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我同幾個朋友一塊辦起了一家公司。我們幾個人不是同學就是校友,彼此間很了解,大家的能力都不低,人品也很好。在經過數年的打工生涯後,我們幾個決定不再讓各種各樣的老板來剝削我們,也不再去受各種鳥氣,自己給自己幹吧。
剛開始大家熱情高漲,幹勁衝天,有一種終於翻身當家做主人的感覺。可沒多久,問題就來了:誰說了算呀?大家的股份都是一樣的,雖說有個形式上的法人,但誰也不好領導誰呀。都是朋友,過去大家互相幫忙,感情極好,今天坐到一起後,大家都很積極,要命的是,都覺得真理在自己手中,都認為按我的意見去做才能踏上革命坦途,取得最大的收益。隻要聽我的,我多出力少分錢都可以。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公司的效率極其低下,每項決策都難以產生與執行。一年後,我們解散了這個理想模式化的公司,又開始各自為戰,大家還是好朋友,有什麼事還是互相盡力幫忙。不用說,各自的效率都很高。
朋友,是任何一個人生命財富的一部分,朋友分為很多種:有的可以一塊娛樂休閑,有的可以一塊共事,有的可以生死相托……但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一定不要把朋友與工作聯係起來,朋友不一定是同事,同事不一定是朋友。
朋友之間最講究的是誌同道合,生死相托,義字當頭;而同事需要的則是能為公司帶來最大利益,能最大限度輔助自己、彌補自己不足的工作夥伴。同事之間可能有等級秩序存在,因為這種關係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工作、發展之上的,而朋友的基礎則是平等與感情,不適宜建立起上下級關係。由同事而發展為朋友容易,由朋友而成為同事關係,特別是上下級關係很難。
朋友之間合作,由於麵子、感情原因,很多利益上的問題難以講清講透,不好討價還價,即使大家在經濟利益上都可以是君子,那麼在重大決策上呢?如果有一人明顯地在能力、經驗上勝出一籌還好說,可當大家都自認為旗鼓相當時又該如何?
人不可能沒有朋友,但卻不一定非要與朋友在經濟上合作和共事,朋友之間有些事情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好說。
我應該有更高的職位
“我的業績這麼好,應該提升我做主管才對”。“我的業務能力比他強,為什麼提他不提我?”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都想獲得更高的職位,擁有更多的權力,這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是不是隻有讓你當領導才是對你能力才華的唯一認可?當領導做管理是不是你的強項?你處理人際關係是否如同處理技術業務一樣得心應手綽綽有餘?
人貴有自知之明,很少有人能明確地告訴自己:我是個優秀的業務工作人員,但我不是稱職的管理人員;我是業務專家而不是人事專家;我不想“往上爬”並不是因為我沒有上進心,而是我對管理人沒有興趣。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有出息是同官位聯係在一起的,自古到今,就是學而優則仕。在學校中,學習好的學生當幹部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在單位,業務好的人也紛紛被提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改革初期,曾有股尊重知識、重用知識分子的潮流,其結果也無非是塞給許多知識分子一頂烏紗帽而已。
當領導的組織管理才能也不是天生的,素質高的人也許很快就能適應新崗位,掌握新技能,但從資源最優配置組合的角度來講,業務高手最好不要讓他去管吃喝拉撒睡的好。
我有位大學同學是位一流的創意策劃高手,他在某合資廣告公司任職時,給客戶出過許多絕妙的創意,當然公司待他也不薄,收入很豐厚。但這位老兄認為自己還是被剝削了,一心要開辦自己的公司。第一次,被合夥人做手腳給騙了,第二次好一點,但他不久就發現公司裏好像隻有他一人在幹活,他實在不知道如何管理他的這些部屬,每當看見他們犯錯誤,他就忍不住大發雷霆。結果他的公司至今仍在風雨飄搖之中,他做得很疲憊,再也沒有以往的絕妙靈感與春風得意。
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業務人員,可以要求老板為你加薪而不一定非要得到職務的提升;如果你是老板,寧肯給你的搖錢樹豐厚的紅包與榮譽而不要把他陷入行政事務之中。
人文環境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都知道要給孩子選一個好學校、好環境,但對於自己卻忘掉了這一點。
我曆來認為一個人學習和進步的途徑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是向書本學習,吸收數千年人類文明傳承下來的精華;二是從自己得失成敗的經曆中總結分析,發現優點堅持下去,找出缺點加以改正;三是向別人學習,盡可能地置身於高素質的人群之中,學習他們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且在高素質優秀人群中,不知不覺你就會受到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提高。這第三點,就是對人文環境的要求。
記得小時候在村裏上小學,我的成績比同學高出一截,自己也很得意。上初中時到了鎮裏,這時全鎮的好學生都來了,我的成績隻是中偏上,這時開始了新的努力,一段時間後趕到了前幾名。等考上省重點高中時,我吃驚地發現,我的入學成績是中偏下了。老師水平也高,同學們素質也高,在這個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我發現自己進步挺快的,高三時,我已穩居第一名了。說這些不是誇耀自己的光榮經曆,隻是說人的潛力確實是很大的,要發掘它,一個好的環境很重要。
大學畢業後,我到了一家鄉鎮企業(集團)工作。這個公司隻有兩個大學生(包括我在內),領導對我也還可以,但我總是不開心:這裏的工作人員素質太低了,我無法同他們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溝通,更不用說向他們學習了,日常工作也沒有挑戰和壓力。
在這個環境中,我可能比他們優秀,自己不斷努力,也可能會進步廣但這種速度同社會進步的速度相比妻慢得多。於是我謝絕了領導的挽留,開始應聘找工作。我去第一家公司的原因很簡單:在20來人的員工中,有5個是北大畢業的師兄,他們願意在這兒幹,我就肯定能幹。這家廣告公司的老板問我有沒有工作經驗,我就回答了本文開頭的那一段話,並說我可能沒有太多的優勢,但有一點我很自信,那就是我善於學習。老板錄用了我,一年後我覺得在此再也學不到什麼了,就又開始了新的尋找……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但同時人也是一個受環境影響的動物,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盡管有時你並沒有明確意識到。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很勤奮敬業,追求上進,朝氣蓬勃,那麼你也會具備這些優點;如果你周圍的人懶散無序,消極度日,慢慢地,你也會成為其中一員。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擁有低素質員工的公司多不會有好的前景,除非是國有壟斷企業(那也是暫時的)。所以說,有時僅憑周圍的人,你就可以斷判出你在此有無發展前途,如若不妙,還是盡快另覓高枝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