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藏天下於天下(3 / 3)

另一個北方民族東胡比匈奴強大,聽說冒頓殺父自立,想趁匈奴國內人心未定、政局未穩之際,向冒頓勒索。於是派使者到匈奴找冒頓,要冒頓將其父的寶馬送與東湖。冒頓雖年輕,卻很有膽識,善用心計。他知道東胡比他強盛,如不答應它的要求,東胡借此興兵進犯,匈奴是敵不過的,於是決定送馬。不過卻故意召群臣來商議,群臣都說:“千裏馬是匈奴寶馬,怎能送給東胡?”冒頓說:“我們不應為一匹馬而與鄰國鬧得不和睦嗬!”說著將千裏馬牽出,送與東胡來使。群臣以為冒頓不珍惜國寶,都很惋惜。東胡君主以為匈奴單於冒頓已被他的強大所震懾,很是得意忘形。

不久,東胡君主又派人到匈奴,對冒頓說:“我們君主想得到單於的一個閼氏。”閼氏是匈奴對單子妻妾的稱呼。東胡君主前次來要千裏馬,冒頓給了,以為冒頓怯弱,又進一步要冒頓的妻妾,真可謂欺人太甚!冒頓這次仍假裝癡呆,又召問群臣,群臣十分憤怒,東胡怎麼能要我們首領的妻妾,難道我們匈奴人的刀箭就這麼不中用!看到群臣激憤的情緒,冒頓很高興,知道隻要他一聲號令,他們都會衝鋒陷陣的,隻是目前時機尚未成熟。於是對群臣說道:“為了與鄰國和睦相處,怎麼可以愛惜一女子呢?”於是從侍妾中挑選一名送到東胡。群臣以為冒頓是個懦怯之徒,連愛妻嬌妾都可送人。東胡君主如願以償,以為冒頓可欺,越發驕橫。

本來在東胡與匈奴之間有一片約千餘裏的荒原無人居住,但這片荒原畢竟是屬匈奴所有,由於天氣變化,荒原水草又豐茂起來。東胡君主見了,想占領這片地方,認為匈奴反正不敢反抗東胡,派個使者去說一聲,就可將這片千裏草原占為已有。於是又派使者來匈奴找冒頓。

冒頓聽了東胡的要求怒火中燒,但仍向群臣問計。群臣以為冒頓癡愚,連國寶、愛妾都可拱手奉人,何況荒地。因此有的就回答道:“這一片荒無人煙的地方,割也可以,不割也可以。”冒頓大發雷霆說:“這是匈奴的土地,隨便割讓給人家,還有國家嗎?”冒頓立即把主張割讓的人殺了,宣布討代東胡,隻準前進,不準後退。結果東胡在這次戰鬥中為匈奴所滅。

無中生有

【原文】誆也,非誆也,實其所誆也。少陰、太陰、太陽。

(《三十六計》)

【澤文大意】用假情況蒙騙敵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虛變實,以各種假象掩蓋真象,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

【闡釋】“無中生有”乃是“虛中有實”,用假象欺騙敵人,造成敵人錯覺的一種計謀。此計出於《尉繚子·戰權》:“有者無之,無者有之。”

無中生有,在近代、現代戰爭中,是最常見的一種權謀。例如,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中,我誌願軍某部八連在戰鬥中轉入坑道。為了把鬥爭焦點推向坑道外部,決定在深夜敵人困乏之時,以單兵或小組形式主動出擊騷擾敵人。誌願軍戰士在躍出坑道之前,先乘敵人發射照明彈、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的瞬間,迅速偵察好攻擊目標和出擊道路,然後有意製造了一個無中牛有的假象,向外投擲罐頭盒子等能發出響聲的物品。開始時,敵人聞聲而動,向著響聲開火射擊。但經過屢次三番地搞,敵人逐漸明白過來了,原來這是假的。敵人連續上當,並被弄得精疲力竭,於是由警覺變為麻痹。乘此機會,我誌願軍出擊小組迅速而隱蔽地摸出洞口,躍出工事,炸毀了距我方守備洞口十多米遠的兩個敵人地堡。當敵人弄清情況後,我誌願軍出擊小組的全體戰鬥人員已安全返回坑道。

古代戰爭中也有許多運用這一計謀的例子。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發生安史之亂,雍丘縣縣令令狐潮投降叛軍,帶軍攻打雍斤城,守將張巡率兵奮勇迎敵。

幾次戰鬥後,箭已用盡,城內造箭的工匠和材料也大大缺乏。而張巡兵少,守城的主要武器就是箭,張巡焦急萬分。急中生智,張巡命人搜集稻草,紮了一千多個草人,穿上黑衣,夜晚命士卒用繩子拴住,慢慢縋下城去。令狐潮聞報,以為張巡率部下夜襲,不敢冒然迎擊,就下令射箭。賊兵得令,爭相發箭,時萬箭齊發,急如雨注。這時令狐潮率領隊伍親臨陣前,在夜色中,朦朦朧朧,隻見張巡的軍隊在城牆外,爬、卜縋下,既未見其衝過護城河,也未見張巡收兵回城卜,終於引起懷疑,再仔細一看,方知上當,原來是草人。便急令停射,但張巡已得箭上萬支。

第二天晚上,張巡仍令士卒繼續放草人,賊眾大笑,視若無睹,於是張巡選派五百勇士,用繩縋下城來,賊軍以為又是草人,毫無戒備。這五百勇士下得城來,如人無人之境,直奔令狐潮大營。一時殺聲震天,賊軍不知虛實,哪敢迎戰,個個抱頭鼠竄。張巡在城樓見五百勇士得手,大開城門,率眾人衝出來。一陣混戰之後。張巡隻兩千人馬竟打敗令狐潮四萬之眾。令狐潮敗陣後,惱差成怒,把雍丘城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這時城內飲水、柴草快用光了,形勢非常嚴重。張巡又生一計,派使者對令狐潮說:“張將軍眼看柴草、飲水將用盡,願撤出城,帶兵出去。但撤走時,眾士卒恐將軍圍殺,請求將軍串部暫退六十裏,以保證安全撤退。”令狐潮圍城三個月,屢戰屢敗,正無計可施,見張巡願撤,十分高興,同意將部隊撤後六十裏。於是張巡帶兵出城,命令一部士卒四處取水,其餘士卒拆毀雍丘四郊三十裏內所有房屋,將拆房所得木料全部搬人城中。第二天,令狐潮派人打探城中情況。回報說,張巡並未撤出,倒是沿途所有房屋被拆毀,才知又上了當。

張巡在作戰中能做到知彼知己,多次運用“無中生有”的計謀,製造假象,欺騙敵人,因而獲勝。

隨機應變

【原文】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三十六計》)

【譯文大意】在客觀實際中蘊藏著謀略,謀略的運用也要依據發展著的客觀實際。認識了客觀事物的矛盾性,就可以掌握和運用謀略。謀略不能違背客觀實際,單憑主觀想象去生搬硬套,就要招致失敗。

【闡釋】此為古本兵法《三十六計》的總說,它提出了對於計謀形成與本質的看法,即各種計謀都不是人們憑空設想的,而是依客觀事物的規律而製定的。其設謀用計所依據的客觀規律之點,就在於利用事物發展變化所存在的“機”。而設計用謀,就是善於發現和捕捉事物發展變化之“機”。下麵舉一個直接依據事物演變之機而製定計謀的例子。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縣城有家大當鋪,一次他們收購了一件古玉器,以為是稀世之寶,立即付一千兩銀子,事後卻發現是一件偽製品。當鋪老板去請教一個名叫徐文長的人,聰明的徐文長叫老板抓住事物客觀演變所存在的“機”,告訴他如何去做,結果使事情得到解決。過程是這樣的:

過了幾天,當鋪老板備了一桌酒席。宴請當地名流和同行,並向客人宣布:“今天宴請大家,是因敝鋪以一千兩白銀收購了一件天下罕見的漢代古玉器。如今當期即滿,特請大家觀賞。”但就在管事的捧出玉器時,不小心滑了一跤,把玉器打了個稀碎。此事傳遍紹興城,那個典當的騙子心想,玉器打碎了,我按期去收領,他們沒有原物,隻好賠償,我豈不又可以敲他一筆銀子了。於是他湊足一千兩銀子去贖物。當鋪管事收點了銀子,便把那件假玉器歸還了他。騙子驚呆之後,無有二話,乖乖地拿著假玉器走了。原來摔碎的那隻玉器是仿做的,此計救了當鋪,也懲治了那個騙子。

另有一類計謀是人為地製造事物的演變之機,並加以利用。這裏有一個現代的例子。

在上海一家著名飯店裏,正在為第二天就要回國的十幾位外賓舉行送別宴會。其中一位外賓被眼前雕刻著九條飛龍的酒杯一一“九龍杯”所吸引,想竊為已有。於是佯裝醉酒,手舞足蹈地亂說亂動。乘人不備,把一隻九龍杯塞進皮包。外賓的舉動被服務員發現了,飯店方麵考慮,若硬行翻外賓皮包,他會提抗議,造成不利的影響;若要悄悄去取,他的皮包又不離身;若在第二天他上飛機前把他扣下,怕夜長夢多,事情有變化。情況彙報給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問,今晚為外賓安排了什麼活動?飯店經理回答說是雜技表演。周總理笑了:“這不就很好嘛。”

雜技場燈火通明,一位魔術師走出台,一張方桌上放了三隻九龍杯,這時魔術師用布把三隻杯子蒙好,走開幾步,掏出手槍對準方桌打了一槍,揭開布一看,隻剩下兩隻九龍杯。那一隻在哪兒?魔術師走下台向竊了九龍杯的外賓深深鞠了一躬,請求他把皮包打開。那位外賓雖然有些遲疑,但也不得不打開包。魔術師高高舉起九龍杯,雜技場裏響起陣陣掌聲。

李忠臣機敏救人

【原文】三月,翰林學士、左散騎常侍張涉受前湖南觀察使辛京杲金,事覺;上怒,欲置於法。李忠臣以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奉朝請,言於上曰:“陛下貴為天子,而先生以乏財犯法,以臣愚觀之,非先.生之過也。”上意解,辛未,放涉歸田裏。辛京杲以私忿杖殺部曲,有司奏京杲罪當死,上將從之。李忠臣曰:“京杲當死久矣。”上問其故。忠臣曰:“京杲諸父兄弟皆戰死,獨京杲至今尚存,臣故以為當死久矣。”上憫然,左遷京杲諸王傅。忠臣乘機救人,多此類。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

【譯文大意】三月,翰林學士、左散騎常侍張涉收受前湖南觀察使辛京杲的錢財,事被發覺,唐德宗非常生氣,想依法處理他。李忠臣以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奉朝請的身分向德宗進言道:“陛下貴為天子,然而老師卻因為缺少錢財而犯法,依我的愚見評論此事,這並不是老師的過錯啊。’德宗的態度緩解了。辛未,將張涉釋放,罷免回家。辛京杲因為私忿用杖打死部曲,有關部門奏請辛京杲的罪按律當死,德宗打算按這個意見辦。李忠臣說:“李京杲早就該死了!”德宗問其原因。李忠臣答道:“辛京杲的父兄都戰死疆場,隻有辛京杲至今還活著,所以我認為辛京杲早就泫死了。”德宗聽了,很憐憫,把辛京杲降職為諸王的師傅。李忠臣利用機會救人,大多如此。

【闡釋】巧言相諫往往比直言強諫更起作用。同一目的,思慮問題時不能隻從正麵著眼,從側麵加以考慮會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