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盡職的報答2(3 / 3)

他在一個眾多依靠出賣手工勞動力為生的小鎮展示他的機器,事實證明這是個危險的活動,在他展示機器的學校客廳的外麵不時傳來各種凶惡的咆哮聲。當初凱伊就是因為發明了飛梭而受到暴徒攻擊,被迫從蘭開郡搬走,遠離家鄉;可憐的哈格裏菲斯的珍妮紡紗機不久也被一個手持鐵棍的暴徒搗毀。

阿克萊特決定把模型轉移到危險更小的諾丁漢。那裏,一些銀行家同意預先支付給阿克萊特一筆錢,條件是分享從阿克萊特的發明中所獲取的利潤。阿克萊特同斯特拉特和裏德先生合作,共同開發應用機器。斯特拉特先生是織襪機的原始發明人和專利人。他們的成果以“諾丁漢鍾表匠理查德·阿克萊特”的名義獲得專利。當年,在諾丁漢第一次建立了由馬來拉動的棉紡廠;不久,在德比郡的克倫福特建立了一個規模更大的棉紡廠,棉紡廠由水輪機來帶動,這也就是被人們稱為水力紡紗’機的精紡機的出現經過。

當成功的曙光開始出現以後,蘭開郡的製造業工人把阿克萊特發明的機器砸成碎片,就像科尼希的礦工們攻擊布爾頓和瓦特,搶奪他們從蒸汽機中獲取的利潤。

阿克萊特曾被宣布為勞動人民的敵人;他建在棱爾雷附近的一座工廠被一群以警察和軍人麵目出現的暴徒以暴力搗毀。蘭開郡的人們拒絕買他的產品,盡管他們承認他的貨是市場上的佼佼者。然後,他們拒絕給他的機器用途授予專利權。

他在蘭開郡、德比郡和蘇格蘭的紐拉蘭克重新建立了工廠。在克倫福特的工廠也因為他與斯特拉特的合夥關係到期而歸屬於他了,他的產品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是那麼的優秀,很快他就幾乎控製了這個領域的貿易,該領域的產品價格由他來決定了,接著,他控製了其他棉紡織業的運作。

在戰勝了一切艱難險阻之後,他的事業成熟了,他獲得了回報的滿足。他在組裝第一台機器十八年之後,被任命為該郡的高級行政司法長官,不久,國王喬治三世授予他騎士的榮譽稱號,阿克萊特於1792年謝世。阿克萊特是英國現代工廠製度的奠基人,他所創建的工業部門被證明是給個人和國家帶來巨大財富的源泉。

任何一個開創曆史的行為,都會遭到一些守舊勢力的阻撓和攻擊。這時候,堅強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作風是把真理堅持到底的惟一法門。當然曆史的腳步是不能阻擋的,當他們的成功為人們帶來利益的時候,他們的形象就會像豐碑一樣永垂不朽。

在饑寒交迫中寫作

許多二流的文學家更是以九牛不回的毅力,一寸一寸地耕耘,生命不息,寫作不已。《美麗的英格蘭和威爾士》一書的作者約翰·希頓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希頓出生於威爾特郡金斯敦的一個窮苦人家。他父親破產了,受這一打擊的他瘋了。希頓也由於父親的不幸開始了不同尋常的生活。他幾乎沒有受什麼學校教育,經常是有家難歸,衣食無著,終日四處遊蕩。

他染上了許多壞習慣,幸運的是他沒有被這些惡習毀掉。為了討一口飯吃,他不得不在他叔叔開的一刊、飯館裏幹活,他把酒裝進瓶子裏,把瓶塞好,然後把瓶子裝到箱子裏。這一件活他一連幹了五年。由於他的身體日漸衰弱,人也變得有氣無力,他叔叔把他趕出了店門。

他又開始四處流浪。望著這莫名其妙的天和地,看著這世上莫名其妙的人,他想起那瘋了的父親,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他除了這五年服務換來的兩畿尼(英國貨幣單位:一畿尼等於二十一個先令)之外,別無他物。漫漫的人生之路是多麼淒苦,多麼荒唐,他拖著瘦弱的身軀在寒風中踽踽獨行。

在此後的七年中,他飽嚐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看慣了陰起陽落,也經曆了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他曾在自傳中自言自語道:“我花了十八便士租了一間又陰暗又潮濕的房子,在寒冷的冬天,我生不起火,隻好孤身一人躲在被子裏,除了偶爾聽聽窗外的淒風苦雨之聲外,我隻能在書本中尋尋覓覓。”

後來他徒步來到了巴思,被雇為釀酒工。不久他又回到了首都倫敦,這時他已不名一文,連鞋和襯衫都沒有。還好,他有幸在家叫倫敦餐館的地方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得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呆在地窖室裏工作。為了討一口飯吃,他得慶幸自己找到這份“美差”,但長期禁閉在地窖裏不見天日,加上繁重的工作,他的身體垮了下來,他隻得丟下這個能苟且謀生的飯碗。不久他又從事代理人的工作,每周賺十五先令的薪水。在此之前,他曾利用許多業餘時間練字,他的書法很漂亮,這是他這一次成為代理人的資本。在工作之餘,他把閑暇時間都用來逛書店,他買不起書,他隻能一段一段地讀、記。長年累月,他積累了深厚的文學知識。

後來他換到了另外一個辦公室,在這裏,他每周可獲二十先令的“豐厚報酬”——這隻是對他而言。他仍然埋頭學習、研究,在二十八歲那年,他寫了一本《比澤奇遇》,得以發表。從那時起一直到死,在這漫漫五十五年中,希頓一直從事辛勤的文學創作。他發表的著作有八十七本之多,最重要的著作是《英格蘭大教堂古跡》,該著作共計十四卷,這確是一部光彩奪目的輝煌之作,也是約翰·希頓勤勞辛酸一生的紀念碑,在這塊碑上寫有兩個字:勤奮。

人們總是看到了成功作家頭上的光環,總是以為作家本人就像他的主人公一樣浪漫瀟灑。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有過慘淡的經曆。他們總是處於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之下。隻有能夠在這些痛苦的煉獄中堅持下來的人,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閱曆豐富的塞繆爾·德魯

塞繆爾·德魯的一生並不成就卓越,超凡出眾,但他傳奇的人生確實具有自己的特點。他父親在康瓦爾這個地方以賣苦力養家糊口。盡管家境貧寒,他還是盡力送兩個小孩在附近學校讀書。塞繆爾卻喜歡調皮搗蛋,上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塞繆爾糊裏糊塗地混了八年。家裏隻好讓他幹體力活。他在一個錫礦裏用淘汰盤淘洗錫礦,每天所獲不足四便士,在十幾歲時,他學修鞋,生活的苦難每時每刻都不放過他,他無法逃避,隻能忍受。正如他常說的,“他就像犁耙下的一隻癩蛤蟆。”大約十七歲時,他的學徒期還未滿,就不辭而別了。在軍隊裏呆了下來,可是軍隊又能好到哪裏去,他又溜了!隻能重操舊業,混一口飯吃。

不久他移居普裏茅斯,開始經營鞋子,但他還是無法安於這種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周八先令的收入在他看來太少太少,他渴求在一夜之間暴富起來,加上他天性喜歡冒險,於是他鋌而走險——搞走私,這次他差點把小命給丟了。那天晚上天黑似墨,伸手不見五指,剛開始裝貨物,突然狂風大作,大海像要翻轉過來一樣。塞繆爾坐著的那條船翻了個底朝天。三個夥計即刻喪命,其餘的人有幸抓住了那條翻船,正在僥幸自己撿了一條命時,他們發現這隻船正向大海深處漂去,這一驚非同小可。他們隻好立即回頭向岸邊遊去。這時距岸有兩英裏之遙,能否遊到岸上就看個人的造化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奮力掙紮,塞繆爾終於爬上了岸邊的一塊岩石。

偷竊人家果園、修補破鞋、耍棍棒、走私、各種無賴行為德魯都幹過。德魯自己惟一感到慶幸的是,自己還活著。隻要命還在,一切都還可以重來。德魯決心改過自新。他父親把他帶回到了賽特斯特,並給他找了一份製鞋的工作。

這時他惟一的兄長也過世了,德魯一下子感到蒼涼了許多。於是他重新開始練習寫字,試著看書。德魯後來曾深有感慨地談到:“我真是讀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真是無知。我越覺得自己無知,就越要用心去戰勝它,我把所有的閑餘時間都用來讀書……”

德魯決定依靠自己來經營,鄰近的一位磨坊老板借了一筆錢給他,到年底他就還清了貸款。從此,德魯一邊工作,一邊如饑似渴地學習經濟學、曆史學、哲學。除了從事製鞋和研究形而上學之外,德魯成了當地的一個傳道者,慢慢地,他成了這個地區的一個主要傳道者。德魯對政治有濃厚的興趣,他的店鋪成了當地政治家常來的地方。

他結婚成家後遷到了美國,但仍一如既往地工作字習。歲月的煎熬與自身的不斷學習已大大地充實了德魯的心靈,他這時的文學創作興趣已轉向理想化的意境。從今天保存下來的作品來看,他對寓於人體之中那些珍貴而不朽的精神作了深深的思考,字裏行間洋溢著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氣息。

廚房就是他的書房,妻子的一台管風琴風箱成了他的書桌,在孩子們的吵鬧聲和“娛人耳目”的搖籃曲中他奮筆疾書。當時潘恩的《理性時代》一書已經出版,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德魯寫了一本小冊子否定潘恩的觀點。他後來常說正是《理性時代》這部書促使他思考,並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

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拾,好幾本小冊子從他的筆下飛奔而出。他仍然一邊製鞋,一邊寫作;這時他文思如湧。沒幾年,他的成名之作《論人類靈魂的不朽》一書出版發行。這部書籍賣了二十英鎊,這在當時看來已不是一筆小數目!該著作出版了好幾次,一直很暢銷。

有一段豐富的人生經曆,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就算這輩子他無法擁有許多金錢,也無法成為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的內心世界比大部分人都精彩。如果他願意把這一切寫成文字,那麼將可以創造一部無比精彩的作品。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盡量去嚐試陌生的經曆,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富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