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創業中品嚐成功的快樂(1 / 3)

第十四章 創業中品嚐成功的快樂

創業之夢想

中國自古就有“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未學做事先學做人,立身乃立事創業之本。立身有如樹之根,創業有如樹之果,立身正且深,創業果才能豐碩、甜美!

性格決定命運,人的修養程度,決定了創業之路的遠近,任何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必先經曆了一番立身之路。

李嘉誠祖籍是潮州,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華人社會曆來有“兩個潮汕”之說。潮汕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於明清,而潮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則在上世紀中葉,潮人極富冒險精神和開拓意識。潮人移居海外,勞工逐年遞減,商人逐年俱增。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後,才漸漸停息。

李嘉誠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前輩幾代均是讀書人,其父親李雲經也同樣是一位博覽群書的教書匠,由於戰亂而不得不遠離家鄉,儒學家風深深地影響著李嘉誠,也影響著他的立身之路!

李嘉誠生活在這種大的文化氛圍之中,盡管接受的是傳統家教,但他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潮汕,處處流傳著海外遊子致富的傳奇故事,即使失望多於希望,也仍能構成潮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

從教的父親李雲經從小就教育李嘉誠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氣、有毅力。他不僅教給嘉誠知識,更教給他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這些,嘉誠從小就銘刻在心,終生不曾忘卻,並且終生奉行不渝。

深受父親的影響,李嘉誠也一心向學,從小就酷愛讀書,3歲能吟詩誦文,5歲開始上學,像個書蟲,如果不是風雲突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路一直走下去。雖然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由於父親早逝,家境陷入貧困,為了全家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從商。

李嘉誠雖走上了經商之路,深受父親的教誨,他從小就立下大誌: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報民。

80年代,風雲不定。不少人猜測長實公司會遷離香港,李嘉誠卻說:“講得最激烈的時候,我講過一句話:如果要遷,我們問問有沒有辦法遷走李嘉誠主席。如果沒法的話,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遷移之事了。”之後,無人敢再提此事。

直到今日,長實並沒有遷移海外,李嘉誠以實際行動和龐大資金為中國和港人注入了信心。

李嘉誠的成功始於立身為先,同時他也未忽視下一代的教育。“虎父無犬子”,李嘉誠十分重視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教育,自小就讓他們讀書,讓他們從小就開始知道創業的艱辛,教育他們要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去經商的道理,終又為商界培育了兩位德才兼備的商業超人。有時我們深陷貧窮之中,但也應如顏回一樣,“貧而不移其誌”,繼續你的立身之路,創業之路。

永秀法師是個醉心吹笛的風雅人物。他隻要有空閑時間就不停地吹笛子,雖然生活十分貧困,可他從不向人乞求幫助。

永秀有一個很富有的朋友叫賴清。賴清知道永秀的貧困後,深覺可憐,派人傳話說:“為什麼不對我說呢?遭到如此困境,我想誰都會幫助你的。”

永秀聽了,對傳話的人說:“這真叫人感到惶恐,有件事以前一直就想開口,但心裏忌憚,不敢冒昧地提出請求。既然賴清這樣說,我馬上就去當麵稟告。”

賴清聽了回報後,心想他說得這麼鄭重,不會是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吧。

日落時分,永秀來拜訪,賴清趕緊請他進來,問起他的來意。永秀的回答讓他吃了一驚:“你在築紫有大片領地,生長在那裏的漢竹是做笛子的絕好材料,能不能送我一枝漢竹,我好用它做一支笛子?”

賴清滿口答應,並問是否需要生活上的幫助。永秀回答道:“太感謝了,但朝夕之物,我會自己解決。”

永秀雖貧窮,但並不乞討“朝夕之物”,不會未經允許而折別人的一根竹子!這就是立身的典範。

笛聲乃心聲的表達,正因為永秀正直,心胸開闊,因而其笛聲也正大悠遠,永秀終成為一代吹笛名手。

在創業的路上,你倍覺艱辛嗎?你覺得這些困難不可克服了嗎?如果你放棄了,那這次創業就一定失敗了!如果你堅持,那你至少還有成功的希望!

露茜打算戒掉貪食的習慣,決心減掉20磅的體重,變成個苗條的新人,於是她讀了所有關於如何按照食譜進餐減肥的書。

第一星期,她進行得很好。露茜不再吃最喜愛的意大利麵條、餡餅和冰淇淋。她覺得有足夠的信心能夠控製自己。終於減掉了5磅!她為自己的進步而感到激動。

到第二個星期末,露茜已經減掉了整整10磅。但是,她開始擔心自己不能一直堅持下去。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有個朋友邀請她去參加婚禮。

在喜宴上,大家發現露茜瘦了,每個人都誇獎了她。大家的誇獎並沒使她覺得好些,露茜知道,她肯定不會達到他們期望的樣子。便想:我要是堅持不下去可怎麼辦?他們都會說我是大笨蛋……

不知不覺間,露茜已經喝下了三杯香檳酒,吃下了四盤小菜了,接著她把第五盤蘑菇又吃得幹幹淨淨,腦子裏把什麼都忘了。

回家的時候,露茜暗想:我是怎麼搞的?又失敗了!節食的計劃徹底垮台了。

這是一個未能堅持的故事,隻有那種堅持,堅持再堅持的人,才能收獲成功。

金住在拖車房屋中,周薪隻有60元。他的妻子上夜班,即使兩個人都工作,賺到的錢也隻能勉強糊口。

可金想成為作家。他夜間和周末都不停地寫作,打字機的劈啪聲不絕於耳。但他的作品卻全給退回來了。

一天,金讀到了一部小說,聯想到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他把原稿寄給了那部小說的出版商,他們把原稿交給了湯姆森。

幾個星期後,他收到了一封熱誠親切的回信,說原稿的瑕疵太多。不過湯姆森的確相信,他有成為作家的希望,並鼓勵他再試試看。

在以後的18個月裏,他給編輯部寄出兩份原稿,但都退還了,他開始放棄希望。

一天夜裏,他絕望地把原稿扔進垃圾桶。第二天,他妻子把它撿了回來。“你不應該半途而廢,”她鼓勵他,“特別在你快要成功的時候。”

於是他把第四部小說寫完了,並把它寄給了湯姆森。這本書就是史蒂芬·金的經典恐怖小說《嘉莉》,它後來銷出500萬冊,並拍攝成電影;成為1976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看看那些耕耘著的人們,他們一直堅持到收獲的季節!

如果讓自己永遠封閉在已經熟悉的環境和空間中,隻會讓自己安於現狀,與七彩的天空無緣相識。

透過薄薄的一層膜。兩隻蝶蛹好奇地窺視著外麵五彩斑斕的世界。

“太美了!”一隻蝶蛹禁不住讚歎道,“我多麼渴望快快飛出去呀!”“我才不想呢。”另一隻蝶蛹說,“前天暴雨突然降臨的時候,蜂呀,蝶呀,到處找藏身的地方,裝扮得再豔麗,到了這步田地,又有什麼值得羨慕呢?”“可是……”第一隻蝶蛹說,“畢竟風和日麗的日子多呀!”

“風和日麗,就太平了嗎?”第二隻蝶蛹不以為然,“昨天,有兩隻青蛙進了蛇的肚子,一隻黃鶯被石子擊傷……這些,你都忘了嗎?”“可是,在小小的蝶膜裏,這樣一動不動地蜷縮著,有什麼好呢?”“你呀,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第二隻蝶蛹教訓道,“除了蝶蛹,誰有這麼好的居所?別看蝶膜裏這麼小,但它安全、保險,而且絕對純淨,沒有汙染……”第一隻蝶蛹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不管怎樣,我一定要飛出去。”

幾天之後,一陣大風把一隻幹癟的蝶膜裏吹到火裏,而此時,天空中有一隻美麗的蝴蝶,在風中翩翩飛舞。

創業者不能做井底之蛙,必須從自我封閉的象牙塔中走出來,展翅於高空,讓美麗的大地盡收眼底!

班超年輕時,由於家裏很窮,隻好在官府裏幫忙抄寫大大小小的公文,以換取一些少得可憐的錢貼補家用。

有一天,當他例行完一整天的抄寫工作之後,突然將筆往桌上—扔,長歎道:“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有大誌向,應該衝鋒陷陣,建功立業,怎麼滿足於在區區紙筆之間虛度時日呢?”

同行聽到班超這麼說,既詫異又嘲諷地對他說:“你這小子窮得連飯都吃不飽,心倒挺高呢。”班超又歎息道:“你們這些人怎麼知道胸懷大誌的人的誌向呢?”

幾年後,班超毅然投筆從戎,投入到了攻打匈奴的戰爭中,由於班超的智謀與勇敢,他所帶領的軍隊打了很多的勝仗。

之後,他出任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者,為漢朝贏得了穩定的邊疆局勢,使西域50多個國家全部歸順了漢王朝。班超本人也被封為西域都護和定遠侯。

這就是著名的“投筆從戎”的故事。

天地廣闊,每個人都有自己適當的位置,何必還在原來的井中哭泣,以巨大的熱情和堅強的意誌作為引導,你便可以實現並體會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在創業的路上,歡樂和艱苦永遠相伴,綻放自我和頌歌永遠相伴!

將眼光放遠

美國的某家報紙舉辦了一項有趣的有獎征答活動,因其所設的巨額獎金而吸引了眾多的應征者前來參加。

報紙所設的題目是:三位科學家共同乘一個熱氣球做環球探險,行到中途,因氣球漏氣、充氣不足而即將墜毀,惟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必須將三人中的某一個拋出去。可是三位科學家卻都關係著人類興亡,他們之中的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成果可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避免因環境汙染而導致的噩運;一位是核物理專家,他的研究成果可以防止因全球性的核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另一位是生物學專家,他研究改良的植物品種能在鹽堿地或不毛之地生長,能夠解決整個人類所需的糧食問題。

應答者眾說不一,然而一個小男孩因其答案是將最重的科學家扔出去,而最終得到了巨額獎金。

人的眼光往往受到製約,而無法發現生活的真諦和創業的智慧。有時,要將眼光放長,放遠,可以找到令人驚喜的結論!

我們生活在自己的習慣裏,從習慣的眼光看問題,用習慣的思維定式來思考問題,於是,思維就有了方式;心路變得狹窄,許多事情都想不開。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引起意料不到的結果,哪怕隻是一丁點的改變。

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它所生產的牙膏品質優良,包裝精美,很受消費者喜愛,營業額連續10年遞增,每年的增長率都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可是到了第11年,業績停滯下來,以後兩年也如此。公司總裁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

會議中,公司總裁許諾說:誰能想出解決的方法,讓公司業績增長,重獎十萬元。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紙條,總裁打開紙條看完之後,馬上簽了一張十萬元的支票給這位經理。

那張紙條上隻寫了一句話:將現在牙膏的開口擴大1毫米。。

消費者每天早晨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每個消費者就多用一毫米寬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呀!

公司立即開始更換包裝。第14年,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32%。

戰勝逆境

卡耐基曾說:“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隻要立誌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

也許你不幸陷入沼澤之中,你可以立即走出來。也許走出沼澤之後,還是一片沼澤,但前方已有平坦大道等著你,走出沼澤,土地將無比寬闊。

有一老翁和他兒子生活在一起,家中養了一匹馬。兒子稍大了以後特別頑皮淘氣,經常騎馬到處玩。老翁勸兒子別騎馬,兒子不聽,結果,從馬上摔下來把腿給摔斷了。兒子躺在床上歎氣連連,悲傷不已,老翁勸其兒子:“摔斷腿了,怎麼知道是禍還是福呢?”不久,邊塞發生戰爭,所有的小夥子都被征去參戰,老翁的兒子由於斷腿而免於一征。戰爭異常激烈,所有參戰的小夥子全部戰死在戰場,而老翁兒子未參戰幸免一死,村裏的老翁老婦前來道賀,老翁又說:“苟且活下來,怎麼知道是禍還是福呢?”果然,斷腿兒子一次出去放馬,馬丟了,兒子傷心地回到家去告知老翁,老翁安慰兒子:“馬跑了,怎麼知道是福還是禍呢?”過了幾天,他家的馬兒回來了,還帶了一匹馬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