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產後與飲食保健1(3 / 3)

產婦睡前情緒應穩定,即要保持思想安靜,情緒平和,切忌憂慮、惱怒,因為怒則氣血上湧,情緒激動,煩躁不安,難於成寐。不僅惱怒,任何情誌的過激變化都會引起氣機失調,導致失眠。有鑒於此,宋代《蔡季通睡訣》裏指出:“先睡心,後睡跟”。所謂先睡心,即指睡前一定要情緒穩定,不要興奮激動。

(2)要注意洗澡的學問。炎熱的夏季天氣悶熱,人體出汗很多,這對產褥期的產婦來說,更是難以忍受。那麼,在這期間能否洗澡呢?

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有產婦滿月後才能洗澡的習慣,這是錯誤的。產婦分娩時出血多,體力消耗大,身體相當疲勞,因此,在產褥期其肌體的自我調節機能與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即抵抗力很差。此時,皮膚上沾染的細菌往往能進入產婦的肌體。可引起皮炎、乳腺炎、會陰部炎症等。產後皮膚排泄機能也很旺盛,出汗量多,此時期如若及時洗澡,可使全身血液循環增加,加快新陳代謝,促使汗腺孔暢通,還可調節植物神經,恢複體力,解除肌體和神經的疲勞。可見,產婦更應講究個人衛生。一般說來產婦(正常產)在產後24小時即可洗淋浴(最好第三天開始),但不宜洗盆浴。水溫在40℃左右。臨床經驗證實,洗淋浴不影響子宮的複原,且可通過淋浴消除皮膚上感染的細菌和解除分娩過程中機體的疲勞,使產婦精神舒暢,有助於體質的恢複。

以上不隻是說夏天能洗澡,同樣,其他季節也可洗澡,但要注意季節不同,洗澡的注意事項不同。如夏天不可貪涼用冷,否則產後觸冷,氣血凝滯,可致月經不調、身痛。冬天淋浴,浴室宜暖,浴水宜熱,但不要洗得大汗淋漓,因為汗多之陰傷之,這對於已經傷津耗氣的產婦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產婦洗浴次數不可太多,比正常人要略少些;且浴畢宜進少許飲食,補充耗損的氣血。

(3)要注意口腔衛生。目前,不但農村產婦不刷牙,連城裏的產婦也很少刷牙,即使是一些有文化素養的知識女性在產褥期也不能脫俗,最後也隻是餐後漱漱口而已。這樣做會引起齲齒、牙周炎和各種口腔疾病。那麼,原因何在呢?據說是怕月子裏刷牙引起牙齒鬆動、脫落,說什麼“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研究證實,在人的口腔裏,正常情況下約有30多種細菌生長繁殖,是人體各器官中細菌最多的地方。例如,正常人每毫升唾液中含菌量高達60億個以上,每克牙垢標本含菌量達2000億個,就連一般人的漱口水,每毫升含菌量也在50萬個左右。在口腔中常見的細菌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這些細菌容易積存在牙齒表麵的凹陷部位(如咬合麵的窩溝或其他不易清潔的地方)。

當婦女妊娠後,由於體內激素的作用,牙齦的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會出現充血、疼痛等症狀,醫學稱之為“妊娠性牙齦炎”,這種牙齦炎一般要持續到分娩後一段時間。如果婦女在孕前患有牙病,這些症狀還會加重。產婦分娩以後,由於本身以及嬰兒生長的需要,除了一日三餐以外,大多還要增加幾頓點心,這樣甜食的攝入量必然比平時還要多。由於甜食會增加口腔內的酸度,再加上口腔本身的溫度、濕度適宜,於是更為細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時,若是忽視了口腔衛生,不但會產生令人生厭的口臭,而且極易患齲齒、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影響產婦今後的健康。由此可見,產婦更應搞好口腔衛生。方法如下:

一是做到飯後及時漱口。這樣不但能夠清除口腔內滯留的食物碎屑、牙垢,而且含漱本身對牙齒來說,猶如一種按摩,可增強牙齟組織的抗病能力。故每次進食完畢,應用溫水漱口10~15次。

二是早晚要堅持刷牙。每次刷3分鍾,宜用溫熱水刷,避免冷水刺激,且裏外都要刷,用力不要過大、過猛。

三是常叩齒好。可使產婦利用咀嚼運動所形成的生理刺激,提高牙齦本身的抗病能力。叩齒時,用力宜均勻,速度不要過快或過慢,上、下牙每天早晚各空咬50次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保障牙齒生長代謝對某些營養物質的特殊需要,防止牙齒鬆動,產婦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多吃含鈣、磷、鐵及維生素A、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

祖國醫學主張產後3天內用指漱法,因為此法有活血通絡、牢固牙齒的作用。方法是:將右手食指洗淨,或用幹淨紗布裹纏食指,再將牙膏擠於指上,猶如使用牙刷一樣來回上下揩拭,然後用食指按摩牙齦數遍。

(4)要加強頭發的養護。一些農村有月子裏梳頭、洗頭,日後會掉頭發,而且還會得終生不能治愈的頭痛病的說法,顯然這是錯誤的。但產後脫發常給一些年輕婦女帶來不少煩惱,其發生率約為35%~45%。

首先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精神性脫發;其次是生理因素引起的脫發。頭發的生長,不但需要有豐富的蛋白質,還與一些微量元素有關,尤其是與鋅有關。而一些現代女性十分講究體形美,為了能保持理想的體形,便節食、挑食、偏食,結果,造成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這在平時,“矛盾”還不夠突出,懷孕以後有兩張嘴,需求量就大,再加上產後如有不愉快情緒和精神壓力,吃不下飯,供不應求的矛盾就更為突出,於是,發生產後脫發。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脫發還有另一方麵,即是體內“內環境”的突然改變,此指體內激素比例的“失調”。懷孕前的女性,經過青春發育期後,體內性激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體內環境經過一陣騷動之後達到了平衡。懷孕以後,體內性激素的比例又經過一次“調整”,產後,胎盤的娩出使得體內剛剛調整好的激素比例又發生了改變,身體內環境的改變,使老發脫落,新發一時來不及長出來,出現“青黃不接”的脫發現象。最後是病理方麵因素引起的脫發,此與失血過多有關,原因是頭發要長得茂盛,與血液量的多寡和質量也有關係。由於產婦分娩時要流失一些血液,故易患脫發,若出現產後大出血,不但會脫發,甚至連陰毛、腋毛都會脫掉。盡管產後易脫發,但不是沒有辦法,常用的措施如下:

第一,宜常梳頭發。一些產婦在月子中從不梳頭,認為梳頭會招風,老來患頭風、頭痛。其實,分娩後,汗腺分泌旺盛,如果不梳洗頭發,時間長了蓬頭垢麵,臭氣難聞,很不衛生。經常梳頭,既能保持頭發清潔,又能加速血液循環,供應營養,達到防止脫發的目的。苦頭發過長,黏結難理,宜緩慢梳理,不使扯痛頭皮為宜。最好於產前將頭發剪短,便於產後梳理。為了防止脫發,也可采用按摩頭皮的方法:用十指揉搓頭皮,從前額經頭頂到後枕部,也可用十指尖像梳頭一樣梳理頭皮,可改善頭皮血液循環,增加毛囊的營養供應和促進新發生長。

第二,定期洗頭。一些產婦見到洗一次頭,便脫一些發,因而害怕洗頭。但長時間不洗頭,頭皮不清潔,會影響毛囊細胞呼吸,從而會出現脫發或加重脫發。

第三,不要緊張、焦慮。因為頭發的血液循環,營養供應,一般是受植物神經支配的,神經係統受情緒變化的侵擾,必然影響頭發的血運,營養不足,從而發生脫發。

(5)要勞逸結合。產婦既不能臥床不動,也不宜過早、過量活動,不要久站,覺得稍累就躺下休息。由於產後腹肌、盆底肌、子宮韌帶鬆弛,若下床活動過早過多,勞動過早過量,則可導致子宮下垂、痔瘡、脫肛等疾患。祖國醫學認為,產後氣血虛弱,早勞、過勞則使已傷之氣血複傷,難以預期康複。婦科專家王肯堂曾指出:“產後日淺(指產後不久)久坐、視聽、語言多,或運用氣力,遂覺項、膊(胳膊)、肢節有肉痛,乍寒乍熱,此為褥勞”,可見產後過勞的危害性。臨床常見一些老年婦女患痔瘡、子宮下垂者,無不是因分娩後得不到休息,勞累過度所致。而現代一些婦,產後常久看電視,久聽自己喜歡的樂曲,或因見到自己的好友而久語。中醫認為“久視傷血”,“話多傷氣”,“久聽傷神”,可見,一切過度的行為,超越自己體力所承受範圍,均會造成身體損傷。

由於產婦剛生嬰兒身體虛弱,需要充分地調養,才能複原,故產婦要充分注意休息,但完全臥床不活動對產婦也不利。產後24小時內,要有意識地主動排尿,以防發生尿瀦留。正常情況下,24小時以後便可下地大小便。產後3~5天,可以臥床休息,最好做產後保健操,這樣可以防止子宮下垂和加快身體康複,一周後就可下床活動。但不要久站,由於月子裏的孩子一般2~3個小時就要吃一次奶,夜晚也不例外,弄不好會影響產婦休息和睡眠,不利於身體康複。要學著適應嬰兒的生活規律,就是在嬰兒醒時喂奶和活動,嬰兒睡著了產婦也要跟著睡覺。一些有較重心髒病、腎髒病和神經一精神病變的產婦和月子裏患病的產婦,注意要多休息,晚些下床活動,不要急於忙家務,不能喂奶時不要勉強。

產婦能否休息好,有一點很重要,即最好由丈夫侍候月子。因為在操勞服侍妻子的日日夜夜裏,通過丈夫無微不至的關懷,體貼入微的照顧會更加溫暖妻子的心,讓她感到做母親的幸福和偉大,這樣夫妻之間的愛情之果會更加成熟、甜蜜。此外,夫妻整天廝守在一起,有時話說得或深或淺,有些活兒幹得或多或少,有些飯菜做得或好或孬,有的地方侍候得或周到或不周,在夫妻之間算不了什麼,即使稍有點“唐突”、“怠慢”,也不至於引起什麼糾葛、芥蒂。若是由老人來照顧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婆婆,氣氛未必會那麼和諧,弄不好會影響了家庭和睦,也可能由於妻子的情緒陡變,影響泌乳,殃及孩子。