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因為中風,腦子裏控製言語的那部分神經損壞了,憑著極大的毅力,他在痛苦中慢慢奮鬥,終於在腦子裏發展了新的言語神經中心。艾德勒發現了好幾百個相同的實例:小時候身體孱弱,長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從前腿腳不好,後來卻成了芭蕾舞星;患過肺癆,卻成了歌唱家等等。這些人拚命奮鬥,要克服他們的弱點,結果培養出超群的能力。這並不是造化在補償,而是人的意誌在發揮作用。

他漸漸發現,這仿佛是定律,仿佛人往往因為早期的弱點而獲得他們奮力以求的成就。也仿佛人必須有個欄才會跳過去;欄越高,跳得也越高。

人類總在不斷超越中前進,所以人類是所有動物中進化最快的一個種群。從人類出現到現在幾百萬年時間裏,現在的人類和遠古的人類幾乎成為了兩種動物。而其他的動物卻在這幾百萬年裏變化甚微,當然,除了人類馴養的動物。它們一成不變的後果就是被人類消滅,或被人類奴役,或者幹脆成為人類的果腹之物。

歐洲的陶瓷之父

1828年,十八歲的伯納德·帕裏希離開了法國南部的家鄉。按他自己的說法,那時候他“一本書也沒有,隻有天空和土地為伴,因為它們對誰都不會拒絕”。當時他隻是一個不起眼的玻璃畫師,然而,他內心卻懷著滿腔的藝術熱情。

一次,他偶然看到了一隻精美的意大利杯子,完全被它迷住了,這樣,他過去的生活完全被打亂了。從這時候起,他內心完全被另一種激情占據了——他決心要發現瓷釉的奧秘,看看它為什麼能賦予杯子那樣的光澤。此後,他經年累月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對瓷釉各種成分的研究中。他自己動手製造熔爐,但第一次以失敗告終。後來,他又造了第二個。這一次雖然成功了,然而這隻爐子既耗燃料,又耗時間,讓他幾乎耗盡了財產。最後因為買不起燃料,他無奈隻能用普通火爐。失敗對他已經是家常便飯,然而每次他在哪裏失敗就從哪裏重新開始。最終,在經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他燒出了色彩非常美麗的瓷釉。

為了改進自己的發明,帕裏希用自己的雙手把磚頭一塊一塊壘了起來,建了一個玻璃爐。終於,到了決定試驗成敗的時候了,他連續高溫加熱了六天。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瓷釉並沒有熔化。但他當時已經身無分文了,隻好通過向別人借貸又買來陶罐和木材,並且想方設法找到了更好的助熔劑。準備就緒之後,他又重新生火,然而,直到燃料耗光也沒有任何結果。他跑到花園裏,把籬笆上的木柵拆下來充柴火,但仍然沒有效果,然後是他的家具,但仍然沒有起作用。最後,他把餐具室的架子都一並砍碎扔進火裏,奇跡終於發生了:熊熊的火焰一下子把瓷釉熔化了。

有的時候,堅持自己的理念是何其艱難。因為人們永遠無法知道未來將發生什麼。如果一味安分守已,自然可以平平安安,直至老死。而如果要從事一個開創性的工作,或者從事公認的危險職業,雖然能在挑戰中尋找樂趣,或者在成功後享受勝利,但是他們失敗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成功的可能性,這也是偉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之一吧。

學會怎樣生活的人

底特律城已故的愛德華·伊文斯先生,在學會“生命就在生活裏,就在每分和每時每刻中”之前,幾乎憂鬱得自殺。

愛德華生長在貧苦家庭,最初靠賣報為生,後來在雜貨店做店員,家中終日靠他吃飯,他隻得找新的工作,做了助理圖書管理員,盡管工資微薄,他也不敢辭職。八年之後,他才鼓起勇氣開創自己的事業,竟然時來運轉,用借來的五十美元發展到一年淨賺兩萬美元,可惜好景不長,他存錢的銀行倒閉了,他不但損失了全部財產,還負債一萬六千美元。他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我吃不下,睡不著,”他說,“我開始生起奇怪的病來,病因純粹是憂鬱過度,有一天我走路時昏倒在路邊,從此隻能臥床休息,結果全身都爛了,最後連躺著都痛苦不堪。這時醫生告訴我,我大約隻能活兩個星期了,我大為震驚,隻得寫好遺囑躺下等死。這樣一來,憂慮也就多餘了,我放鬆下來,閉目休養了好幾個星期。雖然每天睡眠不足兩小時,但卻很安穩,那些令人疲倦的憂慮漸漸消失了,胃口也漸漸好起來,體重也開始增加。“又過了幾星期,我能拄拐走路了,六星期後我又能回去工作了。過去我的年薪曾達兩萬美元,現在能找到每周三十美元的工作就很高興了。我的工作是推銷一種擋板,我不再後悔過去,也不害怕將來,而是將全部時間、精力、熱誠都放在推銷工作上。”

愛德華·伊文斯的事業發展迅速。沒幾年,他已是伊文斯工業公司的董事長。從那以後,他的公司長期雄霸紐約股票市場。如果你去格陵蘭,很可能會降落在伊文斯機場,這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但是,他如果沒學會“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那絕不會有這樣的成功。

很少人可以真正“獨立地生活”,在人們的潛意識裏,“獨立地生活”是一種返古的行為,所以必然被社會所淘汰。但是在新的時代,我們要學會用嶄新的意義去詮釋傳統的東西。隻有這樣,才能使傳統不致於丟失,也使新的事物不致於脫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