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莫·何姆斯從來不知道什麼叫“障礙”。他隻知道自己擁有一份生命與生命的目的。他夜以繼日地運轉著生命90多年,他的名字將永遠成為“勇氣”的同義詞。
在這非常強調年輕的國家與時代裏,許多年紀較大的人覺得受到了年齡的阻礙,有時候他們感到被架空或者是被時代拋棄。記得幾年前在紐約參加我們課程的一個74歲的矮小女人,她不知道她剩下的日子應該怎麼過。
這個女人退休前是一位教師,她的積蓄微薄,所以繼續工作對她的精神和經濟上都有好處。她說,她在教書時,除了本職工作之外,曾經到很多幼兒園講故事給小朋友聽,並配以精心挑選出來的幻燈片。
在我看來這是她所能做的重大貢獻,為什麼不重新開始她的事業,做一個講故事的人?
這個女人得到了鼓勵,熱情、興奮地開始70歲以後的事業。她了解到年齡不一定是障礙,相反的——她現在的能力甚至要比年輕的時候強,並且因為有經驗使得她講的故事更為動人。
她主動去找為促進美國文化做了很多貢獻的福特基金會,提出她為幼兒園小朋友擬定的各種“說故事時間”的計劃。她洽談的對象是一些要求“做給我看看”的人,她竭盡全力說明計劃的價值,結果他們被說服了。故事中溫情、戲劇性和訴求的力量使得他們接受了她的整個計劃。
現在這個女人懷著年輕人的熱情和信心,到處巡回講故事,給成千上萬的孩子帶去了歡樂。年齡不再是阻礙或是懶散的借口,她不說“我太老了,無法賺錢過日子”,而是重新評估自己的才能和經驗,製定出計劃,應用才能和經驗,實實在在地推銷構想。她並沒有在74歲時變老——她成熟了。有些人認為是障礙的——她的年齡——對她來說卻成了一種激勵和誘因。
蕭伯納對於那些抱怨受到環境阻礙的人感到不耐煩。“老是抱怨環境令他們成為今天這種樣子,”他寫道,“我不相信環境這一套借口。這個世界上有成就的人是那些尋找他們想要的環境的人;假如找不到,他們就自己創造。”
事實上,如果把心思放在這方麵的話,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可以抱怨的“障礙”。我年輕的時候為自己的煩惱找了一個理由,那就是我比大多數的同學高。好幾年以後我才感到身高就像其他一切一樣,可能是個長處,也可能是個短處,完全依自己的態度而定。
假如我們隻有一條腿而鄰居有兩條腿;假如我們比他窮或比他富有;假如我們肥胖、瘦小、漂亮、醜陋、金發、黑發、害羞或者開朗;假如我們想讓它成為障礙的話,我們和他人的任何不同之處都可能成為障礙。
不成熟的人總是把個人的不同之處視為障礙,而期望受到特別的考慮。成熟心靈的特征是認清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然後接近或改進。
解脫困境的方法
不幸並非總是如此絕對,有時候它隻是一種逼我們采取行動的誘因;一種增進我們本身條件的必要誘因,它使我們的智慧變得敏銳;使我們脫離困境。
1945年8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作戰勝利紀念日過後的兩天,瑪麗·艾麗絲·布朗太太走進她加拿大渥太華的家,站在那裏傾聽滿室空寂。
幾年以前,她的丈夫在車禍中喪生了。之後跟她同住的母親去世。最後,布朗太太描述出這幕悲劇:“當鍾聲和哨笛宣布和平已經來到時,我惟一的孩子——唐納——卻死了。我的丈夫和母親也死了,家裏隻剩下我獨自一人。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從孩子的葬禮中回到家裏時所經曆的那種空虛感。再沒有比家更空寂的地方了。我悲傷、害怕得喘不過氣來;試著一個人活下去並改變生活的方式,但是這隻能令我恐懼。而最大的恐懼則是怕自己會傷心得發瘋。這太可怕了。”
接下去的幾個星期裏,布朗太太在悲傷、恐懼和孤獨中茫然度過。她痛苦、惶惑,難以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她說:“慢慢的,我了解到時間會幫我撫平創傷,但是時間過得這樣慢,我得找點事分散一下心思,所以我去工作。
“隨著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我發現自己又開始對生活、同事、朋友有了興趣。有一天,我醒悟到最大的不幸已經悄然過去,將來的一協都會變好。原先我真愚蠢,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拒絕接受現實。時間已經教會我怎樣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了。
“這是個緩慢的過程,不是幾天或者幾星期的事,而是漸進的。但重要的是我已經學會了麵對現實。
“現在,當我回顧生命中的那個階段時,就覺得好像是一艘經曆了暴風雨但已經航行在平靜海麵上的船一樣。”
有些悲劇就如同布朗太太所經曆過的一樣,大得超出人類的承受極限,但我們隻能接受。當布朗太太強迫自己去接受失去所愛的人這個事實時,她已經準備好接受時間的治療。開始她對命運的抗拒和怨恨就如同把毒藥倒在傷口上一樣,使得時間無法將其治療。
麵對失去親人的不幸隻有一個方法——接受它。當我們的生活被撕扯得四分五裂時,隻有時間的手才能修補彌合,然而我們必須給時間以機會。剛受到悲傷的打擊時,仿佛世界上所有的時鍾就此停止了,我們的痛苦、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但是我們必須繼續前進,完成人生的目的。當我們強迫自己活下去時,痛苦就會減輕了。我們會在回憶起快樂的往事時感到幸福將取代悲痛而到來。隻有我們避免內心的痛苦,怨恨,接受無法逃避的事實,時間才會幫助我們克服不幸。
不幸並不總是如此絕對,有時候它隻是一種逼我們采取行動的契機;一種增進我們本身條件的必要誘因,它使我們的智慧變得敏銳;令我們脫離困境。
以下一句箴言據說出自印度的訖哩什那神。
“真正圓滿的人生不是平淡單調的幸福,而是曾經英勇地麵對過不幸。”
人性常常因為“曾經英勇地麵對過不幸”而加深、強化、獲益。“不幸”使我們發揮深埋在內心的資源——除非必要的情況逼我們加以運用,不然可能永遠埋沒潛伏在心底的資源和能力。哈姆雷特不朽的名言“采取行動對抗無數的困難,將它們解決掉”,便是擺脫不幸的第二種方法。
在此舉一個我所謂的“沙塵之禍”的例子。你可曾經到過美國西南部的沙塵暴地區?你可曾見過無情的風沙席卷農場奪去人的生命?你可曾日複一日地生活在沙塵中,所見、所聞、所吞進的都是沙塵?這是一個身曆其境的人親身的故事,一個21歲時成了一家之主,住在沙塵暴地區的年輕人。他的雙親已經在與風沙和幹旱的艱苦搏鬥中死去。
有一天,這位年輕人發現他已經一無所有——沒有收成,穀倉裏一無所存,任何可以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他沮喪地坐著聆聽永恒的沙塵飛撒在屋瓦上。突然,門被打開了,他8歲的小妹妹跟她的同窗好友走了進來。
“吉米,”她希望地問她大哥,“可不可以給我一角銀幣?我們一起去店裏買一些餅幹。我們各需要一個一角銀幣。”
吉米呆呆地坐著,很久沒有回答——因為他連一個一角銀幣都沒有。他把削瘦的雙手伸進粗棉布工作服的口袋裏,掏出空空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