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盡職的報答3(1 / 3)

第二章 盡職的報答3

堅持到底的回報

威廉·菲利浦出生於1651年,他的兄弟加起來有二十一個,兄弟姊妹共計二十六人,很顯然,家裏窮得要命。

威廉富於冒險而且膽識過人,一心想成為航海家並去漫遊全世界。於是他拜師學習造船技術,在師傅的精心指導下,他完全掌握了這門技術,他回到了波士頓,開始造船,用以從事木材交易。

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半個多世紀以前,有一隻滿載金銀珠寶的船在波特·德·拉·普拉塔這個地方遇難沉沒,威廉當即決心打撈這艘船撈出那些珍寶。

但威廉太窮了,無力從事這一項大事業,他駕船來到了英國,期望獲得強有力的幫助。查理二世把安基尼玫瑰花號船交給他全權使用。

菲利浦立即率船出發,去尋找那隻西班牙沉船和珍寶。沉船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對於這件事,而今已隻剩下一些傳聞,別無其他線索。菲利浦到此一籌莫展,但他一點也不氣餒,對前途充滿信心。

這對所有的船員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他和船員們一起用網沿海岸捕捉、搜尋。一連幾周過去,他們打撈上來不少海藻、圓卵石和許多碎石片,這真是令人失望。這種毫無意義的捕撈使海員們大為不滿,他們低聲抱怨菲利浦讓他們幹這種無聊的事情。

終於大夥兒的怨恨白熱化了,人們已公開反抗。有一天,有一個人衝向後甲板,吆喝著要放棄這種航行,不要白白浪費大家的精力。菲利浦可不是那種輕易被嚇倒的人,麵對大夥兒起哄、吼叫,他一點也不慌亂。他立即把帶頭的抓了起來,把其他人趕回了工作崗位。

現在要進行維修,必須把船在附近的一個小島上拋錨,為了減輕船的負荷,船上的大部分貨物也得卸下來。船員們的不滿情緒日益嚴重,一個新的陰謀正在醞釀。岸上的船員們準備把這隻船扣留下來,把菲利浦扔到大海裏去。然後在南海一帶作海盜式巡遊,隨時襲擊西班牙人。

為了實行這個計劃,必須確保船上木工的合作,理所當然,木工被告知參與這件事情。這位木工是一個忠實的人,他立即把這件事報告了船長。菲利浦覺得事態嚴重,他當即與這位木工商量哪些人是忠實可靠的,隨即把這些可靠的人集合起來,把船上的槍支彈藥運下來,控製海岸線,並立即命令船停下來。當叛亂者出現後,菲利浦警告他們,如果他們膽敢接近儲藏室,他就要開槍了。叛亂的士兵不敢過來!在槍杆子的掩護下,儲藏室又搬回到了船上。

叛亂的士兵害怕被拋棄在這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們紛紛放下武器,請求回到各自的崗位上。菲利浦準許了他們的請求,於是大家都回到船上。

為了防止意外,菲利浦采取了嚴密的警衛措施。菲利浦抓住一切機會把一些叛亂分子送上岸,把其他可靠的人安置在他們的崗位上,確保萬無一失。

但在進一步積極從事搜索工作以前,他認為必須把船開回英國加以修理。這一趟航行看似平淡,實則驚心動魄。菲利浦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越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他愈堅強,他認為真正的希望往往隱藏於堅強的意誌中。無疑地,他這種頑強的意誌和誌在必得的信心感染了大家。

有一天,一位海員從船邊清澈的海水向底下看,他發現在海底岩石的縫隙中長著一種奇怪的海底植物。他叫了一位印度潛水高手下水取一些上來看看。這位印度潛水員撲通一聲潛入了海底,他取上來一些水生植物,並報告說在這兒的海底下有槍支。大夥兒起初對這一消息表示懷疑,但進一步的調查證實了這位潛水員的判斷。這一發現非同小可。人們的精神為之一振。

打撈工作立刻開始,海底探測儀與潛水員配合進行捕撈。短短幾天時間,打撈上來的珠寶價值三十萬英鎊,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菲利浦帶著這批珍寶啟航回國。他一到達英國,就有人向國王建議依法沒收他的船隻和所獲珠寶財物,借口就是菲利浦在向國王懇請許可時,並沒有提供有關這一行動的準確情報。

但國王認為菲利浦是一個誠信可靠的人。所獲珠寶確實價值驚人,但也應該在菲利浦與其他同去的人之間分配。國王賞賜給菲利浦兩萬英鎊。為了嘉獎菲利浦這一勇敢的行為,讚揚他誠信的品格,國王授予菲利浦爵士的光榮稱號,並任命他為新英格蘭郡長,他在任職期間,為了捍衛祖國的利益,曾英勇出擊魯爾港和魁北克的法國殖民者。他曾出任馬薩諸塞州的總督。

後來他卸任回到英國,1695年於倫敦逝世。

有的時候我們距離成功隻剩一步,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隻能選擇放棄。當別人在我們的基礎上輕易取得了勝利,我們又會後悔莫及。因為隻要我們再堅持一陣予,所有的付出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可是事實上,我們一無所獲。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樣的故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不敗就是勝利

惠靈頓公爵在還是個中尉的時候,因為自己晉升太慢而非常不滿。

他兩次從步兵營到騎兵營任職,而且沒有升級,於是他向卡姆登勳爵、然後又向愛爾蘭總督提出申請,要求到稅務署或財經委員會去任職。但是,他的申請沒有得到同意,他在部隊裏留了下來,成了英國最偉大的將軍。

惠靈頓在約克公爵和沃摩拿將軍的手下積極開展他的軍旅生涯。十年的軍旅生涯,他由中尉上升為駐印度部隊的一名上校,哈雷斯將軍在1799年寫道:“惠靈頓上校的軍團是一支模範軍團,在士兵與壬兵之間的關係、紀律、教育和行為規範等方麵都是無可挑剔、首屈一指的。”

當他帶著將軍的榮耀回到英國以後,很快又得到了任用。在1808年,一支人數過萬、被派去解放葡萄牙的特殊部隊交由他指揮。部隊登陸以後,打了兩次勝仗,然後簽署了《辛莊條約》。約翰·莫爾爵士死後,對葡萄牙進行新的征伐的指揮權全被托付給了他。但是,在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戰爭中,惠靈頓被恐懼壓倒了。

從1809年到1813年,他所指揮的英國軍隊人數從沒有超過三萬人。但是,這一次他所麵對的是在半島上的三十五萬法國軍隊,而且大多數是有作戰經驗的老兵,由拿破侖手下幾個最有才能的將軍指揮。

敵我力量如此懸殊,如何才能使戰爭有一絲獲勝的希望呢?他的精明和一般常識告訴他必須采取不同一般的戰略戰術。他決定要從西班牙幾位將軍身上吸取教訓,這幾位將軍一到開闊的平原作戰,就必定被打敗被驅散。他覺得自己必須創造出同法軍作戰獲勝的機會。因此,在1809年達拉維拉戰鬥之後,他發現自己軍營的四周都是法國精銳部隊時,他撤退到了葡萄牙。這時,他決定實施駐紮政策。他派英國軍官組織了葡萄牙軍隊,教會他們和自己的部隊聯合作戰。與此同時,通過拒絕一切戰鬥的辦法來避免失敗的危險。他認為,他可以因此而挫傷法國軍隊的士氣,因為他們沒有取得任何勝利。當他自己軍隊反攻時機成熟,敵人士氣低落的時候,他就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向

他們發動猛攻。

惠靈頓爵士在這場永載史冊的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凡響的品質,我們可以通過他所留下來的不加修飾的戰報來領略。這些戰報包括他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奠定他取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他對任何事情都小心在意、決不疏忽,每一個重要的行動指令他都親自參加。當他發現部隊所需糧食不可能從英國獲得而必須依靠自己想方設法時,他立即與在裏斯本的英國外交大臣合作,大規模地從事玉米生意。軍糧經理部從地中海地區和南美洲港口運來了穀物。當自己的大小糧倉都已裝得滿滿實實的時候,他把過剩的糧食賣給了在饑餓中的葡萄牙人。

他做事從不存什麼僥幸心理,期待出現什麼奇跡,但是,他每每都考慮意外情況的發生,以防萬一。他對部隊最細小的細節都十分關注,他總是習慣於對那些易於忽視的問題全力投入,如士兵的鞋子、水壺、餅幹和馬飼料。毫無疑問,他對意外情況的防範,他對每一細節問題的關注,奠定了他取得偉大勝利的基礎。

惠靈頓公爵以他在日常生活中的高明之處打敗了拿破侖的將軍們。他常常說,如果他什麼都懂,他就會知道怎樣給部隊找到糧食。

最厲害的將軍不是每戰皆勝的常勝將軍,這樣的將軍隻能不斷地取勝,而一旦遭遇挫折,他的部隊也最容易崩潰。真正可怕的將軍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常敗將軍。這類將軍雖然敗跡累累,卻總有辦法讓上司找不到撤換他的借口,也總能讓他的敵手無法一口把他吃掉。而一旦機會成熟,他會像暴怒的獅子一樣,把所有的敵人撕得粉碎。戰場上偶然有這樣的另類將軍,生活中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高貴的“草葉”

瓦爾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出生在長島海濱小村的一個農莊,雖然他的祖先分別是荷蘭人和英國人,但他們早在移民之初就來到新大陸,先輩人曾為獨立戰爭獻出過生命,因此,惠特曼有權說自已是“最純最地道的美國種”。

就在瓦爾特出生的那一年,祖父和父親破了產。惠特曼一家賣掉土地,成為手工勞動者,來到布魯克林,父親幹起木匠養家糊口,而成功地經營手工作坊沒幾年,一家人便再度被拋到社會底層,老惠特曼領著九個孩子在貧寒清苦中操勞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