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際關係的秘密運用(3 / 3)

走上樓,剛要走進裏麵的辦公室,他突然停下來說:“齊格,我想介紹你認識坐在桌子後麵的那位最偉大的秘書。”然後他走到秘書麵前說:“我想我從來沒有告訴你這樣一件事,就是我妻子認為是你把月亮掛上了天空,並相信你能隨時把它摘下來,因此我請求您不要這樣做。”秘書微笑著說:“我很高興聽您這麼說。”接著我們走進保險業務辦公室,他說:“齊格,來和這位最優秀的保險工作者握握手,他是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因為他是那樣勤奮,不辭勞苦。”

這整個過程不超過3分鍾,但沃特·黑利卻使每個人都將以高水準的工作標準來要求自己。

卡耐基認為,黑利給予職員的是真誠的稱讚,得到的是他們對工作、對公司的滿腔熱情,在這種態度的激勵下,員工的工作效率必會越來越高。由此可見,隻要你願意去鼓勵別人,他們的表現就會越來越好,你得到的報償就會越來越多。

總之,讚美他人能積極地影響他人,溝通自己與他人的感情。特別是當你與他人產生隔閡時,關心對方,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長處,是消除這種隔閡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對於自己不太親近的人,恰到好處地給予讚美,也會使雙方增加親近感,建立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

不要過於謙讓

出於發揚謙讓的品質,很多人自小便被灌輸一種意識——將自己放在最後一位。這種外界意識幹預使得他們隻能吸引一些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的、不值得的感覺。並且,隻要這些感覺繼續存在,他們就會吸引更多的讓自己感覺沒有價值的人生境況。所以,必須改變這種思想意識。

——朗達·拜恩

美國社會心理學愛舒爾茨認為,以人際關係中人們各自不同的表現來劃分,人主要有三種類型:

(1)謙讓型,特征是“朝向他人”,無論遇見何人,總是想到“他怎麼想的?”(2)進取型,特征是“比他更優秀”,無論遇到何人,總是想知道其力量的大小。(3)分離型,特征是“疏離他人”,無論遇到何人,總是想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他人對自己的幹擾。

三種類型中,謙讓曆來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美德,一種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但在吸引力法則看來,這並不完全正確。

吸引力法則中,謙讓意味著自己處於最後的位置,這種處境下吸引來的會是與之相對應的沒有價值的、不值得的感覺。謙讓從一開始讓自己做好自我犧牲的心理準備,直至謙讓形成既成事實,都是一種負麵的思想在起主導作用,這樣的思維方式是與吸引力法則相違背的。

一家公司麵向社會招聘銷售人員,應聘者很多,但招聘單位隻需要一個。

在應聘者搶占座位作準備時,一個女士卻幾次主動讓座,讓別人先麵試。到她麵試時,麵試官對她的條件雖較為滿意,但認為她過於謙讓,不適合到銷售部工作。

麵試官認為,謙讓的確是一種美德,但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更需要“銳意進取”的員工。

由此可見,謙讓並不是一味的謙讓,而是有原則的謙讓。孟德斯鳩說過,“美德本身需要限製。”沒有原則的謙讓是一種懦弱,在競爭麵前的謙讓是一種逃避,在危險麵前的謙讓是一種退縮,在榮譽麵前的謙讓是對勝利的不尊重,一味地強調謙讓行為而不辨別謙讓的原因,更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

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謙讓,一個叫貪欲。

他們約好一起到天堂去,他們帶的幹糧基本都夠他們路上吃的。

但是為了體現無私的友愛精神,他們在路上一直謙虛地你推我讓。由於他們讓來讓去,時間耽誤了一半。看到這樣讓下去也不是辦法,而且浪費時間,貪欲開始想,既然你不要,我要。於是他把謙讓的東西吃了。

後來的路上出現了奇怪的事情。貪欲吃了謙讓的東西以後,覺得胃口大開,吃了還想吃;而謙讓對貪欲總是有求必應。

最後幾裏路,他們都有些走不動了。謙讓餓得走不動,貪欲卻是由於吃得過飽走不動。天黑以前,他們終於到達了天堂。

在他們想進入天堂大門的時候,他們被攔住了。

貪欲問:“為什麼不讓我們進去?”

天使說:“因為你太貪,把朋友的東西都吃了。”

貪欲說:“可那都是他給我的呀。”

天使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接受別人的幫助,哪怕人家主動給你,哪怕人家心甘情願,你也不能接受。你連這點道理都不明白,還想進天堂?”

謙讓問:“那為什麼不讓我進?要知道,為了讓貪欲吃飽,我都快餓死了呀。”

天使說:“如果說貪欲進天堂的可能有萬分之一,那麼你進天堂的可能連十萬分之一都不到。”

謙讓大惑不解。

天使說:“把自己餓成這個樣子,絕不是美德。貪欲起碼還是個真實的人,然而你卻虛偽之極,明明自己餓了,卻還要裝出樂善好施的樣子來。我看你是把天堂當成劇場,把上帝當成觀眾了。”

過於謙讓,並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反而會讓他人覺得享用你的謙讓是理所當然的,久之,你就會永遠處於一種謙讓、犧牲的負麵狀態,吸引力法則的一切積極主動、進取爭先、不甘落後的因素都與你無關。

所以,謙讓應是有原則、有限度的謙讓,而不是盲目的、一味的過於謙讓。

名人鏈接——卡耐基

戴爾·卡耐基,國際知名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學家。其開創的“人際關係訓練班”遍布世界各地。他以超人的智慧、嚴謹的思維,在道德、精神和行為準則上給萬千人以指導、安慰、鼓舞,讓人們從中汲取力量,從而改變生活,開創嶄新的人生。他教人們如何去思考、去交際、去變得有魅力、有吸引力,去吸引自己想要的一切。

卡耐基,1880年11月24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瑪麗維爾附近的一個小市鎮。父親經營一個小小的農場。

由於家裏經濟條件有限,卡耐基從小就營養不良,非常瘦小,與頭部很不相稱的耳朵看起來總顯得格外的大。上學後,他那雙又寬又大的耳朵經常成為同學們嘲弄的對象?

有一次,班上一名叫懷特的大男孩與卡耐基發生了爭吵,卡耐基說了幾句很刻薄的話,懷特被激怒了,便恐嚇道:“總有一天,我要剪掉你那雙討厭的大耳朵?”他嚇壞了,幾個晚上都不敢睡覺,害怕在自己進入夢鄉以後被懷特剪掉了耳朵?

卡耐基成名以後,仍然沒有忘記懷特?他從此事中歸納出了一番人生哲理:“要想別人對你友善,要想與同事和睦地相處,處理好上下級關係,就絕不能去觸動別人心靈的傷疤?”

卡耐基的母親曾是位鄉村教師,很有教養。母親的樂觀、堅強對卡耐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次大水災,洪水衝出了河堤,把農場的所有農作物衝得不見蹤影?父親絕望地喊道:“上帝,你為什麼老是和我過不去?我什麼時候才能走出困境!”而母親卻十分鎮靜,她哼唱著歌,將家園重新收拾好?母親對卡耐基寄予厚望,一直鼓勵他好好讀書,希望他將來做一名傳教士,或做一名老師?

1904年,卡耐基高中畢業後,就讀於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學院辯論會及演說賽非常吸引人,優勝者的名字不但廣為人知,而且還被視為學院的英雄人物?卡耐基認為,這是一個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機會?

但他沒有演說的天賦,參加了12次比賽,屢戰屢敗?直至1906年,他才以一篇題為《童年的記憶》的演說,獲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說家獎?這是卡耐基第一次成功的嚐試,這份講稿至今還存在瓦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的校誌裏?

這次獲勝,對卡耐基的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在後來的回憶中不無自豪地說:“我雖然經曆了12次失敗,但最後還是贏得了辯論比賽?更為激勵我的是,我訓練出來的男學生贏得了公眾演說賽?女學生也獲得了朗讀比賽的冠軍?從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該走怎樣的路了……”

1908年,入院兩年後的卡耐基便成了全院的風雲人物,在各種場合的演講賽中大出風頭?全院的師生對他刮目相看;但卡耐基並不滿足於此,他開始走出學院去擴大自己演講的影響了?

終於,1912 年,卡耐基在紐約開辦了他的第一期公共演講課。從那時起,卡耐基教程——一項偉大的事業誕生了。這項事業的意義不僅使卡耐基享譽全球,還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指導、甚至拯救了數以千萬的聽眾和讀者的人生。沒有明確的數字可以統計出,究竟有多少人是卡耐基教程的受益者,但是他的著作從第一次出版以來,就始終傲居榜首。

卡耐基還計劃在成人夜校講授公開演講課。根據他切身的體會,通過學習公共演講,可以掃除自己性格中的怯懦和不自信,增加與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並且他認識到,做領導者的必要素質是能夠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如今,卡耐基開創的“人際關係訓練班”遍布世界各地。

1955年11月1日,卡耐基因病去世,享年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