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幾種常見珍品的收藏常識2
壽石工篆刻作品
印文:熊述陶珍藏書畫碑版印名人印章的集藏價值
將名人印章誤當普通石料,以致把印文乃至邊款毀掉,無異於撕碎名人字畫。凡遇舊石章,一定要認真審視其為何人所刻、何人所用及藝術水平高低,再決定作何處置,否則將悔之晚矣。
幾年前,一位酷愛繪畫的朋友拿來一方帶有印文的長方形“印石”,讓我磨掉印文,為他刻一名章。朋友走後,我仔細端詳這方“印石”,發現印麵的文字為“熊述陶珍藏書畫碑版印”,章法考究,篆法雅正,刀法活脫,左側邊款有“石工壽鈢”等字樣。根據印章風格,我斷定此印乃著名印人壽石工先生的作品。我便用同樣大小的印石為朋友刻了名章,將原印退還給他,勸他不要將印文磨掉。後來,他將此印帶到北京琉璃廠,有人竟出價5000元將其買走。
這方名人印章沒被毀壞,實屬萬幸。然世上確有一些隻有邊款、失去印文的圖章。筆者就曾見到一方印章,本是篆刻大家吳昌碩的作品,左側尚保留“甲午二月,昌碩吳俊”的邊款,印麵卻被主家磨平。何以遭此厄運?據說擁有此印的人不了解它出自何人之手,不了解吳為何人,故對其珍貴價值不得而知,在無知者眼裏,“寶貝”便成了“累贅”。造成這樣的損失,真是讓人痛心!趙之謙治印
印文“鑒古堂”
壽山石瓦鈕
價值1.8萬元-2.5萬元
其實,印章與字畫、瓷器、玉器一樣,也是品位極高、頗富保值增值意義的收藏品。且不說那些具有重大文物價值的古代青銅印、玉印,也不說那些諸如田黃、雞血等價逾黃金的高檔印石,單說那些用普通石料刻就的近現代名人印章也是萬萬不可小視的。僅以翰海1995春季拍賣會標價為例,朱文“獾在”的青田石印章,因為是近代金石家陳介祺所刻,標價1.5萬至2萬元;何墨為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康有為刻的壽山石圖章,標價1.8萬元至2.5萬元;陳師曾所刻青田石朱文印,標價3萬元至4萬元;趙之謙所刻壽山石瓦鈕章,標價1.8萬元至2.5萬元;齊白石所刻朱文“岩窟所讀”青田素章,標價2萬元至3萬元。這些印章的取材,既不是雞血,又不是田黃,皆非印石名品,石料極為一般,而其售價均高出萬元,還不是沾了“名人印章”的光?
七品官耳二十年前舊板橋
(鄭板橋自用印)名人印章應包括名人所用和名人所刻兩大類。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或兼而有之者,其集藏價值都非同一般。所謂“印以名重”,人們愛藏印,尤其注重印章的歸屬。名人用過的圖章因其特有的“名人效應”自然為人們所寶愛;況且,名人偏愛名家印,這在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南北各方也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名人用印多是當時篆刻大家的精心之作,刻印水平大都不同凡響。而名人刻製的圖章亦多是具有美學價值、欣賞價值及豐富藝術內涵的篆刻作品,有的甚至代表了我國篆刻藝術的最高成就。他們的治印與名人書法、繪畫作品一樣,也是集藏投資的珍品,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逐漸散失的名人印章愈加身價倍增。
魯迅會稽趙之謙印信長壽
錢君匈為魯迅所刻名章趙之謙自刻自用印目前,集藏名人印章仍麵臨著機遇。雖然民間收藏熱已興起多年,但客觀地說,還有不少名人印章散在於民間,店肆、地攤亦偶有所見。而由於藏家的學識與水平所限,不見得所有的名人印章悉被識得。這無疑為那些有心人保留了一線集藏的空隙和投資的機會。天津有位從事篆刻的老先生就曾在東北角附近的地攤上花了極少的錢買到幾方近代篆刻大家黃土陵的作品,賣家隻當是普通的舊圖章,不知是出自名人之手。筆者也曾從私人手買到一方黃士陵的作品,印文為“定軒”,朱文,邊款為“定軒太史屬丙戊穆甫”。我還從天津沈陽道古物市場的小攤上花了幾十元買到一方當代篆刻家來楚生的自用印。印章為橢園形,獸鈕,印文為“初生”,白文,邊款為“己醜二月初生記”。販子並不識得“初生”二字,就是識得也未必曉得“初生”是誰,他隻是認為那印章是塊墨玉,其實是墨壽山,我是按“墨玉”的價買的。我的一位開畫廊的朋友不久前從私人手中以1000多元買到一對白芙蓉印章,一方是朱文印,印文是“吉公世五”,一方是白文印,印文是“吉鴻昌印”,是民國時期一位印家贈給抗日英雄吉鴻昌的。這也算是“慧眼識真寶”吧!
集藏名人印章也要警惕假冒之作。有行家分析認為,眼下的古物市場,真正的名人作品碰巧了竟不為人所認,而新近製做的仿製品卻又大量充斥。販子手裏的許多“名人印章”是用質地不佳的新印石稍加作舊、刻以不同“風格”的印文、落上名家邊款而騙取錢財的,印文與款識均粗俗不堪。有一位幹企業的老板聽說名家印章有“漏”可撿,懷著孤注一擲的心理,花了不少的錢四處購買名人印章,因他不懂篆刻,不諳此道,買回的上百方印章全都是冒牌貨。這種教訓,投資者一定要記取。有人說:“篆刻是小眾化的藝術。在大躍進時代人人寫民歌,有的日產百首,家庭詩社、夫妻詩壇遍地開花,但刻印的人並未以幾何級數增長。”此觀點略嫌保守,但篆刻知識不普及確是事實。有心投資名人印章的朋友,隻有通曉印學之道,掌握一定的印章鑒定知識,才能在印章集藏領域有所獲益。
名人印章亦有假
古印中之贗品,官印、私印及吉祥印皆有,而尤以名人印為最多。如古書所記,宋紹興年間,洞庭湖有一打漁人得到玉印一枚,連環紐,印文為“壽亭侯印”,遂報於官,收於長沙庫中,時有光焰,吏不敢安。又說,明弘治年間,張汝器開浚漕河,得古印4枚,皆白玉盤螭,其文亦“壽亭侯印”。有的書還鈐有此印,且有跋記關羽曾封壽亭侯。其實,漢魏間,封壽亭侯的並非關羽一人。因為關羽為世人所重,其遺印遂紛紛而出。這些遺印多為後人偽製。所謂漁人、開漕之說,大都不足為信。又如中山王劉勝一印,流傳於世的竟有數十鈕,字文款式略同,方若八分。實際上,漢人名劉勝者,也不隻中山王。不同之人,其田黃獅鈕辛陳巨來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