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藏天下於天下
【原文】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負之而去,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莊子》)
【譯文大意】把船藏在山穀裏,把山藏在湖澤之中,自認為藏得很保險了。但是,半夜裏強有力的人把它背走了,糊塗的主人還一點不知道。不論是小東西還是大東西,藏得再合適,都有可能丟喪。如果把天下藏於天下,那就沒有什麼可丟喪的地方了。這才是令事物常存不失的大情理。
【闡釋】老莊哲學的精髓在於順其自然。他強調,做任何事都不要刻意追求某種目標,因為刻意追求的本身就離開了自然天成的軌道,結果是越刻意追求的東西越是得不到。“藏天下於天下”本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了,所以天下才永遠不會丟失。現代許多人過份追求自我,有的人甚至走向偏激,使自己孤立起來,想保留一份完整的自我,其結果很可能是丟掉了自我。
其樂彼與此同
【原文】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誌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嚐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莊子·繕性》)
【譯文大意】古時候所說的得誌,並不是指的高官顯爵,而是說自身的快樂無以複加罷了。現在所說的得誌,說的卻是高官顯爵。高官顯爵在身,並不是自然性命的產物,而是身外之物偶然到來暫時寄托在這裏罷了。既然是暫時寄托,它的到來就不可拒絕,它的逝去也不可阻止。所以不要因為得到高官厚祿而驕縱橫行,也不要因為窮困潦倒而趨炎附勢。快樂都是相同的,指的是無憂愁而已。如今寄托的外物離去便不高興,由此看來,雖然快樂,卻恰恰是自然真性的倫喪。所以說,將自身喪失在物欲中,將真性喪失在世俗中的人,叫做本末顛倒的人。
【闡釋】莊子在這裏討論了一個永恒的話題,那就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莊子認為,快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要出於自然真性的流露,那就是真正的快樂。他認為,斤斤計較的人永遠沒有快樂可言,因為他把自然真性倫喪在物欲之中,雖然他們也會因滿足而高興,但那不叫快樂,因為他們必然會為失去而憂愁不安。快樂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豁達人生的賞賜,是超脫於物欲之外的境界,隻有對物欲做到“來不可拒,去不可阻”,快樂才能與你同在。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原文】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
(《孟子·離婁下》)
【譯文大意】孟子說:“有品德修養的人,說話不一定守信用,辦事也不一定堅決徹底,隻不過本著‘義’行事。”
【闡釋】後世有一種誤解,認為儒家學說主要講人性的修養和禮法規範,其學說以仁、義、禮、智、信為根本,所以本身已成為僵化的教條。但實際上儒家學說中包含大量的辯證思想和靈活的權變思想,這從孔、孟等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一個大概。比如說,有一次曾子住在武城,遇上越國軍隊進攻,曾子率先逃跑,而等敵人退去他又第一個返回,人們指責他表裏不一,他就用孔子被圍時七十二人都躲避開為自己辯解。有關類似的事情在孔孟著作中還有許多。其實從理論自身發展規律來看,凡僵化的理論很快就會消亡,儒家學說相延千年不變,這證明儒家理論內部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和權變性。以上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這種權變思想的具體表現。
朝三暮四
【原文】勞神明為一體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芋,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莊子》)
【譯文大意】勞神費心地去要求一致,而不知道那不同的意見實際與你所要求的是一回事,這叫“朝三”。什麼叫“朝三”呢?有一個好養猴子的人叫狙公,他用橡樹粟子喂猴子,說:“早上給你們三個,晚上給你們四個。”猴子都發怒了。狙公又說:“那麼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給你們三個。”猴子都高興了。不論名稱和實質都沒有變,隻是換了一種喂法,猴子們的喜怒就不同了。狙公的這種作法,就做到了順其天性之自然。超脫於是非之外。所以,聖人自己沒有什麼是非,而是順應眾人的是非,不勞心神地休息於旋轉著的巨輪中央,左旋也行,右旋也沒有什麼不可,這就叫做“兩行”。
【闡釋】任何事物都有許多角度,不同的角度給人產生不同的印象,而實際上這些印象都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表現罷了。我們每個人在衡量事物的時候,總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去思維,聽不見不同意見,如果我們能做到順其天性之自然,超脫於自己的是非觀以外,也許會意外發現:其實我們與別人在看待事物的原則上並無不同,隻是角度不同而已。
始乎陽,常卒乎陰
【原文】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於鄙,其作始之簡,其將畢也必巨。
(《莊子》)
【譯文大意】靠技巧來進行角鬥的人,常常是以正當手段開始而以耍陰謀告終。技巧玩得過份,就變成了詭計多端。照酒令飲酒的人,常常是開始還有秩序,後來就亂套了。飲酒過量,就會變成發酒瘋。一般辦事也是這樣,常常是開始時互相諒解,結束時互相欺詐;開始時簡潔,將要完結時必定龐大繁雜。
【闡釋】任何事情都有某種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其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技巧是為人處世的一個捷徑,但過份地玩弄技巧就失去了應有的真誠,使技巧變成了詭計,終究要害人害己。
三人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文大意】孔子說:“三人一同走路,其它兩位中,必有一位在某些方麵可以當我老師的人。我選擇那些好的方麵來學習,看見不好的方麵,就引為以戒,改正自己。”
【闡釋】孔子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特別提倡用學習的方法修養自己,從而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尤其孔子學無常師的主張,在現代也有很大的意義。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果沒有學無常師的思想,就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六章》)
【譯文大意】要想縮小它,必須暫且讓它擴張一下;要想削弱它,必須暫且讓它強大一下;要想廢除它,必須暫且讓它興旺一下;要想奪取它,必須暫且給它一點:這就叫深藏起來的高明。柔弱勝剛強就是一個國家的利器,它正如魚不可脫離深淵一樣,也不可輕易向敵人暴露。
【闡釋】這一章老子列舉了四對矛盾,闡明了它們互相轉化的辯證關係。實際上這也是老子謀略學中最著名的四條謀略思想。老子在處理矛盾的時候不但善於把握矛盾的正麵,而且善於從矛盾轉化的反麵去考慮問題。以上四條謀略就是利用矛盾發展規律,主動促使矛盾向有利於自己的一方轉化,就象你想要水蒸氣,隻要給水加一把火,水就自然轉化成水蒸氣一樣。老子的這四條謀略思想最適合“以弱勝強”的情況下使用,弱小的一方積極主動地促使強大一方向衰敗的方向發展,最後達到戰勝強大的一方的目的。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使用這條謀路來處理國與國的關係。比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有次吳國想去攻打齊國,勾踐就送給夫差許多禮物表示支持,以此使吳國削弱。果然,吳國打敗齊國後國力被大大削弱、最後終於在五湖為越國所敗。
不自生,故能長生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譯文大意】人們常說天長地久,天和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和地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長存不滅。因此聖人謙居人後,人們反而聽從他的領導;把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得保全;不計較個人利益的人,他的個人利益反而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保全。
【闡釋】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價值能得到社會承認而拚博奮鬥,但怎樣才能得到社會承認呢?老子用天地因為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永恒存在的比喻,告訴人們:你在社會上不為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而是首先想到別人,那麼你的價值就自然被社會承認,因為這樣做正好符合“不自生,故能長生”的道理。周恩來同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一生為人民鞠躬盡瘁,—從不圖謀個人私利,因而英名長存,真可謂“死而不亡”。現代人應該好好體會一下老子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思想精髓。
大盈若衝,其用無窮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無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勢,清靜無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譯文大意】成就極大卻好象還有欠缺,所以永遠受益;知識極充實卻好象還很空虛,所以永遠用不盡。性格極其堅強卻好象很怯弱,極富巧智卻好象很蠢拙,極能言善辯卻好象不會說話。動可克製寒冷,靜可抵製酷熱,清靜無為是天下正理。
【闡釋】老子在這章裏描繪了最完善的理想人格。他認為所謂理想人格應該是內斂而不外露。縱觀老子思想,他對外露的性格、智慧、才華等都持反對意見。其原因有二:一是從個人修養的角度看,鋒芒畢露,處處占先的人還沒有達到圓滿的修養程度。二是從實用的角度看,鋒芒畢露的人遲早會損害自己。因此老子的處世原則,應該是“錐處囊中”之類,也就是“大智若愚”之類。現實的許多事例也證明,過份鋒芒畢露的人就象一顆耀眼的流星,很快就會消失在茫茫人梅之中,隻有那些內斂而不外露的人才有其綿長的生命力。因為從大家的心理承受來看,更容易接受那些內斂而不外露的人,而很難長期接受那些鋒芒畢露的人。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原文】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第六十六章》)
【譯文大意】江和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江和海善於處在百川之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要在人民上麵統治他們,就得用言辭向他們表示謙卑;要在人民麵前領導他們,就得把自己擺在他們後麵。所以聖人站在人民上麵而人民不感到壓迫,站在人民前麵而人民不認為是妨礙,樂於推戴而不厭棄。這是因為聖人不與人競爭,所以普天之下才沒有人能與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