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自我不僅僅是充實愛,它包括很多方麵。從大的方麵來說,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麵。吸引力法則以思想意識為主導,充實自我也應以精神充實為主要內容。
古阿拉伯學者阿布爾·法拉治說:“缺乏智慧的靈魂是僵死的靈魂。若以學問來加以充實,它就能恢複生氣,猶如雨水澆灌荒蕪的土地一樣。”智慧是永無止境的,在它麵前,人總顯得那麼匱乏和空虛。
從前有—個小和尚,他離開家鄉到處尋找名師,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為。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位高僧,懇求高僧收他為弟子。高僧見他一片誠心,又天資聰慧,便收下了他。
兩年後,小和尚自以為學到了很多東西,得到了師父的真傳,便不想再繼續跟著師父參禪拜佛了,於是就向他的師父辭行,要下山去。
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並沒有阻攔小和尚下山,而是讓小和尚拿來一個缽子,然後讓他往裏麵裝一些石頭,裝滿為止。
高僧問小和尚:“缽子裝滿了嗎?”小和尚答:“滿了,再也裝不下什麼東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進去,然後晃了晃缽子,芝麻一會兒就不見了,接著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進去,晃了晃缽子,芝麻又不見了。
“缽子裝滿了嗎?”高僧再次問小和尚。小和尚慚愧地告訴師父:“看上去滿了,可是還能裝下很多東西。”
這時,高僧又取來一隻杯子,讓小和尚往裏麵倒水。 小和尚看杯子滿了,就想停止倒水。
高僧卻說:“不要停,繼續倒。”結果缽子倒滿了水後,多餘的水都溢了出來。高僧這時候才讓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後問他:“滿了還裝得下別的東西嗎?”
小和尚明白了師父的一片苦心,請求師父原諒他的無知。
人自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學習的過程。我們模仿父母的語言,學會了說話;我們進學校讀書,學到了知識;我們在社會上奔走,學會了友善待人。我們周圍的事物都能夠給與我們很好的啟迪。
學問淵博的人,能在生活中時時迸發出智慧的火光,進而照亮自己,引導別人。所以,隻要我們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就不應自滿,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
永遠不要抱怨
很多人都習慣於抱怨他人,比如,“我的老婆一直在耳邊喋喋不休”,“鄰居的小孩總是那麼淘氣”,“公司的同事一天比一天懶惰”,等等,他們總是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別人身上。其實,抱怨是於事無補的,它隻能吸引到更多使你抱怨的事物。
——瑪爾絲·西墨夫(作家、潛能研究專家)
抱怨,即對人或事感到不滿、對環境感到不適而進行的責怪、埋怨或牢騷。
抱怨是人際關係的病毒,它會侵到我們的頭腦裏,破壞友善的細胞,蒙蔽寬容的視聽,讓我們在吹毛求庇的交往中,失去我們應得到的友善。
卡耐基說:“在地獄中,魔鬼為了破壞人們之間的友愛,創造了一些惡毒的辦法,抱怨是其中最厲害的。它永遠不會失敗,就像是眼鏡蛇咬人一樣,總是具有破壞性,總是置人於死地。”所以,請不要抱怨。
通過吸引力法則,你應該認識到,即使你現在人際關係糟糕透頂,與人相處極其不順,甚至老是遭受別人的批評指責,你也可以扭轉這個局麵。
首先,在思想上改變自己關注的焦點,把注意力放在對他人的欣賞上,而不是抱怨。然後,你可以拿一張白紙,將他人的優點或你欣賞他們的地方一一寫下來。當你持續注意這些美好的東西時,你會發現更多值得你欣賞的東西,抱怨在這時就會漸漸消失。
生活中的確會有很多容易使人抱怨的事情,但這些事情並不是使你抱怨的決定性因素,它們隻是引發你生氣的一個導火索。你的抱怨是由於不願接受或者承擔本來屬於你的責任,而去找借口引起的。
當抱怨充斥你的腦子時,你便覺得世道那麼不公,為什麼上天眷顧每個人,但偏偏忘記你。你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於是你焦慮、憤怒,隨之職業道德沒有了,責任心沒有了,離你當初的理想目標更遠了——如此的周而複始,你隻會越走越遠。
一個氣憤的婦人找到上帝,大聲嚷嚷道:“我的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上帝微笑著問她:“你怎麼了?有什麼苦惱不妨說出來吧。”
那個氣憤的婦人便一五一地把所有令她氣憤和不快樂的事講了出來,她說她的婆婆如何給她氣受;說她的丈夫對她如何冷淡;她的孩子對她如何不聽話;還說她的鄰居如何想方設法占她家的便宜。婦人喋喋不休地訴說著,好像她說出的每一件事都足以構成她不快樂或者氣憤的理由。
上帝微笑地看著這個說個不停的婦人,眼中充滿了愛。
“難道你沒有經曆過這些嗎?”在那個婦人終於停止了她的訴說之後,上帝含笑地問她。
“有一次你病了的時侯,你的婆婆親手做了一碗麵端到你的麵前;每次你過生日的時侯,你的丈夫都會深情地注視你並會燒一桌你最愛吃的菜;你的孩子在小的時侯也曾經不止一次伏在你的耳邊說他們愛你;還有你的鄰居,有多少次在你們家有困難的時侯,向你伸出援助之手。難道這些你都沒有經曆過嗎?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感到快樂嗎?”
婦人想了想,覺得這些自己也確實都經曆過。“可是,可是,可是他們也都曾經那樣惡劣地對待過我呀?”
上帝又笑了。“是的。”上帝說。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善的一麵,但也都有善的一麵。你為什麼總是念念不忘別人的不善而容易忘記別人的善呢?如果你能常常想起別人對你的好,你的生活不就會快樂得多了嗎?”
那婦人好像被砸了腳一樣跳了起來。大聲叫了起來:“這怎麼行?這怎麼行?他們那樣對我,我怎麼能忘得掉?這怎麼行?這怎麼行?”婦人像一頭憤怒的母獅,跳個不停。
上帝仍然微笑著,但卻在搖頭。他已準備離開了。
“一個人如果總想著別人對自己的壞,那他的煩惱就來了;一個人如果總想著別人對自已的好,那他的快樂就趕不走了。我也沒有辦法能讓你快樂起來,所以你隻好留在你的苦惱中了。”
說著,上帝就隱身去了,隻留下那個氣憤的婦人低頭沉思。
婦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改善人際關係,先要從改變自己做起,不要抱怨別人。
抱怨別人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會給你帶來更多讓你抱怨的狀況。即使你在聆聽別人的抱怨,並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上麵,也會逐漸被抱怨的情緒主導,陷入人際關係的窘境。因此,凡事都應更多地了解和體會他人的感受,不斷地修正與他人的關係,盡量少些衝突,多謝合作;少些抱怨,多些欣賞。
主動讚美別人
飛鳥、清風、海浪,自然界的萬物不都在用美妙動聽的歌聲讚美造物主嗎?我也要用同樣的歌聲讚美她的兒女。從今往後,我要讚美他人,這將改變我的生活。
——奧格·曼狄洛(企業家、作家、演說家)
讚美別人,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中經常碰到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
吸引力法則專家麗莎·妮克絲就有深刻的體會:“在好幾次交際活動中,我都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期待我的伴侶能稱讚我的美麗。因為不管我打扮得如何漂亮,自己永遠也無法看見。”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讚美。一旦別人讚美了我們,我們就會覺得對方是知己,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承認。我們會為此而快樂和振奮。於是,我們也願意付出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我們樂意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受到他人讚美之後作出的反應和回饋,就是吸引力帶來的效果。讚美的話語能擴大、釋放或以任何方式輻射能量,吸引一切積極的因素。通過讚揚,你可以把一個怯懦者變成堅強者,把一顆恐怖的心靈改造成和平而自信的心靈,使極度神經衰弱者恢複平衡和力量,使即將倒閉的企業重獲成功,使不滿和抱怨變成滿足和支持。
戴爾·卡耐基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讚美的故事:
大約4年前,我認識了沃特·黑利,一個來自達拉斯的、成功的、精力充沛的人。我們的相識令我終生難忘,因為我和沃特很快就建立起了極其融洽的關係。
在一次短暫的拜訪之後,他領我去參觀他的一項與眾不同的投資項目。他當時在做保險生意,有一個新的設想,就是向全國成千上萬的獨立食品雜貨商們批銷保險,他以食品雜貨倉庫作為他發展事業的基地。
有一次去參觀一個巨大的倉庫。進去後,他停在一個接線生麵前,說:“我想告訴你,你做的工作多麼了不起,因為你讓人們打電話時心情愉悅。”這個接線生很開心地笑著說:“謝謝你,黑利先生,那正是我盡力做的。”接著,我們走進辦公區。當走過一個部門時,黑利先生對我說:“齊格,我們進去一下,我想讓你認識一個人。”他走進辦公室,向裏麵的主管做了自我介紹,然後說:“雖然以前我們沒有見過麵,但是我知道你的這個部門。我隻是想讓你知道我對這裏發生的一切都很了解,自從你接管這個部門以來,我們沒聽過顧客的一句抱怨,這是你的功勞。”這個主管聽後露齒而笑,說:“噢,謝謝你,黑利先生,我要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做好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