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經營集體命名法
集體命名法重在突出集團信譽,體現企業精神。北京的“六必居”醬園就是以經營者集體命名的老字號。其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優趣聞:六必居創業之初,重金請宰相嚴嵩題寫店名。當時店鋪有財東六位,嚴嵩先寫了“六心居”三個字,寫完後細品,覺得六心難以聚合在一起,又提筆在“心”上添了一撇,便成了名揚天下的“六必居”。
4.以名詩詞、典故、軼聞命名法
名詩詞、典故、軼聞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以此命名,店鋪便很容易沾染上了文化氣息。比如北京的“張一元”茶莊,取自“一元複始,萬象更新”的典故,又暗含老板以一元錢起家的經曆,簡單明了,易讀易記又頗含深意。
5.以醜映美的思想命名法
這種命名法采用反襯的手法,根據醜極生美的辯證美學思想命名,使店鋪名字特征突出,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其名巧用“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的民間俚語,以極醜的名字烘托新鮮生動的內容,便於記憶,又迎合了消費者“求奇”的心理,引起購買興趣,而使其名揚天下。
6.以經營地點命名法
這種命名法主要突出反映店鋪經營所在的位置。其目的是突出地方特色,使消費者易於識別。我國有許多大型商店均采取這一命名方法,如“北京百貨大樓”、“上海第一百貨公司”、“廣州百貨大樓”等。
7.突出服務精神命名法
以這種方式命名的店鋪一般都有其特色之處。如“半分利小吃店”、“99分商店”,其服務特色就是薄利多銷。
8.以著名人物或初始創辦人命名法
這種以人所共知的人物來命名,使顧客聞其名而知其特色,便於發揮聯想和記憶。“太白酒店”“魯班木器行”“亨利表店”等,這種命名法一是表明經營者傳承古人衣缽,手藝精道。二是表明經營者傳襲古人精神,使顧客產生敬重感。
9.以良好祝福命名法
這種命名能反映經營者為使消費者達到某種美好的願望而盡心服務,同時包含對消費者的良好祝願,引起消費者有益有聯想,並對商店產生親切感。如“陶陶居”這一命名,寓意來店的顧客每時每刻都能樂陶陶。天津勸業商場創業於1928年,其命名就來源於“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取每句話的頭一個字聯結起來,命名為“勸業商場”,反映了振興民族商業的文化意識。
10.以外語譯音命名法
這種命名大多為外商在國內的合資店或代理店采納,便於消費者記憶與識別,如“佐丹奴”、“吉野家”、“真維斯”、“李維斯”、“季諾”、“家樂福”等。
(三)店鋪命名的藝術
1.以“名”奪“客”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在商場中更是如此。“商場如戰場”,誰也不會對誰手下留情。商場爭奪戰中首先爭奪的就是顧客。那麼,店名怎樣來奪取顧客呢?那就是用先聲奪人。
一個響亮的名字,看起來不起眼,實際卻包含著很多的商業價值。美國有個叫涅姆萊伯的公司,隻有為其他公司起名一項業務,看起來不起眼,但卻利潤豐厚。涅姆萊伯公司創辦10餘年,生意蓬勃發展經久不衰,也足以體現商人們對名稱的重視。
給店鋪命名看來簡單,實質上並不簡單。一個看來簡單的名字,實際上一般都是從幾十個甚至成千上萬個字中篩選推敲出來的。一般而言,好的名字應該符合下列標準:
(1)易看、易聽、易寫、易說、易理解;
(2)吉利、吉祥;
(3)不犯忌諱;
(4)與經營內容相關。
相信吧,好名有好運!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定會給你的店鋪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氣。
2.借“名”造勢
店鋪起名時可以借用名人、名作、名山聖木等大造聲勢,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好記、格調高。要比自己首創牌子效果好得多。這些名人、名作、名山、名地知道了解的人多,拿來作店名,可以省下一大筆的廣告費。
例如鹹亨酒店,就是借用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名,其店鋪經營的紹興加飯酒,名揚天下;還有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愛吃的茴香豆和阿Q頭上戴過的烏氈帽等古風古味的商品,因為魯迅和《孔乙己》的名,鹹亨酒店也就吸引了不少遊客。
另外一種借“名”的方式是租用名商名號。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一些初入商海者,因為他們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聲譽。租用名商名號可以為他們廣開宣傳之路。有關研究表明,在西方,白手起家,突然獨立開業的企業,失敗率高達企業總數的60%,然而,借用有名企業的牌子開業者失敗者則隻有4%。這種情形在我國也不例外。
北京如果新開一家烤鴨店的話,生意肯定不是很好。但是,如果你掛上“全聚德”的老字號情況就大相徑庭了。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老的名牌都有較好的質量體係和信譽,人們很易對它產生信任感。新開的店租用名商名號,就是名商名號的連鎖體係中的一部分,老店會給他以成功經營法的指導,這樣,成功的幾率當然就大多了。
當然,“名”也要借得名正言順;否則,不僅生不了財,還可能生出麻煩來。所以,店主在租借“名”之時,一定要嚴格遵循其租借規則,千萬不可隨意租借用之。
3.以“名”驚人
店名是招牌。店名能引起轟動效應,能給顧客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那麼,你店鋪的生意也一定不會差別哪兒去。標新立異的店名很易給顧客留下印象,而且很易傳播。
例如在美國的俄勒岡州,有一家餐館。這家餐館的建築、布置、供應的食物、招待的方式均無什麼特殊,隻是名字獨特。其店名為“最糟菜”餐館,其廣告牌上寫著:“食物奇劣、服務則更壞。”牆上貼出的菜譜則命名為“隔夜菜”等。奇怪的是,盡管餐館主人將自己的餐館貶得一無是處,但開業近二十年來不論是當地人,還是外地遊客,都會慕“最糟菜”之名而來,其生意好得不得了,這家餐館的成功其實隻是利用人們的逆反心理,以“名”驚人,贏得了顧客。
好名可以興業。起店名雖說是碼文字,但並非遊戲,愛動腦筋的生意人是不會輕易放過這樣一個機會的。
4.“名”至“實”歸
店名應該和你的店鋪家質相配。例如前麵所說的“半分利小吃店”,實質上卻賺取高額利潤,比其他小吃店東西都貴,那樣,不僅不能吸引來顧客,還會讓你的店鋪名聲掃地。另外一種是:店名反映服務。優質服務必須讓顧客一目了然,含蓄在商業上是不適用的。所以,最好在店名上做些文章,把優質服務的內容表現出來,從而吸引顧客。
5.入鄉隨俗
店名是為顧客服務的。顧客是上帝,顧客的需要就是經營者的需要。不適合顧客口味的名稱再“好”也是“壞”的,所以,為店鋪命名時,一定要考察一下各地的人文習俗等。根據各地的習俗來命名以迎合顧客口味。
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久負盛名,但是“狗不理”深圳分店剛開張時,卻遭到了冷遇,人們一見“狗不理”三字,都覺得不吉利,沒有誰樂意到狗不理的店中宴請賓朋,這家老字號麵對新顧客,充分考察當地人文習俗後,毫不猶豫地摘掉了“狗不理”的牌子。換上了“喜相逢”三字,終於打開了市場,致使顧客盈門。
(四)擺正你的命名觀
1.店小格調不可低
衡量一個人的格調可以有多種途徑,或從用詞方式,或從發型打扮,或抽煙姿態,或肢體語言,或打牌表現,或從對待錢、財、物的態度,等等。
店鋪的名稱也講究品牌格調。店鋪的格調可以反映店主的素質和經營頭腦。店鋪命名高雅者,顧客往往因心理的附加價值產生“相乘”效果,財源自然滾滾來。相反的,一旦商店、商品名落入低俗,就很容易引起顧客反感,從而影響顧客進店購買率。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店鋪規模小,店名無足輕重,於是就起個簡單的名字,隨隨便便“出爐”,這等於是自貶身價。理由很簡單:即使是小小店麵,也不要身暴自棄。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某些商品的廣告費一年好幾千萬元。而直接的聯想就是:這一定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其實並不一定!有些公司規模很小,卻懂得造聲勢為自己廣開財源。有一種跨國的領帶品牌,每年廣告量大得驚人,但在產地的規模卻小得令人不敢相信。某品牌口香糖鎖定青少年和初涉愛河的情侶,每年的廣告量也挺大。但公司裏辦事員連老板加起來不過六位。這難道不太令人驚訝了嗎?
所以,再小的店鋪也要取個好店名。店名最好還要具備“世界觀”理念,才能放眼天下,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2.“名”要附“實”
店鋪的命名要符合店鋪的實際,名反映經營者的經營特色,或反映所售貨品的優良品質,或反映所售品種特色等。店名隻有符合實際,消費者才能容易辨別,並強烈的吸引顧客。
如“同仁堂”,“堂”作為中藥鋪成了約定俗成的識別標誌,人們隻一眼看“同仁堂”招牌或其他什麼“堂”招牌,就知道是賣中藥的。又如“功德林”店名,就帶有一種“禪”的味道,反映經營者擅長烹調素菜。還有前麵所說的“笑笑笑”玩具店,就反映了店鋪的經營特色。如果這些店鋪用了這樣的名字卻不經營該類商品,或是沒有這類特色,就很易誤導顧客,從而使顧客產生反感,影響店鋪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