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下屬親身去體驗
對於企業管理者而言,培養出有才幹的下屬乃是人人所期望的事,也是身為管理者的職責所在。
然而,如果過於擔心下屬犯錯誤,於是事必躬親;或是給予下屬太多的限製,不放心讓他們放手去做。那麼,此種做法勢必將耽擱許多真正具有才幹的下屬,同時也可能失去許多獲得良好構想的機會。
事實上,即使下屬偶爾有錯,隻要過錯並不嚴重,則不必太在意,畢競犯錯誤乃是成長的必經過程——尤其對於新進人員而言。
例如某些燙手或尖銳的東西,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若因為他們具有危險性而不讓孩子們去接觸,孩子必然無法體會什麼叫燙或痛,問時也無法培養孩子正確的判斷力。更嚴重的是,若一次也不讓他們親身去體驗,將來隻會使他們遭受到更大的傷害。
培養兒童的方法與教導下屬的方法並無兩樣。所以身為上司者應賦予屬下更多的責任,並能原諒他們若幹的過失,讓他們親身去嚐試、去體驗,則更能使下屬早日成長。
可惜的是,大多數的職員,往往隻聽從上司的指示行事,不願自我發揮,真可說是典型的“無責任感主義者”。
不過,下屬的缺乏責任感,應歸咎於上司的包辦。
(2)過程更重要
有一位在某汽車公司擔任業務員的大學畢業生,在進人該公司前,心中早有準備,認為公司必定會指定工作量。誰料一開始上司卻未查問他的工作成果;提出報告時,他的業績幾乎等於零;但上司卻仍談笑風生地說:“你以為緊逼盯人的攻勢就好了嘛?” 或“你做得很好呀?”然而,在此同時,他卻看到比他早3年進人公司的職員,往往被嚴厲地迫問推銷的成果,這種現象使他大惑不解。
然而,事實應該如此,這說明該公司的教導方法頗為高明。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剛畢業的大學生終於明白了上司的目的:“我一直以為自己在公司就像客人一樣,一直受到讚美,心裏並沒有特別的感覺,隻是拚命努力。直到去年,上司開始追問我的成果時,我才了解,對於新進的推銷員,公司隻注意他努力的過程,待過程達到成熟階段時,便開始觀察結果了。”
的確,在評估下屬的工作時,必須配合他們的能力。對於成就高的下屬,以低的評價讚賞,反而可衝淡其感激的程度;而對於成就低的下屬,則很難要求他們有較高的水準。所以,在教導下屬時,應將成就水準及要求水準放在平衡點上。
當然,企業的最終目的是“利益”。所以,最終的評價也就在於結果,否則下屬便無法有工作的自覺性。
事實上,企業之所以要教育新進人員,最終的目標在於盡早培養出專業人才,在未訓練出優秀的人才之前,應考核其對工作的態度是否積極,而給予適度的讚美,以期使下屬體會到工作的樂趣,並學習專業人員所具備的知識。但在尚未達到專業水準之前,如果隻重視結果,極可能使新進人員感到太大的壓力,以至於無法安心地學習。
(3)及時總結也是必要的
有的作家感到心情苦悶時,便會借助寫作來抒發感情,並常常因此而探討出心情煩悶的原因,這也可以說是經由文字的過程,使自己更能洞悉問題的症結所在。
事實上,寫作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思考的過程,等於是將自己的想法整理歸納的一種作業。因此,如果要明白下屬是否將上司所傳達的工作內容完全吸收,不妨讓下屬寫成報告書。由此即可明白下屬的理解程度,並借此給他們再教育。
我們在會議或演講會中,常見許多人低頭做筆記。其實,他們多半隻是用心於抄寫,而未能掌握演說的內容。
為了證明開會的效果,可讓下屬在開完會後,提出報告,而下屬總不好意思交出白卷,此作業也不至於難倒他們,令其感到不安。因此,他們必會將內容重新整理,而經由這種重新整理的過程,會使他們對開會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及吸收。
如果下屬對於上司所教導的內容無法一次完全理解,即可讓他們提出兩次,甚至三次的報告。如此一來,下屬便能針對問題作更深人的思考,因而能提高其理解能力。
尤其在教導複雜的問題,或是以口頭指示時,若事先要求下屬事後必須寫成報告書,則下屬必能提高其注意力,認真聆聽;同時,下屬能將聽到的訊息,以及自己所整理寫下的資料與上司溝通。如此,教導工作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讓下屬直接麵對問題
實習醫師在初次操刀動手術時,技術若不夠嫻熟,有一些在一旁觀看的資深醫師,則常常會不自禁地加入主刀的工作。不過,大多情況下他們仍按兵不動,完全交由實習醫師去做。
因為,此時一旦插手,實習醫師便失去提高自己技術的機會,同樣也會產生自己永遠無法培養獨立工作的心理。
就一般的新進人員而言,當他們碰到障礙時,往往會求助於資深的職員。固然,對工作有不明白之處,應盡量請教前輩或上司;但是許多新進人員卻在重要的關頭或自己無法處理時,便完全交由前輩去做。這種做法不但對自己的成長毫無幫助,而且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要知道,教導下屬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下屬直接去麵對問題。
商場上的搏擊與成為醫師的過程並無差別,同樣是隻準成功不許失敗。為了解決此進退兩難的情況,為了培養下屬工作的能力,即使你被認為是個冷漠的人,你仍應站在下屬的後麵觀察,隻要對方不會受到重大的傷害,便應將工作交由他們去處理。
若能在平時便采取這種方式教導下屬,即使麵臨類似於“進行手術”一般重大的事情,下屬仍可不慌不忙地盡力去處理。
巧用逆反心
人有一種逆反心理,越是強硬的命令,越是不願意服從。然而,同樣是上司的命令,如果用“拜托”這句話來扭轉彼此的身份,人的反抗心理便會微乎其微,常常不會感覺出這是命令。
言語也有各種性質,但使得工作崗位的人際關係惡化的一種言語,應該可以說是那些“職務言語”罷!
這是什麼樣的言語呢?
比如上司把部屬叫到桌旁:“喂!你,聽說你不聽經理的命令。”怎麼聽也是上司的口吻,又如:“這是經理的命令”或“你有什麼了不起的,你不過是個普通職員”等等。這種“職務言語,”不用說就知道,很容易招致職員們的強烈反抗心理。
但是,反用這種“職務言語” 的話,實際上使得公司內人際關係趨於順利的也有。
比如經理交給部屬某件工作時,故意走到部屬的桌旁,說:“有一件事想拜托你……”
經理本來應該用命令的語氣,卻對部屬稱“拜托”,由於措詞使得立場(身份)逆轉過來,如此一來,部屬便產生了幹勁,忙於被委托的工作,這種情形也不少。
言語,原本就帶有社會的功能。普通職員一旦變成經理,“俺”就變成“我”,給比自己年紀大的人加上“先生”,比自己的幼的人冠上“君”來稱呼。但是,如對方也擔任管理職務,則對年輕職員也加上“先生”二字。
公司中居下屬地位的人,經常對上級抱有壞印象。但上級如果冠上“先生”來稱呼下級者,那麼彼此之間的情勢便會扭轉過來,使他抱有優越感,對上級便變成尊敬、信賴。
這樣一來,即使直接發布會招來抵抗的命令,也可以使部下感到是命令而去實行。
有一本介紹“心理技巧” 的書,其中提到,有一次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州長選舉中,兄弟二人雙雙出馬競選。哥哥以吻嬰兒的微笑戰術來擴大支持者的層麵;相對的,弟弟卻對於這些漂亮的姿勢一概不采用。當他站在講台上時,邊摸著口袋邊對聽眾口著:
“你們誰可以給我一支香煙。”
結果是弟弟大勝。
選民們因為能對偉大的政治家的平易近人,朝普通百姓要香煙,而支持弟弟。這也可說是使用“給”這句話,圖謀心理立場逆轉的手段之一。
能夠跟大人物這麼近乎地打交道,在普通人看來是一件很榮耀的事。領導者有時故意作出某個舉動,把自己降到普通人的地位,甚至通過語言的印象,使對方格外受尊重,這是借著立場的逆轉,挑起對方的虛榮心。
讓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奴隸對一個被他打罵和使慣了的奴隸說:“啊,對不起,勞駕,讓我抽你一鞭子吧!”這個奴隸會怎麼想呢?
總之,在工作場所,為了巧妙調動部屬,不讓他們把命令當命令,好好地挑起他們的自尊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