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對這個稽查員說:“我想這件事情與你必須做出的決定相比,應該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曾經研究過稅收的問題,但我隻是從書本中得到了知識,而你是從你的工作經驗中得到的,我有時願意從事像你這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可以教會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在講這些話的時候,巴森士先生盡量顯得真心誠意。聽完巴森士先生的話,那個稽查員從椅子上挺起身來,向後一倚,講了很多關於他的工作的話,以及他所發現的巧妙舞弊的方法。他的聲調漸漸地變為友善,片刻之後他又講起他的孩子來。當他走的時候,他告訴巴森士他要再考慮那個問題,在幾天之內,給他答複。三天之後,他到巴森士先生的辦公室裏告訴他,他已經決定按照所填報的稅目辦理。
一個爭強好勝的人麵臨著兩種選擇:得到暫時的口頭上的表演式的勝利;贏得別人長久的好感。很少的情況下可以兩者兼得。因為即使你在爭論中獲勝了,也隻是表麵的勝利,而且會損傷對方的自尊,影響對方的情緒,使對方增加對你的惡感。若是你在爭辯中輸了的話,當然你自己也不會感到光彩。釋迦牟尼說:“恨不止恨,愛能止恨。”爭強好勝的心情永遠不能夠使無謂的爭論停止,也不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一個問題如果被逞強的欲望之火包圍的話,辯論之後與辯論之前的後果不會有任何差異。
充滿智慧的老富蘭克林常說:“如果你辯論、爭強或者反對,你有的時候可能獲得勝利;但是這種勝利是空洞的,因為你再也得不到對方的好感了。”林肯說過:“凡決意成功的人,不能費時間於個人的成見,更不能費時間去承受結果,包括他損壞自己的脾氣,喪失自製。作為一個人,你不能過分地顯示自己,要學會放棄,雖然明白如你,但也要放棄。與其為爭路權被狗咬,不如給狗讓路。即使把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受傷的傷口。”
北京人把這種喜歡逞口舌之利的人形象地稱之為“杠頭”,“杠頭”們往往是陷於表麵的勝利之中使自己的事業陷人停頓。記住,除非是重大事情上堅持己見,一般而言,不要與人做這種無謂的口舌之爭。
辦公環境
“為什麼你們中國的公司辦公室中都有沙發呢?客戶來了可以去會議室談嘛,我不信員工坐沙發還能工作。”一位外企老板曾對我說,“我的公司裏不會有帶靠背的椅子”。
阿冰是我同事小李的妹妹,今年剛剛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家裏人很高興,她自己當然也很得意了。但是大學畢竟不同於高中的生活,老師管得少了,甚至不管,這樣的氣氛跟阿冰緊張的高中對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在這種寬鬆的氣氛下,。平時阿冰一般都留在宿舍裏看書學習。
宿舍裏麵終歸和教室不同,地方很小,加上床就在身邊,當然躺在床上更舒服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習慣的力量,久而久之她就養成了在床上呆著的習慣。在床上呆著其實也沒什麼,隻要能看書,哪裏不是一樣。但是很快阿冰就發現她在床上的時候總是醒的時候少,睡的時候多。尤其是那些英語聽力,在夢中好象是聽懂了,但是醒過來什麼都不知道。大學的第一個學期,阿冰的成績非常尷尬,以前總很得意的英語也才得了一個70分。
床對人類來說就是一個安樂舒服的象征,對床的依賴恰恰就說明我們的貪圖享樂的情緒正在不知不覺地增加,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古語說,溫柔鄉,英雄塚。人的自製力與自律能力是成就事業的最必要的前提條件,也是最難過關的地方,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對安逸環境的警覺性。
能坐著的時候絕不站著,能躺著的時候絕不坐著,這是丘吉爾的養生之道,但這僅限於休息和娛樂之時。在工作環境中,最好盡可能地給自己少設置“聲色犬馬”、沙發床之類的誘惑,舒適會增長你的惰性,降低你的效率。
評論大師
這些年的生活逐漸讓我明白,無論在什麼地方,遇到什麼事都喜歡發表自己意見,說個不停的人,沒有人會喜歡他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傾聽自己的聲音,每一個人也都同時希望不遭受其他人的打擾。這是人類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種本能意識。
記得當初還和父母一起住的時候,母親總是把我稱作一個到處喜歡嚷嚷說話的高音喇叭。不過還好,我還算在外麵能夠盡量克製自己沒有惹出什麼大麻煩來,母親話中的“到處”隻不過是她對我的一個印象的延伸罷了。其實之所以被稱為令人討厭的高音喇叭並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我在家裏看電視的時候老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不是說這個演員演技臭,就是說那部電視劇惡心,到了中國足球隊比賽的時候更是唾沫橫飛,比解說員叫得還猛還有力量。最讓母親受不了的是,每次我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意見之後,還要恬不知恥地來一句:“你說對不對,媽?”“像你這樣一天大聲嚷嚷,滿嘴意見,出了門怎麼辦啊?!”我於是給母親解釋說我出門一般都不敢這麼做,還是很守規矩的一個人。母親於是苦笑著說:“你還真孝順啊,把罪都讓你爸你媽受了。”母親竟然把它視為一種罪過,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但是以後,經曆多了,見的人也多了,這個道理在腦袋裏也就清晰了起來。
人都是占有欲很強的動物,你想占有別人別人也想占有你,最好的生活方式和秩序就是彼此之間達成共識,互相不侵擾對方。我們大聲發表出來的評論,常常是自己的信仰、信念、思考甚至表達方式的個性化流露,這樣往往就會激起別人內心的煩躁,引起別人的反感。他們會想:“這個人是不是有問題啊?讓人靜靜地呆會兒都不行。”
一個評論大師,隨時隨地、肆無忌憚地評價這個事情或者那個人的好壞也容易使我們看起來完全是淺薄浮躁,胸無成府,有時,一些人還像我一樣詢問受害者“對不對”,更是讓人覺得你在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他們的身上。這樣隻能更加讓人不舒服,因為,他們心裏在想:“這個人為什麼這麼討厭,說出一些不知所以的話,還總是要別人來附和他,真是煩死了!”
自然解決
你是否有過這種念頭:隻要能夠再拖一拖時間,就可以獲得事情的轉機?你可以永遠保持一個希望的現狀,並且無需力求進取,也不必承擔任何隨之而來的風險,美好的一天終究會來臨?馬克是一位五十歲的人了,結婚也快三十年,但他經常抱怨自己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在與谘詢專家的交談中,他表示早已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滿。他說:“我們的婚姻一直就不理想,從一開始就是如此。”醫生問他為什麼不早離婚,而是拖延了那麼長的時間,他坦率地回答道:“我總是希望情況會逐步好轉起來。”
可笑的是,他已經“希望”了近三十年,而他們的夫妻生活依然很糟糕。在與谘詢專家進一步的交談中,馬克承認自己在十多年前就患了陽痿症,而他自己沒有去看過醫生。他開始回避妻子,同時又希望這一病症會自己自然消失。用馬克的話說就是:“我當初認為自己身體肯定會好起來。”
馬克的婚姻生活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典型的惰性方式。他對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並為之解釋說:“如果我暫時不采取行動,問題會有一天自然消失的。”但是問題從來不會沒有解藥就自己無影無蹤,它們總是保持原狀。即使事物有時候會變化,一般也由於缺乏積極的導向而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不要把拖延看成是一種無所謂的耽擱。有的人居然拿出“順其自然”作為拖延的擋箭牌,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你會發現,麵對問題最順其自然的方法就是著手去解決它而不是回避。一個企業家可以因為沒能及時做出關鍵性的決定而使整個企業遭受巨大損失。有時候,由於做妻子的懶得及時地洗碗鋪床,也會造成一樁婚姻的瓦解。延誤了看病的時間,隻能使病情加重。拖拖拉拉這個壞習慣不是無傷大局的,它是個能夠使你的抱負落空、破壞你的幸福、甚至奪去你生命的惡棍。
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拖延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讓你習慣於某種糟糕的狀況,無心也無力再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