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創業中品嚐成功的快樂(2 / 3)

以下是朱麗的故事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朱麗常常收看斯庫拉博士在電視裏的專題節目。斯庫拉博士在電視中呼籲大家:“積極地去思索改變逆境的可能性吧!”“隻要你肯行動,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這些話朱麗聽進去了。“相信未來,積極地去行動,好主意便會像潮水一樣的從你心中流出。從這些好主意中找出一個來,立即付諸行動!”這些話朱麗也聽進去了。

朱麗把女兒帶回夏威夷,覺得這樣可以使自己和孩子們都能繼承家鄉的一些文化傳統。隻要有足夠的路費就行了,她和女兒收拾行裝回到了夏威夷。她們一方麵為那裏的豐富的服裝而讚歎,同時也很欣賞地方服裝之外的其它高級服裝,並希望自己能設計出結合二者優點的新式服裝。他們又發現,現有的服裝號碼不全,大小隻有一種。而且式樣毫無變化,沒有一點個性,土裏土氣,既不能穿到社交場合,色調與時令也不協調。

斯庫拉博士在電視中說過,“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看到需求,並滿足需求。”朱麗想起了這句話。

她發現了一種社會需求,並決定去滿足這種需求。

她開始走出沼澤,她還見到了斯庫拉博士,並與他談話。

朱麗曾對斯庫拉博士說:“斯庫拉博士,我給自己做第一件連衣裙的事情不過發生在10個月前。可是現在,我每個月已經能生產123套了!”

“好樣的,已經賺了不少錢了吧?”

“當然賺錢羅!”她回答說:“我把中間費用幾乎壓縮到零了。自己量尺寸,自己買衣料。現在隻生產最基本的三種樣子,所以不用擔心會賣不出去積壓起來。我還教會了一個女人剪裁這種式樣的服裝,她現在在自己的家裏幫助我剪裁,作為我教會她的報答。她是主動要求為我工作的,所以不收我給她的工錢,這就是說,生產經費幾乎沒有。”

“現在我還教了幾個女人縫紉,以後她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家裏幫我縫製,這樣就可以生產更多了。現在我雖沒有車間和辦公室,卻可以月產100多套衣裙,這也算是點經營學吧。我有個小宿舍。那就是我的營業所。”

“不過,業務發展得太快,還是需要辦公室的,下個星期我就搬進一間辦公室!”她又補充說。

“但是,剛開業的時候,總要點資金吧?”

“不。說實話,我是從100美元加一個主意起家的。一個好主意就有這麼大的力量。當時我甚至想,如果有人要求我給她定做一套服裝,我不是可以先讓她付錢再給她做嗎?這種預付的費用隻是成本費。”

“後來您猜怎麼著?您說過,‘隻要你確信不疑,你就能夠成功,’真是一點不差。而且我還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我們所碰到的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我們自身所產生的消極的思想方法。”

“起初我帶著兩個孩子,又沒有任何收入,說實話,引起很多親人的擔心,擔心我怎樣才能生活下去。時裝店工作剛開始時,我告訴我的朋友,我現在在做服裝設計和製做工作,她們都哈哈大笑:‘你行嗎?’”

“一天到晚淨聽到這些冷言冷語,事實怎麼樣?”她帶著熱情愉快的腔調接著說:“現在,我已經能收到每月200套的定單了。當地一所高中要為她們的1000名畢業學生每人定做一套服裝。以往,這裏學校的慣例是學生在畢業時都穿當地的民族服裝,就是我前麵所說的那種不合體的衣裙。現在卻以我的那些服裝式樣為時興式樣,紛紛向我定貨了。”

“我的下一步計劃是回到美國本土去做時裝買賣。對當地服裝我還沒摸透,設計和料子也有些不搭配,但是我已經掌握了辨別好壞和怎樣做好的本領,所以我想打到全美國各州去。您知道我給我設計的服裝起了個什麼名字嗎?‘朱麗衫’!”

就這樣,一位帶著兩個孩子,沒有錢,沒接受過特別訓練的人,走出了生活的汪洋,創立了自己的事業。

辛勤耕耘

清晨,兩個流浪漢來到村頭的十字路口,因為“先知”告訴他倆,幸運今天要從這裏經過。

第一個走來的是個樵夫,他擔著一擔柴,仿佛擔著自己一天的希望。接著是一個農夫趕著裝滿稻穀的馬車,汗水浸濕了他的衣衫,豐收的喜悅映在他的臉上。還有推車的貨郎,趕集的農婦,采茶的姑娘……

但眼前的一切都沒有引起兩個流浪漢的注意。他們想,隻要幸運一到,自己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了,反倒覺得那些匆忙勞作的人是多麼可笑和愚蠢。於是,在諷刺和嘲笑中,消磨著寶貴的時光。

然而,就在無所事事的等待中,幸運駕著一輛裝滿幸福的馬車從他倆的身旁駛過,去追趕那些勞動的人們去了。那一刻,他們還以為幸運是那個趕去送貨的車夫。

當夕陽的餘暉漸漸退卻,兩個流浪漢覺得大概是自己記錯了日子,也許幸運明天能來。

“先知”知道了這件事,便在他們倆的額頭上寫了兩個字——懶惰,並預言他們將終身貧窮,一無所獲。

想要獲得知識,必須辛勤耕耘;想要獲得食物,你也必須辛勤耕耘;想要獲得快樂,你同樣必須辛勤耕耘;想要成功創業,你也必須辛勤耕耘,這就是永恒的生活法則。

西拉斯·菲爾德是著名的企業家和大西洋電纜建設工程的發起人,正是由於勤奮才有了他以後的成就。

16歲那年,他離開斯托克布裏奇的家到紐約去尋找發財致富的機會。離開家門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了他8美元,這是全家人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才節省下來的。到達紐約之後,他去了哥哥大衛·菲爾德的家裏,後來他的哥哥成為紐約法律界的要人。在哥哥家裏居住的時候,西拉斯·菲爾德很不快樂。

後來,西拉斯進入了斯圖爾特的商店裏工作,當時這是紐約市最好的幹貨交易店。第一年,他在那裏幹跑腿的活,年薪是50美元,他必須在早上6點到7點之間開始工作。在升為店員時還參加了一個每周六晚上舉辦活動的辯論團體。

正是勤奮的回報,他終於創立了自己的偉大事業。

成龍的坎坷人生

香港地區的陳清偉先生寫了一本很生動的《成龍及他的電影》。他說:“在數十年前,大家都講書香世家,講富貴世家,以成龍這樣的出身,在那個年代,肯定不容易被接受。但今日完全不同了,低微出身,力攀高位,正是現代都市的美夢。成龍就是一個成功夢。”

正如中國哲人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成龍的成功正是這句話的生動例子。

成龍原名陳港生,因為他是在香港出生的。他父親是香港法國領事館的低層職員,因為轉到澳洲的美國領事館工作,不能帶小孩子一起去,成龍6歲多就被送到京劇泰鬥於占元處寄宿學藝。成龍7歲時,父親到了澳大利亞;一年多後,母親也到了異邦,每兩年才回港一次,留下成龍一個小孩子在香港自求“生存之道”,由此成龍走上了自主的道路。

根據成龍回憶,他跟隨於師傅學藝的時候,60來個小朋友擠在一起食宿,共同使用一個洗手間;他們是不刷牙的,因為沒有時間;穿鞋一個星期也不脫下來,惡臭難當;每個孩子頭上都長滿了癲痢瘡;他們好像孤兒一般,每隔若幹時間就排隊去領取紅十字會分發的那些米、奶粉等救濟品。

這班小學徒,每天清晨5時起來,一直練到半夜12點。因為太累了,要爭取睡眠時間,所以不刷牙,也不脫鞋脫襪。5小時的睡眠時間對一個成長中的小孩著實不夠,所以,很多時候,成龍練壓腿時,就架著腿打瞌睡;人家念書的時候,他就坐在教室後麵睡覺。

童年讓成龍受到了許多鍛煉。

於師傅是位“嚴師”,時時打“高徒”,每個都打,天天都打,隻有過年過節時才稍微“收手”。成龍與他的師兄弟洪金寶、元彪等人,時常在街上闖禍打人。因為他們刮光頭,被很多人視為不吉利,語出挑釁並向他們擲石頭。這正好讓這一班“光頭仔”有一個發泄憤怒的機會,於是,他們會一窩蜂地擁過去將“挑釁者”打得頭破血流。

為了替師傅賺錢,成龍等人在邱德根經營的荔園遊樂場表演,一做就是數年,1年365天,天天不停,由8歲開始,成龍已經以童星姿態加入電影圈跑龍套,他的第一部片是李麗華主演的《秦香蓮》。童年的經曆為成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7歲,成龍正式滿師。他曾說過:“剛滿師時,在潛意識中對父母有點不高興,他們為什麼到澳洲去了不理我?其他師兄弟,每個星期,至少也在兩個星期內,就有家人來探訪,帶他們出去,而我則沒有。”

這種潛意識的怨恨感、被遺棄感,會令一個普通人產生自卑而終生被壓得透不過氣來,整天自憐自憫,怨天尤人,但成龍沒有這樣。相反,他的成名,是由於他《醉拳》係列影片中那些“童年往事”式的辛酸練功場麵觸發起觀眾的投入感,激發起觀眾高昂的“鬥誌”。成龍由此走上了自創和挑戰自我的道路。

成龍辛酸的童年至少年期,他的父母、師傅,都可以說是生命交給他的“酸檸檬”。但他不埋怨,他那苦中尋樂的性格令他“戲劇人生”般地發揮創作力,在《笑拳怪招》、《師弟出刀》等影片裏,將痛苦的童年戲劇化為受惡人欺侮,苛刻的師傅演變為老頑童式的恩師——他將“酸檸檬”精心製成為可口的“檸檬汁”,使他平地一聲雷,成為李小龍之後最受歡迎的武打明星。

陳港生之所以“成龍”,是因為他不為童年背景所挫,不受少年艱苦所折,自我奮發,不知不覺之間,替自己塑造了一個“自我創造”的性格。

希爾博士說:“勇氣就是跳離恐懼那一步。”對成龍來說,他憑著勇氣跳離了不知多少恐懼,拍出那些膾炙人口的高難度動作鏡頭;他屢次受傷,仍然堅持冒險向死神挑戰,樹立起獨一無二的風格,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成龍的影片,是激發勇氣鬥誌的娛樂片,也是現身說法,教人發揮潛力,克服“不可能”障礙的教材。

經過風浪,經過轉變,曾經自我膨脹、自誇自滿的成龍,進入了成熟期,明白了“腳踏實地”、“自我超越”的重要性。希爾博士說:“向自己挑戰。每一次你做一件事,盡你所能做得比你自己上一次的表現更好、更快,你就會傲視同行。”今天的成龍,人如其名,是影視圈中的頂尖人物,美國舊金山市為他定了一個“成龍日”,而他又是“伊利諾州芝加哥市榮譽市民”。近期,他又獲英國皇室頒發MBE的殊榮。

而成龍說:“最大的挑戰是挑戰自己。”他又說:“這是我的人生,拍戲要拍得最好……吃飯也要弄得最好,這樣社會才有進步。以前認為自己是明星,驕傲過,勝利衝昏了頭腦,不可一世。慢慢的,我開始感到自己還隻不過是這樣,電影是自己的事業,做好份內事是應該的。”

巾幗不讓須眉

女性往往視創業為禁區,但在現代社會女性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許多女性在各行各業都越來越有成就,在創業領域是“巾幗不讓須眉”。

黛比被擊垮了。回家路上她不停地哭,不過也因此下定決心:她絕不會再讓這種事發生!她不要繼續活在別人的陰影裏,她要找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黛比·費爾絲和丈夫一起參加派對,她的丈夫藍迪·費爾斯是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未來學者。19歲的黛比剛辭掉工作,專心扮演傳統妻子的角色,不過她的自尊卻因此受到很大的考驗。所有的賓客都圍繞著藍迪打轉,等著聆聽藍迪的經濟預測,但當同一群人發現黛比隻是個家庭主婦時,他們立刻想起自己還有十分重要的事,需要到室內別的地方去談。在這些人眼裏,黛比就像毫不存在一般。

終於,派對的主人跑來和黛比聊天。黛比刻意裝出一副世故、聰明的樣子——其實這有違她的本性。派對主人最後生氣地問她:“你這一輩子到底想做什麼?”

黛比這時已經緊張得幾乎說不出話來,隻能結結巴巴地回答:“唉,我大半時間都在尋找人生的方‘翔’。”“應該是‘方向’!”派對主人毫不留情,“什麼叫方‘翔’!你應該注意一下自己的語文程度吧!”

聽到這些,她決心找到自主自立的道路,走出廚房。

黛比一直很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做香濃可口的巧克力餅幹。從13歲起,她就拿各種食譜配細做實驗——多加點奶油、少加點麵粉、多放一點巧克力、放不同種類的巧克力,直到她找出自認為理想的配方。做出來的餅幹鬆軟可口、充滿濃濃奶香,裏麵的巧克力碎片多到隻要再加一片,整塊餅幹就會碎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